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立说,作者的立场很关键。拿《三国演义》来说,张松明明是个卖国贼,却被写成弃暗投明的仁人志士;刘备明明是个伪君子,却被写成仁义道德的化身。这个话题若展开来写,非得一本专著不可,这显然不是一篇小文所能承载的。咱们不如学学评书的技巧,来一个“花开千朵,单表一枝”,单说刘备取西川一折,看看这两个人是怎样表演的。
张松是刘璋帐下的一位别驾,此公“生得额馒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天生一副汉奸相。张鲁欲取汉中,刘璋自知不敌,就派张松出使许都,意欲让曹操掣肘张鲁。谁知张松早就生出异心,临行前“暗画西川图本藏之”,作为卖身投靠的资本。不料曹操见他“人物猥琐”,就有“五分不喜”,再加上他口出狂言,于是将其“乱棒打出”。由此看来,即使当西蜀的叛臣也不容易。
张松正愁当西蜀的叛臣不得,偏偏遇上了“笑面虎”刘备,被刘备一伙儿玩得感激不尽,最后甘心情愿地献出了图本。张松回益州后,连夜和“裴多菲俱乐部”成员法正、孟达密谋,正式实施其罪恶的计划。不料张松通敌的书信被其亲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发觉,张肃连夜将书信呈于刘璋,致使张松全家被杀,当西蜀的叛臣不但没有得到荣华富贵,连小命以及全家的性命都搭上了。此时的刘璋尽管看清了张松的西蜀的叛臣真面目,可惜太晚了,刘备大兵压境,已无力回天矣。
比起曹操来,刘备可就狡猾多了。张松尚在奔荆州的途中,刘备就先声夺人,感情投资,来了个“三迎三宴”。何谓“三迎三宴”?张松走至郢州界口,赵云早已“等候多时”,并“军士跪奉酒食,云敬进之”,此一迎一宴也;走到荆州界首,天色将晚,未入驿馆,早“见驿门外百余人侍立,击鼓相迎”,关羽马前施礼,同入馆舍“排上酒筵”,此二迎二宴也;次日行不到三五里,刘备亲自带人迎接,至府堂上又是“设宴款待”,此三迎三宴也。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拿曹操和刘备一比,张松能不感动么?
刘备接着又玩了一手“欲擒故纵”,让张松一连三天花天酒地,尽情享乐,从“不提起川中事”,这个西蜀的叛臣在回家的路上实在憋不住了,只好明说“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此时的刘备仍装腔作势,说:“奈刘季玉(刘璋)与备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骂。”直到取了西川,逼得刘璋出城投降,他还握着刘璋的手流着眼泪道:“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偷了人家,还说不得已而为之,真是虚伪到家了。
(摘自《传奇故事》)
标:赵括:替廉颇背黑锅的战国名将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到今天,赵括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当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在战国那场壮阔、血腥而且具有转折性的大战——长平大战中,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受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限,赵军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军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方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上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是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可以说赵军已经彻底地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当时赵国的战争潜力要远远低于秦国,由突发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避免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作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地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得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长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势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两到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的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但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小人,他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对其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导致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回忆并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也是秦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五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人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后来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20多年是个什么概念,一代人,整整一代人的出现,也就是说,在长平之战中,在毁灭掉赵国的全部精锐部队之后,几乎同时也毁灭了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从两国的经济力量对比来看,秦国富有汉中之地,同时又占有天府之国(李冰的功劳),而赵国当时的主要地域是在现今的太行山和相连接的部分黄河中游冲积平原,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多了。同时加上北面与匈奴的敌对状态,也严重消耗了赵国实际的兵力和资源。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知,赵括其实是十分了解赵国的兵力状况和实际作战能力的,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他没有在必要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后来的出击也的确是属于年轻人的意气用事,这一点可以看到他的确没有廉颇的稳重。但是,这也未必说明他比廉颇更了解赵国兵力的实际以及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只能说明廉颇用兵的失误而已。而赵括只不过是代替廉颇品尝了这次惨败,否则,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必然是廉颇,而赵括也将永远史上无名——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摘自《中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