——组织口才
组织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我国古代的荀子在《王制》篇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人所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列宁又强调:“进行社会主义管理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把极其复杂和精密的、新的组织系统建立起来,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就必然有管理对象,如何把管理对象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合力,就需要管理者深入细致地去做许多凝聚团结的工作和说服教育的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运用组织口才去“以言聚众,以言服人”。
第一节
组织口才要领
组织工作是人对人的工作,彼此的交流,是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在组织工作中,口才的力量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赴安徽、江苏两省组织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他冒着倾盆大雨,巍然屹立在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的王家坝淮河大堤上,手里拿着话筒,以坚定、有力的话语对干部、群众说:“淮河防汛抗洪当前正处于关键时刻,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高度重视,统一指挥,科学调度,严密防守,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他那亲临前线,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他那无坚不摧、挪地有声的铿锵话语,有力地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他深入蓄洪区转移群众安置点慰问受灾群众时,他紧紧握住崔集村村民郑子学粘满泥巴的手说:“这次洪水中,行蓄洪区群众舍小家、保大局,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让全国人民感动。
谢谢大家了!”并动情地再三叮嘱当地干部和群众:“天气炎热,一定要防止出现疫病!”“要时刻牢记人民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救灾防疫,切记要把工作做得实之又实、细之再细,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他在慰问正在抢险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时,热情赞扬抗洪抢险的官兵:“你们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温总理一路走,一路说,充分运用自己的组织口才宣传群众、鼓动群众,教育群众、说服群众,组织群众、指挥群众。在温总理的亲自组织指挥下,入江、入海水道开闸分洪,9个行蓄洪区相继启用,群众紧急转移,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在精心调度、科学指挥下紧张有序地进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过激烈奋战,终于战胜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整个淮河流域,没有一处大堤决口,没有一人因洪灾死亡。防汛抗洪救灾的辉煌胜利,充分说明了组织者的口才对于组织工作的重要。那么,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组织口才时,要掌握哪些要领呢?
一、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指管理者运用组织口才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明确:是在对什么人谈话,是在了解什么情况,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因人施语,因事施语,因地施语,因时施语。如果不论什么人,不论什么事,不论什么问题,不论什么地点,不论什么时间,胡乱说一通,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组织效果,往往还会把事情弄糟。
二、原则性
原则,是指说话或做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组织工作最重原则,管理者运用组织口才也必须注意原则性。作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言语表达时,应具有的原则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切以党和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不能为求一团和气而丧失原则立场。管理者在运用组织口才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以纪律人,以法警人。
以理服人,是指管理者在运用组织口才时,要摆事实讲道理。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管理者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对这些理论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如果管理者自己不认真学习理论,或理解不透彻,以其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为了能够摆事实讲道理,管理者除了认真学习理论外,还要多作调查研究,使自己说理的事实有可信性。只有可信,才有说服力,才有征服力。
组织纪律是组织工作的基础,强调原则性,就必须强调纪律性。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坚持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坚持纪律。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有责任运用自己的组织口才向管理对象宣示纪律、批评违纪行为。管理者要以纪律人,首先自己就必须成为遵守纪律的模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不然所说的话就苍白无力,不能服众。2001年9月29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时说:
“什么叫领导?简单地说,‘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少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自己满脸脏东西,怎么号召人家讲卫生?你在台上讲人,人在台下讲你,你讲的还管什么用?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真正做实事求是的表率、联系群众的表率、艰苦奋斗的表率、清正廉洁的表率、遵守纪律的表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率,都能真正克服和反对形式主义,抵制和不搞任人唯亲,都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那么许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或者容易得到解决。”
俗话说:“劝人百法,不如一‘法’。”法律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管理者在运用组织口才时,有意识地借助法律,可以增强言语的威慑力,增强言语的引导力。对于那些因激烈的矛盾冲突而导致情绪冲动的对象,以及个别无理取闹的对象,只要能唤起他的法律意识,他就有可能自觉地用法律来约束、校正自己的言行,起到以法警人的作用。
三、服务性
管理者并不是统治者,管理者应是服务群众的公仆;管理就是服务。胡锦涛、温家宝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以人为本”,提出“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管理者在组织工作中,运用口才时,一定要以公仆的情怀、为民服务的姿态去说话:要用关心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去感染对方;要用诚恳的态度、谦逊的话语,去征服对方;要用热情的态度、直爽的话语,去打动对方。切不可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切不可以一副盛气凌人模样,凌驾于群众之上。
第二节 谈心技巧
管理者在组织工作中比较集中展示组织口才的方式,主要有谈心、说服、批评、教育等。从本节起,我们就着重从这些方面去探讨组织口才的技巧。
谈心,是指相互倾诉心里话。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与人交往,困难不在于有形的握手、外在的微笑,而在于心灵的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内心世界越来越纷繁,人的情感活动越来越丰富,因此,谈心作为沟通情感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管理者应当如何与人谈心呢?
一、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就是说管理者与人谈心要有针对性。谈心的针对性,既指谈心对象的针对性,又指所谈问题的针对性。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心的对象有性别、年龄、性格、气质、经历的不同,管理者只有对自己谈心的对象有一个综合的立体的把握,才能取得良好的谈心效果。比如,男子一般要直率一点,对男子谈心,一般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女子一般要含蓄一点,对女子谈心,一般不能说得太露。又比如,幽默的谈心方式适用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迂回的谈心方式适用于思想负担较重的人;暗示的谈心方式能引起聪明人的联想;激将的谈心方式能唤起消沉者自强……
问题的针对性,是指管理者谈心时要了解对方思想的症结所在。比如为了解除对方的消沉、苦闷,就要准确了解对方为何消沉、为何苦闷:也许是未能入团、入党,也许是未能晋级提薪,也许是家庭、同事间的纠纷。而且管理者还应当明白,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偏执或对某人的成见,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其谈心时,应找准突破口,使其原有观点动摇。二、春风化雨
常言说“春风化雨”“情至事成”。谈心不是说教,谈心是心灵的沟通。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管理者运用组织口才与人谈心时,一定要情真意切,言语有如和煦的春风,使对方易于接受。
比如:
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刚成立,身为院长的郭沫若登门拜访严济慈,想请严济慈到科学院工作。严谨、稳重的科学家严济慈对郭沫若说:“科学工作者离开实验室,科学生命就等于结束了。”想以此谢绝郭沫若的邀请。郭沫若表示理解地笑了笑,然后十分诚恳地说:“你老说得很对。但是,如果你能因此使千百万人进入实验室,不是更伟大吗?”
由于郭沫若把握住了严济慈的思想性格,一句话有如“春风化雨”,使一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从此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倾注到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工作中去。
三、心心相印
管理者与人谈心,首先要铺平沟通心灵的道路,以便能够“心心相印”。谈心的最大障碍,就是对方的“心理防线”。“心理防线”有如一堵高墙,阻碍着心里话的坦诚倾吐。攻克“心理防线”,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消除对方的戒意
管理者找人谈心,如果对方出现如下表现,说明对方持有戒意:见面打招呼,语气冷淡;坐的位置离你很远,坐态不自然(如坐沙发则坐得很浅、坐木凳不靠背,表示随时准备离开);态度拘谨;谈话时有意把视线移开,或沉默寡言。
为了消除对方的戒意,第一,要积极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关心的话说得太露反而增加了对方的疑虑和逆反心理。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先和对方谈些对方感兴趣的事,让自己的诚恳和关心感染对方,把气氛融洽起来。对于对方的回答,一定要注意倾听,并辅以点头及微笑,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第二,要积极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对对方谈话中表现出来的观点,只要是同意的,就应立即作出表示赞同的反应;但是又不宜只说“对”“是的”这类太简单的“判官”似的肯定句,最好能加进一些赞扬性的话,如“你的见解很深刻”之类;也可顺着对方的观点补充一两句事实,使对方认为你是在真心实意地考虑他的意见,以便对方消除戒意。第三,以对方认识的基点作为起点。无论对方的认识如何,总是个客观存在。如果谈心一开始就进入分歧,立即会引起对方的戒意。
为了便于以对方认识的基点作为出发点,可以先从细小的事情谈起,先不必涉及要害问题。比如推销香水的推销员,开口先说:“不买不要紧,闻一闻吧!”“闻”的行为比“买”的行为容易被顾客接受,结果使顾客由“闻”而“买”。管理者与人谈心,也可以学学推销员的方法。为了便于以对方认识的基点作为出发点,还应设法让对方的嘴里多说“是”,这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由于对方不断答“是”,无形中把“非”的概念改变过来了,·导致心理上顺坡而下,进人你规定的方向而不自知。两千多年前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与人谈心,说服了不少人。第四,恰到好处地使用默语。有人说:“沉默胜过雄辩。”适度的默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或上司找隐瞒过失的员工谈话时,一言不发地紧盯住对方,会使对方在可怕的沉默中忍受不住,使对方一股脑儿地“竹筒倒豆子”,彻底交代,和盘托出隐情。
2.改变对方的成见
在谈心中,对于怀有成见的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对策:(1)使对方把主观转化为客观。使对方把主观转化为客观,就是要使对方从个人狭小的体验中解脱出来,引导他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思考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谈心中,对于对方的成见先不要进行反驳,只在补充了另一种事实之后说:“你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还有刚才我说的那种事实存在,你觉得呢?”这句话前半句采用同意的方式,而用后半句补充对方的不足,最后一句用商量的语气,显得自然、诚恳,有助于对方在认识上把主观转化为客观。(2)侧面启发。谈心时,先不触及对方的成见,只谈与之相关的边缘问题,使对方接受启发而渐渐改变意向。比如一位大学毕业生因盲目羡慕西方的“物质文明”,而打算抛弃专业对口的工作出国投亲,领导与之谈心时,自始至终不提他本人的问题,只谈西方物质“文明”下的社会丑恶现象,只谈一些青年盲目出国的不幸遭遇,只谈我们国家和本单位的美好前景,通过侧面启发而使这位青年同志放弃原先的念头。(3)提出不同观点要尽量不带刺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