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工地检查时,他和在工地上干活的当地民工攀谈起来,问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他们都说家乡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大了,生活会越来越好。当得知马金龙是来自黑龙江省的援建者时,他们连声道谢。在和这些工人的交谈中,马金龙更加意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
当我们请他讲一件难忘的事时,他说,还记得“5·12“一周年时,前线指挥部全体成员一起去看望在地震当天出生的名叫“震生”的小男孩。他们带去了小孩子喜欢的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孩子家长非常感谢。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当时已开始学走路了。
大家都想和震生合个影作为纪念,可这个孩子还有点认生,对着照相机的镜头有点不愿意的样子。马金龙试着抱了他,说来也奇怪,孩子竟让他抱了,他感觉非常高兴。大家开玩笑说,你就认他做干儿子吧。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让他激动、牵挂。小震生应该长得更高了吧,现在应该能和大人完整地交流了吧,更调皮了吧……马金龙在心里默默祝福这个在地震中出生的小生命,祝他的童年幸福,以后的路越走越好,也祝福灾区所有和小“震生”一样的“震生宝宝”都能茁壮成长。
在前线指挥部生活的每个日夜,都有美好的回忆。指挥部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过着已多年不曾有的单身生活,但大家并不感到孤独,处处都有兄弟之间的情谊。
第三章 (9)
马金龙说,他还记得每一次回到指挥部前,小兄弟杨伟杰都会先把板房门窗打开通风,晾晒被褥;每一次拉肚子,苑维春都会把止泻药给送来;每一次登山,总是他和杨渊沛大哥落在后面;每一次打球,都要分出个输赢不可;每一次下棋,都会吵得口干舌燥……最难忘的是2009年8月,他即将完成水利援建任务要回到原单位前的那些日子,哥们儿几个轮流欢送的那种难舍难分的场景,苑维春小兄弟那“煽情”的话语,让他这个四十多岁的人着实哭了一次……
剑门留人醉,临去几回头。马金龙在电话里深情地说:梦回剑阁,仰望雄关,剑阁,我的生命中从此有了一个你!
这也是全体援川干部的共同体验。
2009年5月8日,总投资1325万元的剑门关镇等11个乡镇供水站工程,经过近半年的紧张施工,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6.5万人的生产、生活安全用水问题。
提升品位 扮靓剑阁
城市建设是龙江援建重点之一。
拓展城市主骨架的龙江大道项目,包括“三路两桥一堤”及绿化景观打造,是剑阁县城一次性投入实施的最大市政建设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1.7亿元。项目的实施,连通了县城行政中心所在地修城坝、以旅游接待项目建设为主的大仓坝、建设教育园区的沙溪坝、建设工业园区的拐枣坝、成西高铁建设“剑门关站”的下寺坝。“龙江大道串起了县城五颗璀璨的明珠”,剑阁人骄傲地评价如今剑阁的城市建设。
在创建山水森林旅游城市中,按照“向高空要土地,向高层要品位”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在新县城规划了16处、50多栋高层建筑,节约土地上千亩,把发展空间留给了后人。
2009年11月30日,高80.4米的剑阁县城“第一楼”、22层的剑门大厦开工建设。剑门大厦整合了18个部门的21个公共服务项目,由县国资局统一牵头承建,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由黑龙江投资3970万元援建的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两个项目以及县档案馆、图书馆、职工活动中心等。项目建成后,既可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又能节约城市用地近百亩、土地价款上亿元。“剑门大厦”建设模式,是剑阁县在城市建设中创造的又一个建设奇迹,是“龙剑”双方“双无”合作的又一可喜成果,体现了援建双方决策者超乎寻常的胆识和魄力。项目的推进实施,为各地统规统建公共服务项目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剑门工业发展集中区完成了河堤、道路、管网、治污等配套建设,由黑龙江援建的近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竣工并投入使用。引进工业项目19个,资金12.9亿元,12户企业投 入生产,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3户,年产100万吨的川煤广旺公司剑阁水泥项目正式投产。
剑阁县体育中心,坐落在新县城大仓坝,靠近绵广高速公路。2009年10月30日,体育中心等8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中心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4300万元,其中黑龙江援建资金1140万元。承建商华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们,仅用190天时间,就建成了广元市灾后重建的第一座体育馆,这也是四川省灾后重建落成的第一座体育馆。体育馆设置观众席2800个,场内可进行手球、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赛事活动。馆内有86个房间,可供各类健身活动使用。
剑阁县体育中心含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全民健身路径。中心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群众健身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育场所,具有承办市级专项体育赛事的能力。体育馆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好样的“龙江大哥”们
2010年金秋,剑门大地上硕果累累,丰收景象惹人心醉。而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了整整两年时间的“龙江大哥”们,也圆满完成援建任务,于2010年9月回到家乡。挥手告别之际,剑门的山山水水里,剑门的清风明月中,“龙江大哥”们的身影,此时此刻格外清晰。
前线指挥部二期联络宣传组长、综合计划组成员张焕昭,1991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专业,是一个思想内涵特别丰富的人。在他办公室的小书架上,除了工程方面的业务书籍,还摆放了《林语堂散文》、《瓦尔登湖》、《挪威森林》等名著名篇。
他在援建随笔中写道: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愿意,我们每个人终将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一旦我们的脚印会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的历史,一个时代的历史。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那一步负责。
张焕昭从事联络宣传工作,经常同主持人、记者一起策划工作方案,讨论稿件,陪同采访,被同事们称为“美差”。其实,大家都明白,这“美差”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更好更及时地宣传展示“龙江援建”成果、宣传援建一线的典型人物事迹和经验,为援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分管联宣工作的副指挥杨渊沛和他这个联宣组长以及从剑阁县政府办派驻指挥部担任文秘工作的李国颜三人经常讨论的话题。因此,随时了解掌握援建工作进展,为各新闻媒体提供翔实准确的宣传资料,陪同宣传采访,一样也不能马虎。
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到剑阁做“5·12”周年新闻直播,同行的有来自新华社、四川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的20多名记者。一周时间里,张焕昭同他们一起早出晚归参与策划,5月12日当天,记者们凌晨3点就来到前线指挥部准备直播。架设卫星天线、布设机位、铺设线路、调试设备、模拟走位……五月的剑阁山区,清晨气温仍不足10摄氏度,寒气袭人,他们顾不上吃早饭,竖起衣领精神高度紧张坚守在岗位上。从早晨8点直播开始,到指挥部全体成员与帮扶的沙溪中学学生见面,剑门关等13处乡镇供水站交工,剑门关隧道通车等3个直播节目依次完成,到傍晚才松口气。
张焕昭说,同媒体记者们近距离接触后,才体味出他们头顶光环背后的艰辛与付出。新闻界的朋友们,用他们忘我的工作和一篇篇令人振奋、感动的报道,传播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外界和家乡了解灾后“大援建”这一史无前例的“国家行动”,了解灾区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了解战斗在援建一线的龙江援建工作者们的风采。
看到“龙江援建”团队和个人凭工作、凭实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援建工作赢得了各方面更广泛的理解、关注与支持,作为幕后工作者,张焕昭、李国颜的心里甜滋滋的。
第三章 (10)
说起对家人的牵挂,张焕昭最担心爱人的身体。在哈尔滨市农行工作的爱人,2004年曾因病卧床半年,2008年底他赴川时虽已基本恢复,但身体还很虚弱,手不能提重物。女儿当时读初中四年级,2009年6月参加中考,要考取当地的重点高中,对孩子和家长来说压力都很大。
说起刚到剑阁时的感受,他和大家仿佛有一种被扔到“孤岛”的感觉。住在板房,冬天阴冷潮湿,夏天热得像火笼,一下雨铁皮屋顶噼啪作响,噪音特别大,还漏雨,后来县里统一为板房加层改造后,情况得以改观。最不适应的还是南北大跨度的饮食习惯,东北口味的特点是“不甜不辣”,出来后最想念的家乡美味就是东北水饺、猪肉炖白菜、菜辣椒炒干豆腐和又扁又宽、口感特别鲜嫩的油豆角了。县里从生活上尽量关心大家,配了专门的厨师,想尽办法做东北菜,虽吃着不像,但也感受到了灾区人民的热情。
最让人眷恋的还是家乡四季分明的景色:万物复苏的春天,春风吹拂下,一望无际的哈尔滨郊外,你能感觉到黑土地上每天都有令人欣喜的明显变化;炎热多雨的夏季,往往是“哗”的一场雨,下完就停,艳阳当空,绝少阴天,正像东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最美要算层林尽染的秋季“五花山”,广袤的龙江大地上,金黄的麦田和枫树、红松、白桦、丹顶鹤,构成了一幅幅纵情泼墨、五彩缤纷的写意画,美不胜收;在国庆以后到来年五月的长长冬季里,茫茫林海,一片雪白,人们除了喝着小酒“猫冬”,登山滑雪、强身健体正是好时候……
有家的人才有根,热爱家乡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活,为了神圣的援建事业,援建者们虽然远离家乡和亲人,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对家乡深情眷恋的赤子情怀永远不会改变!
来自黑龙江省发改委哈大齐协调处的侯继周,2008年12月来到援建一线,任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指挥部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办公室就是这台机器的协调中枢和后勤保障,要做好包括组织协调、政务工作、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在内的所有大小事情。侯继周带领县里支援派驻指挥部的文秘李国颜和三位驾驶员黄军、陈茂军、李军,会计王军利、出纳张登峰,认真履行办公室的职责。
援建干部们来到剑阁,为了加强管理,塑造良好形象,指挥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制定了严格的不准驾驶机动车辆、不准以权谋私、不准赌博、不准出入娱乐场所的“四不准”管理制度。但想着大家远离家的温馨,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如何在原则范围内尽可能为大家创造稍许的安稳和快乐,调剂一下单调的业余生活,又能过“铁人指挥”的关,成了侯继周这个“大管家”的一个心结。
凭着一份责任心和多年从事办公室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他首先了解同志们的性格、工作、学习、生活等习惯,再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轮流安排打羽毛球、下棋、登山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同志们自己或家里有啥难心事儿,他要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关心;每天的伙食,时常换着花样,遇当天有战友过生日,就安排煮上一碗长寿面,外加两个家乡菜;板房地面铺装的廉价地板有臭味,遇下雨地面潮湿生霉,细心的侯继周买回竹碳分发到每间板房除异味、除湿;指挥部三辆车是同志们跑工地看项目的交通工具,车辆安全至关重要,什么时候检查、换机油、保险期都要记住;在收发文件管理上,各级各部门的来文要分解督办;财务制度上,预算多少,拨多少款都得有计划;项目资金审批上,更要做到严格把关等等。办公室工作事无巨细,繁杂琐碎,不容易出成绩,同联络宣传工作一样,算是为他人做嫁衣,可正是这些为大家解决后顾之忧的贴心“小”事儿,才使指挥部这个临时大家庭凝聚力增强了,人情味儿更浓了,大家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侯继周说:“做办公室工作一定要心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不想做的事。”
由于潮湿的生活环境和繁忙的工作,侯继周被查出患有严重植物神经紊乱,造成背部无菌性筋膜炎。刘国会总指挥安排他休息几天,可他只煎了几服中药,就又乐呵呵的在办公室忙碌开了。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9月17日下午,侯继周接到姐姐侯玉芳的电话,称67岁的母亲在北京朝阳医院查出患有结肠癌。后虽经多次手术,慈祥的母亲还是于2010年正月初七下午,在家人的声声呼唤中,永远闭上了双眼。侯继周因未能照顾好母亲而愧悔交加。前线指挥部的同志们闻讯,纷纷赶来送别侯继周的母亲,当刘国会赶到侯家时,侯继周的父亲对他说:“人已经不在了,处理完后事,我马上叫儿子回工作岗位,决不耽误,请组织放心。”母亲出殡后的第二天,侯继周满怀悲痛的心情,带着母亲病重期间那句“灾区需要你”的嘱托,又踏上了前往剑阁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