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847900000023

第23章 本色性情 (2)

现任总统奥巴马不过是肯尼亚的第二代移民,但是在2008年11月4日,却将他的名字写在了美国的历史上: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美国建国两百多年来,共出了43任总统,清一色的白种男人。虽然黑人民权领袖杰克逊、夏普顿等人都曾尝试竞选总统的滋味,但都没能闯过初选关。或许共和党布什政府帮了他的大忙,因为经济危机和伊战泥潭直接影响到麦凯恩的选情。无论是奥巴马的运气好,还是对手运气太糟,但是奥巴马的当选都完美地诠释了美国梦。在美国,这种种发迹的故事,自然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为美国人津津乐道。

在美国社会中,讲求个人隐私、个人自立、个人自由、个人竞争,个人这样、个人那样。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美国人的本质。细究起来,个人主义的确促进了美国的发展。个人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求新,求变;求自由、求平等。有了精神力量,便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成功的基础。社会的进步也因个人的成功而得到带动,美国社会因此充满了活力、生机勃勃。

在美国,机会均等。成功并不是名门望族的家传“专利”。只要肯于付出艰辛努力、奋斗不息,便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事实上,衡量个人进步的标准之一便是职位的升迁。在美国,通常都奉行任人唯贤。有才能、业绩斐然的人才,可能经常得到提拔晋升。在现实社会中,有才华的人不少,但是能找到适宜发挥这份才华的工作不多。所以,每当美国人获取一份好工作后,都十分珍视,因为他在其中可能寻找到未来的机遇。为此,他们干得较为卖力,能很快出成绩。一旦他们发现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便会毫不犹豫地“跳槽”。这就是美国人:做得好就做,做不好就再求它途。树挪死,人挪活嘛!

美国人一生平均要换四次工作,跳槽再寻常不过了。“跳槽”的理由多种多样,工作环境不如意,自己得不到器重,工资要求得不到满足。总体上讲,经济越繁荣,人才需求的口子越大,挖墙脚和跳槽的现象便越多。

美国人在应聘时未雨绸缪,总会先留下一条退路,没签合同之前先在桌面上谈清楚解雇费用。解雇费同工资、救济金和假期等一样,成为谈判的关键内容。美国在线招聘服务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求职者认为,面试时谈妥解雇费用十分重要。这说明美国人跳槽已经习以为常。据2003年的资料统计,美国有1 700万人更换工作岗位,比五年前多600万,占就业总人数的七分之一。权以美国IT界“名人”跳槽为例。2007年EA前全球工作室总裁唐·马特里克便跳槽到微软娱乐与设备事业部,以“战略顾问”的身份“顾问”Xbox 360和Zune①所属部门的工作。

事实上,在美国白手起家,靠个人努力的成功者比比皆是。大名鼎鼎的有比尔·盖茨,康多莉扎·赖斯,默默无闻的有公司老板,部门经理。在此,不妨以美国劳工部前部长、华裔美国人赵小兰为例。

赵小兰八岁移民到美国,长期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她在熟悉、适应美国环境之后,终于从这个环境中脱颖而出。她的经历可以诠释为美国典型的个人奋斗成功史。

移民、非主流民族或许会增加个人奋斗的难度。然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民族本色,有如失去了生命中的根,断难带动人生的列车。赵小兰坦然面对自己的移民身份,即使是在部长的就职演说时,也从不讳言她的移民家庭,以及饱尝过的种族歧视。正因如此,她要靠自己的成功来帮助移民家庭实现美国梦。

小学时期的赵小兰便已经有了竞争意识,她曾对妈妈说要竞选班长。当年选不上,第二年再参与。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也是一种财富。她愿意当官,是因为那个位置可以为她提供更高的平台,她可以做更多的事,影响更多的人。

赵小兰从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后,先在美国花旗银行工作。她的机会源自于白宫的“实习生计划”。自1964年起,白宫开始接纳实习生。申请者必须是年满18岁的美国公民,是美国某高等院校的在读生或毕业不久的往届生。要求学业成绩优秀,关心公共事务,具有服务小区的热诚及领导才能。当然,除了有扎实的语言沟通技巧外,申请者还须有三位推荐者。

白宫的实习生计划每年都收到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申请,因为参加者可获准进入白宫,参与白宫举行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参与系列演讲、旅游、小区服务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实习不仅能够展示自己,增加阅历,而且还有机会接近政治家。打开一条进入仕途的捷径。

总统从大量的申请者中筛选出1~19位男女青年进入白宫工作一年,担任内阁成员的助手,接受领导素质的培训。赵小兰便是1983年度十三名“白宫实习生”之一,也是唯一的华裔女孩。

她谦虚、勤奋,不断得到上司的赏识。“白宫实习生”一年实习期满后,她即被任命为交通部航运管理局副局长,1988~1989年担任航务委员会主席,1989~1991年成为老布什任内的运输部副部长。后来,又任小布什内阁中的劳工部部长。

谈到个人奋斗,美国黑人女性康多莉扎·赖斯也值得一提。这位黑人女孩1954年11月14日生于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父亲曾任过丹佛大学副校长,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在她父母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志向远大。早年南部城市大多数的黑人仍旧受到种族歧视。为了自立,她父亲鼓励她刻苦学习:“知识可以把黑种人从枷锁中解放出来。”

赖斯天资聪明,15岁进入丹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美国政治学。19岁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后获圣母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及丹佛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政治学博士学位。赖斯在大学期间迷上了苏联文化,虽然她已经掌握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但是她仍旧没有放弃学习俄语,并且很快熟悉起俄国事务。这为她后来入主国务院奠定了基础,1981年,她26岁时成为斯坦福大学年轻的讲师。1985~1986年任胡佛研究院研究员。

1989~1991年是老布什总统时期,她当时任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1993~1999年7月出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教务长,也是最年轻的一位。2000年,再度出山,成为小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2004年,出任小布什政府的国务卿。

机会始终是为有心人准备着的。1987年一次晚宴,赖斯有幸地敲开进入布什内阁的大门。她在晚宴上简短的几句致辞,彻底地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当时,她与政治学系的同事们参加了一场活动,时任福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也在场,并发表了讲话。那时虽然也有不少高层外交人士出席活动后的晚宴,但斯考克罗夫特觉得席间交谈特别乏味。然而年轻的政治学助理教授赖斯博士的讲话,却令他感到耳目一新,见解不凡。他从赖斯的讲话中,发现这位女士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理解,颇为适合政治现实主义。

斯考克罗夫特离开了,但是赖斯的影子并没有离开他的脑子。1988年大选之后,当老布什任命他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他当即想起了赖斯。鉴于她对苏联事务的熟悉,国家安全委员会苏联事务司司长一职便非她莫属。

即使有上司赏识,但赖斯也做得尽心尽力。她在任上既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也成为老布什夫妇的座上宾。老布什任满卸职后,赖斯也回到斯坦福大学教书。然而,她与布什家的感情维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她时常受邀前去他们家中做客。当时的老布什打算写一部书,介绍自己任内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这项重大工程得到好些人的参与,其中就有赖斯。1997年,赖斯在老布什家中待了很长时间,经常与斯考克罗夫特、老布什商讨内容。末了,《 一个被改变了的世界 》于1998年问世了。1989~1991年间的国际大事有如沧海桑田,那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太多、太重要:柏林墙的倒塌,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等等。美国作为世界的主导国家之一,其作用与影响力岂能忽略?正如该书的前言所写的那样,这短短的三年间,发生了二十世纪最富于戏剧性和划时代意义的一些事件。

赖斯有与老布什夫妇的特殊友谊,认识小布什也就是迟早的事。很显然,赖斯后来自始至终都在辅佐小布什。后者从竞选总统到入主白宫,都十分信任赖斯。可以这样讲,赖斯的才华给了她进取的机会,而她又珍惜这些机会,把握这些机会。机会将她推到国际舞台上,她便能在全世界面前施展才华。她靠努力获得了声誉,又因有了声誉而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平台。

这就是美国,只要有才华,只要肯努力,你可以买不起商店里的汉堡包,但是你有成为美国总统的一天!

(四)人人平等

记得读过这么一则报道,2001年6月17日,前总统克林顿前往斯坦福大学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克林顿虽然贵为前总统,几个月前还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然而,在斯坦福大学的典礼上,他只不过是位普通的家长,校方并没有刻意为他安排上席或什么显要的位置。而作为曾被众人恭维过的克林顿本人,也并没有因坐在普通席上而备感失落或不公。

这就是平等。美国社会没有经历过王权和神权的统治,也没有滋生过权贵或其他什么高等阶级,所以“自由平等”没有理由不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思想。没了等级观念,没了束缚,人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与拼搏。

美国与那些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大一样,美国人很少考虑谁的家庭出身如何,谁的父母职位多高,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几乎得不到父母的庇护,也没人买这种账。自己没本领,总统的儿子也可以去擦洗汽车。譬如,学校里的学生要想获得奖学金或其他鼓励,就必须在学业上超过其他同学。大学教师晋升、提薪的条件,除本人的著述外,还要看学生们对他教学工作的评比。每学年末,学生们都要填一份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比表,内容包括:教师的传授能力如何;课余辅导是否充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是否精通等等。换言之,职称的晋升和工资的上涨都不取决于该人在校的资历,而取决于他的教学、科研成就。

这就是平等,美国的平等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现实意义上讲,美国的平等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层面,如机会平等、政治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宗教平等、性别平等和受尊重的平等。当然,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并不仅限于上述形式。尤其“受尊重的平等”提法很特别,几乎难以界定,用法律或行政手段也是难以干预的。

当然,平等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不同时期的平等有着不同的内容。总体上讲,平等是对人的尊重。美国是一个新开辟的国家,创业之初,来自欧洲的美国人以及后来的移民大多数为中下层阶级,没有贵族头衔,没有王室封号,只有个人的力量和创业的意志。正如《 独立宣言 》中宣称的那样,“所有人都生而平等”,都具有“天赋人权”,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人的平等观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工作中,是机会平等。人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是相同的,但是各自努力的结果并不一定相同。大家都凭本领吃饭,谁能吃苦,谁有能耐,谁就能够得到尊重。在政治上,投票箱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运动场上,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只要技能突出,表现过人,都可以成为抢眼的明星。社交场合中,美国人喜欢平等待人,也喜欢得到平等的对待。如果有人表现出摆架子、高人一等的矫情,结果很可能为人不齿。权力不等于权杖,换言之,权力可以指挥下属做分内之事,但不能超越范围。工作之余,大家都是同事朋友。就宗教而言,人人都有信仰宗教的权利,没有等级观念,哪怕是新教徒,无须神职人员接引,也可直接与上帝相通。在受教育上,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公立学校必须接纳学童上学。说起此事,美国历史上还曾发生过一段难忘的往事,这也表明美国的人权与平等也走过漫长艰辛的道路。

早在1950年秋,林达·布朗家住堪萨斯州托皮卡市,年满七岁的她上学需要穿行二十一个街区,耗上近两个小时。出家门先得走一段路才能乘公共汽车,下车后还得走一段,才能赶到专供黑人孩子念书的小学。虽然有一所小学距离她家仅七个街区,但是那是专供白人孩子上学的小学。鉴于孩子的辛苦,父亲奥利佛·布朗向白人小学提出申请,希望接收林达上学,但遭到校长的拒绝。这一现象激起了牧师德莱恩的极大愤慨,他鼓励布朗夫妇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托皮卡市教育委员会。地区法院以“隔离但平等”原则为依据,判决布朗夫妇败诉。1954年,布朗夫妇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控告堪托皮卡市教育委员会在学校中进行公开隔离的种族歧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