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38

第38章 后记 (2)

20世纪50年代初,省高教局统一安排到北方上大学的同学坐货车,从成都出发到宝鸡转火车。我首次全程体验蜀道难。大家把行李包当凳子,一路上颠簸摇摆。进剑门关,只见一线天;过朝天老虎嘴,似乎山岩要垮下来;翻秦岭,人和车像要从云中甩下去似的,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有的女同学呕吐不止,吓得尖声大叫。我得以刻骨铭心地深切体验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果步行,肯定难上加难。对蜀道的第一印象是“怕”。

说来也巧,大学毕业回川,先分到绵阳,后调广元,都在古金牛道上。从小生活在川西坝子的我,初到蜀道工作,开窗就见山,出门就上坡,心里有古代“充军发配”之感叹。后来,零距离饱览古道雄、壮、奇、幽的景观,听不够高亢激越的山歌,听不完离奇的传说故事。这时,我才真切感受到蜀道处处藏珍宝,是一部读不透的无字古书。蜀道的灵气给我滋润和智慧,我把古道当做第二故乡,深深爱恋着。

蜀道像磁石般吸引我,我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注意搜集蜀道相关的口传资料。每逢节假日,便带上干粮,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采访“三老”(老红军、老农民、老工人)。山路难走,险情丛生。有次到旺苍葡萄石采访,过漫水桥时不小心滑到河中,幸被好心的农民兄弟救起,得以生还。“文化大革命”中一个人常在乡间走动,又无介绍信,被乡干部误认为是“收集情报的间谍”,扣留盘问,待电话向单位弄清情况后才放行。叫人揪心的是部分采访记录本和书籍被当成“封资修”没收。

(四)保护和开发并重 (2)

虽受委屈,无怨无悔,对蜀道仍痴情不变,继续下乡搜集资料;逛旧书摊,买便宜书;到新华书店,大海捞针,摘录与蜀道相关的只言片语;出差之余,不忘到相关单位索要地方性蜀道史料。日积月累,整理了《蜀道线路》、《蜀道名关》等专题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有关蜀道的文章70余篇,如第一篇呼吁环保的《古柏森森翠云廊》(1984年8月28日《中国环境报》);参加全国古代交通史征文《秦蜀走廊古栈道》(《古代交通编史研究》1986年4月);参加川报“巴蜀之谜”讨论的文章《秦王蜀相是怎样从栈道上运兵的》(1987年7月11日《四川日报》);学术论文《剑门蜀道千古谜》(2007年4月《巴蜀史志》);《古蜀道上古栈道》(2004年1期河南《历史文化研究》)。

21世纪初,我在撰写单篇文章的基础上,以古道精华“剑门蜀道”为专题,写了42篇5万余字的文章,以“话说剑门蜀道”为题,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在《广元广播电视报》上连载。接着,又充实若干内容,分建设、关隘、战事、历史、风物、故事等部分共15万字,书稿定名为《剑门蜀道大观》。

我带着书稿《剑门蜀道大观》,先申请出版经费,后又找到企业家资助,皆无果而终。直至与人合作出书,书未出而原稿丢失。书稿不在了,人还在,精神还在。我重振旗鼓,另起炉灶,继续整理资料,埋头撰写,等待机会出书。

机会终于来临。2009年,蜀道国际论坛会议在广元召开,川陕大地掀起蜀道热。7月下旬的一天,广元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瑾女士登门拜访约我写本蜀道的书,我从心里充满着感激,感激她对我这个退休职工、业余作者的信任。说实话,公开出版物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过去虽有一些存稿,但还缺不少内容,能否完成是个问号。转念一想,蜀道儿女有责任、有义务宣传蜀道,蜀道精神激励我老当益壮,提笔献余热、作贡献,因此当即欣然接受任务,并与李瑾主席商讨拟了几条要点:

本书定位为普及蜀道知识的通俗读物,力求做到一般读者看得懂、专家学者感兴趣。

内容全面。以蜀道主体和次生文化为框架设立章节,全方位、多角度简要记史实、说由来,展现蜀道古今历史全貌。

突出特色。蜀道生态行道树是世界唯一,沿线红色景观荟萃、土特产名扬天下,应特别作专章专节介绍。

点面结合。各章节题材选择、照片运用尽量照顾蜀道沿线各地方、线路,大体做到均衡、点面结合。

增加趣味。一些章节插入相关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俗语俚曲,正史和野史结合,既补正史之不足,又使行文增色添彩,生动活泼,增加趣味性。

资料附录。为了给旅游者和对蜀道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整理蜀道沿线关隘渡口、驿铺、风光名胜、民间节会等相关资料。

突击任务,就要拿出突击劲头。我忘了自己已系古稀之年,每天饭后便忙于查找资料,伏案写作,节假日也坚持“啃桌子”。不会操作电脑,只好一笔一笔书写。写好一章,急忙送街上打印部打印,带回家里校对。如此往返,老伴刘德源见我忙得不可开交,主动协助校对,两个月便完成12万多字的打印初稿。

征求意见后,又紧张地查漏补缺,修改增删。每到一个单位查找资料,许多同志听说宣传蜀道都热情接待,鼎力支持。比如要查找新落成的红色景点旺苍纪红广场资料,因往返不便,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尹家福电告对方,第二天便电传来资料。需要利州区红军塔的资料,广元市城建综合开发公司项目部负责人李德君派专车送来。

我对市级部门业务范围不熟悉,跑了许多冤枉路。比如为了弄清昭化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级别,到了市旅游局、文化局、文管所咨询都说不了解,最后在市建设局园林管理处才证实是省级。就这样,每天跑东跑西,每次回家总是汗流浃背,幸得老伴悉心照顾,才坚持下来。几个月时间六易其稿,苦中有乐,增加了若干资料,基本定稿。

写完《天下蜀道》,有许多话要说。首先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许多部门同志的支持。这里记下他们的名字:

中共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振会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勇对这部作品给予关心和肯定。

广元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瑾自始至终关心本书的出版,从策划、审稿、图书体例、包装设计、出版乃至发行做了大量工作。

广元市文艺界老领导雍思政和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何开金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广旺集团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霍之德积极向市文联推荐我撰写蜀道书稿。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百忙中审读本书,并作序。

提供资料(含照片)或帮助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单位、个人有:广元市文管所王剑平,市文化局杨栋,市旅游局车帮忠、毛隆云、唐坤龙,市党史研究室尹家福、伍锋,市摄影家图片社姚荣杰,市文联仲冷霏、李于江,市城市综合开发公司李德君,市志办伊国华,旺苍县党史研究室翟礼周,市邮政局李君艳,市电信局叶秀红,市中医院邵红艳,市第二人民医院严兴洲。

曾经接受访问,提供口头资料的“三老”前辈和朋友有鲁祥云、杜文礼、张德顺、邓中贵、易洪亮、张双才、欧绍忠、邵承先、何文书、张成祥、文天斌、罗登海等上百人。他们之中有的已离开人世。我想,他们的在天之灵得知蜀道书稿出版的消息,定会感到欣慰。

这本书的问世,凝聚了众多领导和同志的心血,这是集体的功劳。这里,再次表示衷心谢意。

自感年老,思维迟钝,视野不广,书中时有错漏和不足,敬请诸君多多指正。

主要参考和引用书目

[1] 关成和等主编.史地知识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

[2] 李汉杰主编.中国分省市县大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

[3] 《公路交通史编史研究》编辑部编印.中国古代交通史话

[4] 康庆良等著.祖国各地·蜀道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 四川省交通厅史志编纂委员会.四川交通志文稿(民间运输篇)

[6] 萧崇弟主编.巴蜀名胜古迹导游解说词精选.西南交大出版社

[7] 省政府参事室、四川文史研究馆编著.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8] 陈显远执笔.汉中地区名胜古迹.汉中地区文化局编印

[9] 绵阳地区文教局编印.绵阳地区名胜古迹简介

[10] 汉中市博物馆编.古汉台胜绩.陕西人民出版社

[11] 鲁满保主编.绵绣巴蜀向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甘露等著.神游三国.四川文艺出版社

[13] 《旅游天府》编辑部编.三国蜀汉探踪.四川人民出版社

[14] 成都市文化局编.锦城成都.上海教育出版社

[15]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武侯祠览胜.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欧德禄等著.诸葛亮与武侯墓.西北大学出版社

[17] 郑英德著.唐明皇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

[18] 雍思政编注.剑门蜀道诗歌选注.重庆出版社

[19] 徐守银著.剑门蜀道漫游.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20] 赵秀珍主编.朝天文化揭秘.中国三峡出版社

[21] 雍思政编著.名人与剑门关.四川辞书出版社

[22] 雍思政编著.回眸昭化.中国文史出版社

[23] 王兴平主编.绵阳风光名胜诗选.巴蜀书社

[24] 王积厚主编.名人名胜.四川辞书出版社

[25] 蜀纬著.剑门蜀道行.广元市城建档案馆印

[26] 西安市服务公司整理汇编.长安导游

[27] 陈正鹏著.广元览胜.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8] 朱登阶著.南栈风光.广元市志办编印

[29] 凌加杰执笔.中共广元地方史(第一卷).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印

[30] 剑阁政协文史委编.剑门

[31] 剑阁政协文史委编.剑阁县文史资料选辑(林业、交通史料专辑)

[32] 李先铖主编.阴平古道.青川县作家协会编印

[33] 黄应泰著.朝天广记(上).朝天区地方志办等编印

[34] 元坝区政协文史委编印.元坝区文史资料(第八辑)

[35] 广元市“三国演义”学会等编印.三国与广元

[36] 广元市“三国演义”学会等编印.三国与葭萌

[37] 广元市地方志编委会编.广元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

[38] 绵阳市地方志编委会编.绵阳市志.四川辞书出版社

[39] 《社会科学研究丛书》编辑部编辑出版.张献忠在四川

[40] 王振会主编.蜀道行.陕西旅游出版社

[41]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42]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43] 龚良元编.中国邮政简史.宜春地区邮电局教育科印

[44] 广元市邮电局编印.广元县邮电志

[45] 剑阁县邮电局编印.剑阁县邮电志

[46] 乌丙安著.民俗学丛话.上海文艺出版社

[47] 《四川日报·天府周末》编辑室编.巴蜀之谜.重庆出版社

[48] 绵阳三套集成办编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四川绵阳市卷

[49] 汉中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印.汉中风物传说

[50] 邹振常收集整理.剑阁的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51]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2] 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3] 李如嘉编著.四川旅游文化.四川科技出版社

[54] 王蓬著.秦蜀古道.三秦出版社

[55] 巴中党史研究室编著.红军在巴中

说 明

为积极推进蜀道申遗工作,较为全面地介绍有关蜀道的情况,本书部分图片、资料选自有关书刊。因时间紧迫,来不及一一联系,请作者见书后与出品单位广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元利州东路市委办公大楼,邮编:628017)联系,以便赠送样书并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