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848700000017

第17章

三笑亭

唐英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三笑亭,在庐山西北麓东林寺前。唐英(1682~1755),字隽公,号蜗寄居士,清奉天(今辽宁)人。隶汉军正白旗。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官至广州关督。《庐山志》载:“惠远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一日与陶渊明、道士陆静修共话,不觉逾之。虎辄骤鸣,三人大笑而别。后建三笑亭。”《楹联丛话》载此联。虎溪:在庐山西北麓东林寺前。三教:自东汉称儒、释、道为三教,陶渊明被归为儒教。莲开僧舍:高僧慧远在东林寺结白莲社念佛,倡净土法宗(亦称莲宗)。一花:指莲花。世界:指一朵千叶莲花所代表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叶:花瓣。如来:佛祖释迦牟尼。此指应身佛。

上联言三笑亭得名来由。首句点明亭的位置,并借“溪”带出“源流”之议。“三教”句,展示儒释道三教各自发展状况,“三教”虽源流各异,但“三人”却不因各有门派而影响友谊,“三人”句,即是感情融洽的具体表露,亦纪实以巧切亭名。下联言慧远开净土宗。首句一语双关,既指东林寺,池内白莲花开,亦指如来佛莲花宝座的那朵莲花开在东林寺隐切慧远开创的莲宗,虚实结合。“一花”二句,宣扬净土宗教义。此联切亭切寺,巧用数字凝括联旨,属对工妙。

严子陵钓台

郑燮

先生为何人,羲皇以上;

醉翁不在酒,山水之间。

严子陵钓台,在浙江桐庐富春山腰。严子陵,名光,东汉会稽馀姚人,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刘即位,严光隐居于此。陈方镛《楹联新话》载此联。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

上联称美严子陵人品。联语化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和《与子俨等疏》“自谓是羲皇上人”。意谓先生是何等人物?答曰:“古时代人!”羲皇,即伏羲氏,传说中的太古时代人。古人认为伏羲时代的人无忧无虑,质朴纯真。下联称美严子陵隐逸之趣。联语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联语借以表现严子陵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志趣。此联抒发对严子陵的仰慕之情,化句自然,辞意洒脱。

史公祠

陈宏谋

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死;

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

史公祠,在江苏扬州。祀史可法。《古今联语汇选初集》载此联。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清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雍正进士。历任巡抚、总督等职。鄂国:指岳飞。岳飞追封鄂王。至言:至理之言。不爱钱二句:《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能太平?’飞曰:‘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文山:文天祥号。曰取义二句:文天祥《正气歌》:“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上联以岳飞名言表现史可法爱国。联语以史公对岳飞“至言”的敬慕,表现其爱国心志。下联与文天祥类比表现史可法的民族气节。联中用“比”称美文天祥、史可法的民族气节,前后相承。将史可法与武将岳飞、文臣文天祥相提并论,从岳、文二人的“言”与“行”,“取”与“舍”,表现史可法高尚品格,构思洵为巧妙。

卓公祠

祠接谢亭,亦有文章惊海内;

忠符信国,并悬肝胆照江心。

卓公祠,在温州城南隅,祀卓敬。卓敬(?~1402),字唯恭,明瑞安(今浙江瑞安)人,洪武进士。官户部侍郎。《楹联四话》载此联。雷鋐(1697~1760),字贯一,号翠庭,清福建宁化人。雍正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谢亭:即谢公亭,在江心屿,为纪念谢灵运而建。信国:文天祥封信国公。江心屿有文信国祠。肝胆:此喻真诚的爱国心意。

上联称道卓敬文才。“祠接谢亭”,点明卓人祠与谢公亭邻近。“亦有”句,以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烘托卓敬文才。卓敬述著甚丰,有诗文五十卷。明成祖朱棣赞赏卓敬才华,尝叹曰:“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谓其“文章惊海内”,不为夸饰。下联称道卓敬人品。“忠符信国”,以文天祥烘托卓敬忠贞不贰。卓敬曾力主削藩,密疏请徙燕王朱棣于南昌。后燕王即位,卓敬被执,不屈而死。“并悬”句,既切文、卓二公祠,以赞二人忠信。此联以烘云托月手法切祠赞人,转接自然。

漂母祠

李勖

进食拯英雄,讵知鹿逐秦郊,开炎汉四百年基业;

辞金明义利,又见鸠工淮浦,报贤母千万祀馨香。

漂母祠,在江苏淮安城西古运河堤畔,祀漂母。《楹联四话》载此联。李勖(1700?~?),清甘泉人。漂母:在水边洗衣的老妇。尝供饭食与少年韩信充饥。讵:岂。鹿逐秦效:《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此以鹿喻帝位。炎汉:汉以火德王,故名。四百年:指刘邦登基至刘协被废其间四百馀年。鸠工:聚集民工。馨香:飘散很远的芬香,常形容德行。

上联赞颂漂母助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少时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与饭食。首句即切此。“英雄”指韩信。“讵知”二句,以反诘语气强调漂母进食之举在于她有扶危济困之心。下联报漂母之德。韩信后被封为楚王,尝召见漂母,赐千金相报,漂母坚辞不受。首句切此赞颂漂母人微品高,“又见”句,为建祠纪实。结句表达对漂母的敬仰之情。此联叙议结合,“鹿逐秦郊”与“进食”,“辞金”与建庙,以“大”衬“小”,尤见漂母非凡。

清凉台

阚祯兆

几经拔云寻路,倚树听泉,喜茫茫,才到此清凉境界;

一任鱼跃鸢飞,天空海阔,活泼泼,都收上画图楼台。

清凉台,在云南通海城南隅秀山上。台周围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景色甚美,有“冠冕南州,秀甲南滇”之誉。台为明清建筑。阚祯兆(1703?~?),字东白,清云南通海人。雍正举人。

上联探胜。首句从侧面托出清凉台幽深难见。宋开禧元年(1205),大理段氏就秀山建启梓宫,山半有判府泉,因其舅爨判而名。“倚树听泉”,泉韵以“听”出之。“喜茫茫”,洋溢着探赜之乐。“清凉境界”,以感觉道出境界之美。下联览胜。化用《诗·大雅·旱麓》语。首句言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乐。“天空海阔”,登台凭眺,天地广阔无边,气象广远。“活泼泼”的生态环境与清凉台之美融为一体。联语以游人见闻表现清凉台胜境,辞采明丽,酣畅淋漓。

大观楼

孙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稻香,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在云南昆明大观公园内。《楹联丛话》载此联。孙髯(1711~1755),字髯翁,号颐庵,清云南昆明人,陕西三原籍。岸帻:推起头巾。帻,头巾。神骏:此指金马山。灵仪:指昆明西南碧鸡山。缟素:此指滇池南面白鹤山。翠羽:翠绿色小鸟。孤负:辜负。凌虚:此指登上高楼。汉习楼船:《史记?平准书》:“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唐标铁柱:《新唐书·吐番传》:吐番及姚州蛮寇边,唐军“九征毁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

上联写景,赞滇池之胜。滇池“五百里”,气势恢弘。“喜茫茫”句,融情入景。“看”字引领,一气贯通。“神骏”、“灵仪”、“蜿蜒”、“缟素”,拟物写山,生动传神。“骧”、“翥”、“走”、“翔”,化静为动,形象逼真。“风鬟雾鬓”,将自然风物拟人化,展示隐曲绰约风貌。“萍天苇地”,“翠羽丹霞”,壮美艳丽。“四围”、“万顷”,滇池景深。“九夏”、“三春”,滇池无时不美。“香稻”、“晴沙”、“芙蓉”、“杨柳”,滇池有景皆美。下联咏史,叹时局之衰。首句开宗明义,感怀历史。“叹滚”句,令人慨叹。“想”字引领,直贯联末。列举“汉”、“唐”、“宋”、“元”,以时间跨度之大而见厚重。“习楼船”、“标铁柱”、“挥玉斧”、“跨革囊”,以云南史显英雄伟烈丰功,为以“盛”衬“衰”作铺垫。“苍烟”、“落照”、“疏钟”、“渔火”、“归雁”、“寒霜”,景象冷落凄清,借以象征衰败时局。此联融情于景,言盛叹衰而见胆识。联语洋洋洒洒,溢采含章,不愧古今第一长联。

自题

姚颐

亏他人便亏自己,须记朝齑暮盐,我亦寒士;

要公道还要虚心,试看畹兰亩蕙,楚故有才。

《楹联丛话》云:姚颐督学湖南时,有自题使院二联,此其一。姚颐(1711?~1788),字震初,号雪门,清江西泰和人,乾隆进士。官至甘肃按察使。朝齑暮盐:形容饮食菲薄不堪,生活清苦。齑,切碎的腌菜。楚故有才:化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有楚材,晋实用之。”

上联说待人,首句点明损人即损己,晓以利害。“须记”,表白甘守清贫,决不损人利己。下联说育才。首句勉办事人道,治学虚心。“畹兰亩蕙”,“兰”、“蕙”,香草。联句喻培育优秀人才。又以“楚故有才”喻湖南为盛产人才之地。“试看”句,表明对培育优秀人才信心百倍。此联袒露一片公心,读联如见廉吏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