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指挥部率先在前进乡中心小学建设工地上,启用数字化网络监管系统,通过数字化网络摄像机,可在千里之外看清施工现场钢筋的每一个接口。
在孔溪乡小学的教学楼里,有许多人性化的细节:每个墙角和墙柱都是弧形的,楼道的阶梯直角都打磨成弧形。金华市援建指挥部工程建设组的柯建明说:“这主要是替孩子着想。孩子摔倒时,直角楼梯和墙角、墙柱,很容易伤到他们。”
凉水九年制学校小学教学楼是由浙江宝业集团出资500万元捐建的,这是汶川地震后,浙江省第一个由企业捐建的援建工程。整个建筑采用绿色预制件健康材料,钢结构教学楼楼墙面成条多、屋面坡度大和体量对称的开间划分,开阔的走廊,完全满足人流交通和紧急疏散,为学生提供课间活动场地和空间,所用材料都是在现代化生产线上完成的,有效保证了质量。
房石九年制学校是浙江援建的第一个夺得“天府杯”金奖的项目,木鱼中小学、关庄中小学、茶坝九年制学校等13所学校均获得了“天府杯”奖。木鱼中小学已申报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5·12”地震两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专赴四川对18个重灾县(市)灾后恢复重建成果进行实时实景拍摄,2010年5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重回四川”栏目整点时间滚动播放。青川县共有两处画面呈现在航拍录像中,一处就是木鱼中学和木鱼安居小区镜头,这是中央级媒体对温岭援建成果的高度肯定。
2010年7月3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2010年第3号审计结果公告,特别对木鱼中学项目建设管理予以点名表扬。
看到这一件件精美、大方的“作品”,谈月明说:“援建学校项目的主力军全是浙江建设领域的‘王牌军’。”在学校项目上,每个环节都倾注了援建者的高度责任心。
2008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先后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抽派专家到灾区规划设计。在施工中,引进浙江中成、宁波建工、嘉兴中元等浙江品牌企业承建。
关庄中学校长杨发荣说:“新建成的学校设计新颖,布局合理,不仅有配套设施齐全的教学楼、实验室、办公楼、体育活动室和大型图书阅览室,还修建了塑胶跑道。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向前推进了三四十年。”
在青川,浙江共援建了49所中小学,每一所学校都如诗似画,3.2万多名学生从此告别了板房学校。就连浙江人自己都很羡慕。有人说,硬件和品位不少地方都已大大超过浙江当地的学校。
让人眼前一亮的不仅是灾区的学校。
2009年9月7日,随着平湖市全额援建的乐安寺乡卫生院(计生指导站)竣工,浙江援建青川的37所乡镇卫生院整体交付投入使用。平湖市全额援建的乐安寺乡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和计生所有业务用房为一体的地上三层,架空一层,主体全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248平方米,工程投资490万元,是房石片区最大的卫生院。
在青川,重建后的乡镇卫生院,美观的外形已成为当地的一道景观,硬件设施齐全,一般的病情,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医治。
从2008年7月起,浙江省派出10批、近1000人次医疗卫生专家赴青川,分布到青川36个乡镇为青川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帮助青川培养近200名乡镇全科医生,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生命线与连心桥
2008年8月12日,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项目,青川县城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剑(剑阁)青(青川)公路的关键工程酒家垭隧道复工,这是四川省公路灾后重建正式复工的第一个项目。
2008年12月,浙江援建的20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
地震前青川县对外沟通的干线公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县道剑青公路,全长76公里,被称为青川南线,另一条是由国道212线和省道105线组成的全长108公里的青川北线。
剑青公路金乔段为剑青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金子山互通出口处,沿线途经竹园、马鹿、七佛、凉水、大院、黄坪等乡镇,止于乔庄镇。井田坝大桥在地震中垮塌后,剑青公路是青川县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唯一的“生命通道”,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援川交通重任。
说起剑青公路,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工程建设组组长兼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定勤最有感触。
剑青公路是山区县道,公路等级低,路基宽度只有8米,线形指标是三级公路,翻越海拔1200米的酒家垭,越岭线达9公里,多是回头弯,边坡高陡,山体松散,没有任何防护。剑青公路施工既要保通行,更要保质量,难度非常大。不能中断交通,塌方、冲刷时有发生,动态设计量很大。施工时,先修挡墙,再修护栏,等交通量小了再修路面,打通工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步艰难推进。那时,车开在剑青公路上非常危险,有时候突发余震,山上就会有石头滚下来。有一天,朱定勤和项目经理李卫炎经过黄坪乡附近的时候,遭遇余震,一块大石头就滚落在他们车前十几米远处的马路上,车速要是稍微快一点点,就被砸中,相差几秒钟时间,和死神擦肩而过。“那块石头两米多高,横在车前,生死一瞬间啊!”李卫炎说,当时有个老太太看到这个情形,特地走过来说:“你们这车人肯定是做了好事的。”
2010年4月19日,剑青公路全线通车。
在青川,有一条路,连接着黄坪、瓦砾和茶坝三乡。
这条路维系三乡百姓生活,是通往山外唯一的路,有人称它是三乡的“生命线”。它就是黄茶公路,平均海拔800米,最宽处仅8米。
这条全长30多公里、坑坑洼洼的烂泥路,走完至少也得8个小时。
多年来,在这条半山半崖路上“折腰”的车辆不计其数,逢上大雨,三天无法通行,又被称为“天路”。
“5·12”特大地震将黄茶公路扭成了“麻花”,大型施工车辆无法通行。
路不通,瓦砾、茶坝等地许多援建项目无法推进,只有仰天兴叹!怎么办?
2009年1月初,宁波人决定啃这块“硬骨头”。
“原以为300天就能‘拿’下这条路,没想到抢修就占了一大半时间。”徐金波说,他是黄茶公路现场施工负责人。到7月初,黄茶公路路基就已铺好,按常规,接下来该进入路面铺设阶段。
7月16日,青川遭遇特大洪灾,山上泥石流倾泻而下。
黄茶公路上,大大小小的塌方堆积体到处可见。
辛苦近半年的成果,在漫天大雨中毁于一旦。黄茶路再次中断。宁波市援建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了紧急预案,投入300多人20余台大型机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2天之内抢通了道路,1个月内恢复到洪灾前水平,共抢通断道6处,清理塌方32处,泥石流2万余方,修复便道6条、涵洞5道,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雨越下越大。乔庄河床上工程项目部旁,河水也越涨越高。
“顾不了那么多了。”回忆当时情景,徐金波仍心有余悸。那天项目部派出所有装载机、铲车进行道路抢修。站在路旁指挥的徐金波,险些被砸倒在路边又反弹回来的大树“扫”进山下水流湍急的乔庄河。
项目部停电、停水、手机无信号,成为“孤岛”。
洪峰过后,经过一周抢修,黄茶公路小车可以通行。
但问题又出现了。“一层层铺路基,一次次变泥巴。”青川碎石含钙量低,进入汛期后,一下雨,铺好的路基就成了滩涂,最厚处达50多厘米。
“洪水年年有,明年援建结束,如何保证公路不再塌方?”“道路施工时,如何保证通行?”“如何提高施工质量安全?”诸多难题摆在宁波援建者面前。
“在碎石里加入石灰、粉煤灰和水泥,提高路基强度,加快施工时间,分段进行,尽量缩短石块遇水时间。”项目负责人路辉说,分段进行路基施工属首次尝试。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这样的路基,车子越轧越好,省了路面保养期,非常适合当地的施工环境。
进度加理念。很快,黄茶公路路基已完成20多公里,沥青铺设也已完成18公里。沿途瓦砾、茶坝等地的援建项目如期推进。
“宁波人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将这条‘天路’造好。”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冯灿焕信心满怀。
2010年新年到来之际,宁波援建指挥部传来了好消息。经过宁波市交工集团300多名工人的艰苦奋战,全长30.77公里的黄茶公路三灰(石灰、粉煤灰、水泥)基层全部完工,原来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路现在1个小时就能到达,黄茶公路沿线的村民们最为欣喜和兴奋。
黄茶公路北起青川县黄坪乡,南至茶坝乡,途经瓦砾乡,是沿线三个乡1万多名老百姓出行的必经之道。由于工程处于高海拔山区,地质条件十分差,再加上沿路群众农房重建占道堵路,宁波援建瓦砾乡、茶坝乡的工程车辆进出,施工单位边修路边组织队伍保畅通,工作异常艰苦。为此,宁波市援建指挥部专门设立了黄茶公路项目办,负责项目的管理协调工作。
在三灰基层施工期间,工人们克服了洪水、冰雪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困难。2009年11月16日和18日的两场大雪,给正在梯子梁段施工的队伍带来了很大困难。梯子梁上坡段是黄茶公路全线最高、最窄、最险、最烂的路段。三灰基层如何在雪天后施工成了当时的一道难题。最高,海拔1300多米;最窄,不到3米,载重汽车很难掉头;最险,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悬崖;最烂,处于山的阴面,常年积水和结冰。宁波市援建指挥部黄茶公路项目部和施工队伍多次现场调查、开会协商,确定了一边路基处理一边三灰基层施工的方案。工人们在路基处理中又增加了碎石层便于渗水,三灰基层也采用逐段挺进的施工方法,一段一段向上施工。这样,梯子梁段施工难题迎刃而解。
宁波交工集团黄茶公路项目部经理宁立冬介绍,在三灰基层全线完工后,沥青混凝土的铺设以每天500米的速度推进,“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争分夺秒!”
朱定勤说:“在青川搞工程,难度之大,现在回头去都不敢再想。”尽管入川前,每天在电视上看抗震救灾的新闻,让他对灾区的艰苦条件有了心理准备,但2008年6月5日,年近50岁的朱定勤作为桥梁检测队队长真正踏进青川的时候,发现见到的实情远比脑海中的设想更艰苦。
第二章 (5)
“广元四县三区的桥梁都要检测,青川灾情最重,分三个组,每个组到不同的地方,我带队第一站到了青川。”朱定勤说,他们一路往青川走,汽车基本通不了。“路很难走,走路得小心,余震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从山上滚下石头。”朱定勤说,从高速公路出口的金子山到马鹿乡只有几公里路,但他们从下午走到晚上。第二天,他们在广元设计院、青川交通局技术人员的陪同下,开始桥梁检测。“一直待了十多天才回去,应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原来规定检测80座桥,我们检测了128座桥。”
省指挥部负责项目和工程建设的副指挥长蔡刚说,在青川搞工程“硬骨头”太多,没有价钱讲,没有条件谈,解决和推进就是“硬道理”。
酒家垭隧道由中铁二十局承建。2008年11月,蔡刚到工地调研时,听工人说已停工三天,问原因,因为欠了20万元的电费,所以停电,没法施工。蔡刚当即召集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现场办公,了解到隧道建设中管理体制、资金运行、力量组织、技术保证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回到县里,蔡刚争取到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及时解决了一系列影响隧道建设进程中的问题,理顺了体制、机制。他又了解到施工中,洞内经常塌方,由于隧道内属高倍水、质叶岩,中间又有好几条断裂带,稍不注意就会塌方,不仅影响进度,而且危及安全,更无法保证质量。蔡刚紧急求助后方,通过浙江省建设厅邀请浙江省交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隧道专家杜飞前来“把脉诊病”,最后为酒家垭隧道开出了“小洞掘进、多洞掘进、两边掘进”的良方,一方面小量清理塌方,一方面固定岩层,确保绝对安全。
2009年8月,全长2218米的酒家垭隧道正式贯通,青川人盼望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井田坝大桥位于白龙湖库区,水位平均变化高达30米,每个月变化十多米。为了确保低水位期开工建设,浙江省交通设计院整合集中优秀力量,仅用一个月就完成初步设计。并与环保、水利等各部门并联运行、交叉作业、提前介入、无缝搭接,赢得时间。在施工中,停水、停电、余震、滑坡是常事,大量的建材都要翻山越岭才能运到工地。前不挨村,后不着店,风很大,把板房都吹倒了,100多人仍然坚持奋战。与余震、大风、运输困难作战,与时间、水位赛跑,进度在短暂的枯水期间抢出来了:桥墩增高速度一直大于水位上涨速度。
2010年春节前井田坝大桥合龙,比预期整整提前5个月。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一个个项目在迷彩服的辉映下奇迹般地呈现。
2010年4月23日,由浙江省援建指挥部投资4000多万元援建的井田坝大桥建成。5000多名干部群众来到现场,庆贺大桥竣工落成。沙州镇村民付金安欣喜地说:“大桥建成,到县城办事运货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