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著名演员赵丹曾荣获过“中国电影世纪大奖”,被广大观众誉为“最喜爱的电影演员”。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赵丹主演的十几部影片,至今仍长映不衰。他与周恩来总理的友谊也传为佳话。
标:赵丹与周总理的友谊
武汉结识周恩来
赵丹比周恩来小约20岁。他从小酷爱戏剧。1936到1937年间,赵丹先后主演了《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这两部优秀影片,被公认为是中国30年代电影的代表作,在世界电影史上也享有盛誉。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丹参加了公演抗战名剧《保卫卢沟桥》,并投身于“抗日救亡演剧三队”。由此结识周恩来,两人一见如故。赵丹常对人们说,他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周恩来!
危难时刻保护赵丹
1939年秋,满腔热情的赵丹与好友徐韬、王为一、朱今明等10人结队赴新疆开拓新剧工作。当时新疆由盛世才统治。盛世才宣布“和平、建设、民主、民族平等、亲苏、团结”的六大政策,以进步的表象迷惑了一些人。周恩来在重庆了解到盛世才是“假革命、真投机”,并逐步暴露出反动的本质。听说赵丹等人已经出发前去新疆,周恩来连忙派阳翰笙、冯乃超等赶紧去把赵丹接回来。冯乃超一直驱车追到嘉峪关,可惜没有来得及追回赵丹这支文艺队伍。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赵丹等人遭反动军阀盛世才迫害,于1940年5月被捕,入“迪化监狱”关押长达4年之久。后经周恩来多方设法营救,赵丹等人才九死一生从新疆回到重庆。1945年春,赵丹回重庆后重返舞台,导演了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受到热烈欢迎。抗战胜利,赵丹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
从1954到1964年间,赵丹重上银幕,主演《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青山恋》和《烈火中永生》等,表演艺术达到高峰。这一切,跟周恩来的关怀、爱护是分不开的。
请求给一块“免斗牌”
周恩来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之余,喜欢跳交谊舞。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每年赵丹要到北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年会,或者为电影事业出差,经常应邀参加周恩来举办的舞会。有时周恩来为了让赵丹赵青父女俩在晚会上欢聚,还特地打电话通知,并且专派他的警卫员乘坐总理的小轿车来接父女俩。
周恩来经常选赵青为第一个舞伴,然后他就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赵丹、赵青父女俩翩翩起舞。一次晚会上,周恩来把赵丹请到身边谈心。赵丹向周恩来诉苦,说是上海的“棍子爷们”(指当时在上海主管党务、宣传工作的柯庆施、张春桥、姚文元等)老要整他:“抓住我一两句话无限上纲,揪辫子、打棍子、戴帽子,批得人人灰溜溜的真没劲!”
周恩来鼓励赵丹:“不要害怕,有什么说什么!放心演好你的戏、拍好你的电影,这就是你最大的任务。我了解你。”
赵丹激动地对周恩来说:“总理呀,请你给我发一张免斗牌!请棍子爷们不要再斗我!不要随便对我揪辫子、打棍子、戴帽子!我是个艺术家,不是什么政治家。请他们别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我,让我心情舒畅一些,发挥我的特长,好好为国为民拍几十部杰出的影片……请你一定要给我发一张免斗牌呀!”
想自导自演《八一风暴》
粉碎“四人帮”以后, 1977年举行迎新晚会,赵丹和白杨复出,首次露面朗诵纪念周恩来的散文诗《中南海的灯光》,受到全场一万多名群众的热烈欢迎。
由此,赵丹产生了一个最大的愿望:要在银幕上扮演周恩来总理,让周恩来的艺术形象在电影中复活、永生。有一次,赵丹的老搭档张瑞芳告诉他一个好消息:“阿丹!我们推荐你在《大河奔流》里扮演周恩来总理!”
赵丹眉开眼笑,像个孩子一样蹦跳起来。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大河奔流》的正式邀请书来了,郑重通知他在该片中扮演周恩来。赵丹看了剧本,研究、推敲后,皱着眉头说:“这个本子,还是帮派味儿不轻!有些地方装腔作势……要好好修改!”
他每天忙着仔细观摩周恩来生前的纪录片,认真研究文献资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琢磨周恩来的神态表情和心理活动。为了使得下巴变成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丰满宽厚,特地请牙科医生在腮内填充了软塑料。赵丹又把脸膛绷起来……
经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和努力实践,拍出“试妆照”来,真跟周恩来一模一样。张瑞芳看了,兴奋得大叫大嚷:“周总理复活了!”
但是,过了几个月,正式拍电影的时候,却把赵丹撤换了下来。赵丹勃然大怒。他跟黄宗英一起去找当时文化部的某部长,询问:“北影厂给我发的是正式邀请书,为什么又翻脸不认呢?我赵丹到底有什么问题?究竟为什么不让我演周恩来?”部长说:“不就是一个戏吗?不让演就别演,以后再演嘛!”赵丹回嘴:“我说你不就是一个部长吗?别做了!以后再做吧……”
某位领导认为:赵丹太有名了,如果让他演周恩来总理,观众只认得赵丹,“会影响影片的政治效果”。又听了传说,某位官员认为:“赵丹历史上跟江青的关系究竟怎样,还没有彻底搞清楚。因此,赵丹演周总理不合适。”赵丹不知怎么办,白天变得沉默寡言,夜晚只有一个人蒙在被子里痛哭……
莫须有的罪名
实际上, 有许多知情人都可以作证:虽然在历史上江青(蓝苹)曾经追求过赵丹,但是赵丹始终看不起她。到了20世纪60年代,江青数次召见过赵丹,可是赵丹却对她嗤之以鼻,我行我素。于是江青又一再对赵丹主演的《聂耳》、《青山恋》、《烈火中永生》等影片进行蛮横无理的“大批判”。但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赵丹又为了“跟江青是否有一腿的关系”问题,受到没完没了的无理审查和歧视。
背着黑锅的赵丹,因此得不到真正的解放。为排遣忧伤,赵丹应友人之邀来到广西柳州。柳州市政府和群众热情地接待了赵丹,他被安排住在周恩来曾经住过的地方——“小红楼”。为了缅怀与周恩来的师友情谊,赵丹连夜作了一幅巨大的国画:柳江之畔,山清水秀,鲜红荔枝交相辉映之中,红砖寓所里,隐隐现出一个伟岸的身影。这幅画的题目就叫做:《周总理住过的地方》。
一年以后,赵丹不幸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只有65岁。
(摘自《东莞日报》)
标:钱三强的“电报体”情书
钱三强,中国核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作为科学界的泰斗,钱三强的爱情故事平凡而浪漫:相识13载,他才鼓起勇气向心爱的人表白,寄出了他平生第一封情书——电报体的书信。
钱三强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与他同时入校的还有一名女同学何泽慧——一位美丽的江苏姑娘。
钱三强与何泽慧同在一个班。按照学校餐厅男女分座搭配用餐的规定,他们与另外6名男生编在一桌用餐。钱三强每逢入席、退席总是彬彬有礼,这引起了何泽慧的注意;钱三强学习刻苦拔尖,兴趣广泛,思想活跃,这更加赢得了姑娘的好感与爱慕。
何泽慧的聪颖、水灵与温柔也同样博得了钱三强的好感。每当碰到姑娘那热情而含蓄的眼神时,他总是满脸绯红,心中怦怦直跳却又充满甜蜜。但钱三强是个羞涩的小伙子,虽然心存爱慕却很少主动与何泽慧说话。只有同窗常戏称他们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毕业临近,马上要天各一方,可两人仍没有向对方表达爱意。美丽的姑娘决定敲打一下这个木讷的心上人。一天,何泽慧落落大方地走到钱三强的书桌前。她默默地坐在他对面,对着伏案的钱三强轻声问:“三强,你毕业后干什么?”四目相对,柔情似水,姑娘的眼中充满鼓励与期待。可钱三强心如兔跳,满脸通红,支吾半晌仍没有勇气向心上人表白。姑娘失望起身,不情愿地向门口走去,边走边回头,走了几步又停下来,若有所思地回身望了望钱三强,良久,才转身离去。
几天后,何泽慧给钱三强送毕业照。当钱三强注视着照片上何泽慧优雅的倩影时,眼中流露着兴奋,可面庞又不争气地红了。美丽的姑娘仍满怀期待地等着钱三强说话,可羞敛的小伙子仍只是低头看照片。何泽慧欲言又止,只好哼起钱三强最爱的《满江红》。当钱三强抬起头时,歌声停了,人也走了。
爱情犹如美丽的花木,在不成熟的时候,只会生叶发芽,而不会开放出美丽的花朵。钱三强与何泽慧就这样怀着对彼此的爱慕,带着各自的理想离别了。
毕业后,钱三强赴法国居里实验室深造,何泽慧则到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两人鸿雁传书以述衷肠。1943年,钱三强30岁。他担任了法国科学中心研究员。事业上已小有成就的他更渴望爱情的丰收。此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思念那个梳着两个辫子的俊美姑娘何泽慧,并自责当初为什么没有表达心意。每当姑娘的倩影浮现在钱三强脑海时,他总是摸出那张毕业照,照片中的何泽慧正向他含情微笑。
钱三强觉得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羞于启齿了。1945年,年满32岁的他终于向何泽慧发出了平生第一封求爱信。但由于当时德、法是交战国,两国之间的信件不仅不能封口,而且被限制在25个法文单词之内。钱三强像拍电报那样写道: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祖国。
很快,他收到何泽慧从德国发回的一封同样犹如电报的信件: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两颗相爱的心就这样以电报体情书直抒了情意。1946年4月8日,钱三强与何泽慧在中国驻法领事馆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爱情之花终于开放了。
(摘自《中国国防报》)
标:英若诚:逆境中的智慧与幽默
1969年,英若诚从北京被转移到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冀县,他组织的一些小“创意”使他成了监狱里受追捧的人。在监狱的日子,英若诚尽量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来。
妙手做勺子
英若诚在狱中学会了没事儿也要努力找事做,让自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钻牛角尖。英若诚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只勺子。
当时,英若诚所拥有的全部财产就是毛主席著作、卫生纸、肥皂和内衣。做勺子,得先找到木头。室外洗漱间有一把铲子,英若诚看中了那铲子的长把柄。
英若诚从洗漱间找来一块被风刮下来的破旧窗户的碎玻璃当锯子,每次去洗漱间,英若诚都会暗中把铲子柄锯深一点。那木柄是硬木,英若诚花了两个星期才给锯下来。他开始用那把珍贵的玻璃工具雕刻,结果做成了一把很漂亮的勺子。长时间大家每天能吃到的也就是稀粥,大家都饿疯了,用手指头刮碗底的粥都嫌不解气。那勺子成了他最喜欢的东西。
巧画主席像
染布的时候,英若诚藏了不少黑墨粉,掺了水后把墨水装到囚犯用过的小药瓶里。在监狱你可以要纸,因为他们要求大家对自己的罪行写交代材料。
每天,每个囚室都会分到一份报纸。英若诚就照着报纸画毛主席像,画毛主席像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英若诚画了三张毛主席像。一张是长征结束时毛主席戴着八路军军帽的像;另一张是长征结束政治局开会,毛主席没戴帽子的像;英若诚笔记本中第一页上的画像是伟大领袖的标准像。
请缨写标语
在狱中,无论管理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手艺人,英若诚总是第一个举手,这样可以离开牢房多得到一点自由。有一次监狱长正好要找人干水泥活,英若诚当然自愿提供服务。
所谓的水泥活是要“用水泥铸成字,固定到墙上”制造一个标志,“让这监狱看起来像是改造思想的学校”。于是,英若诚要了水泥、油漆、油灰、猪血等必备物品,还要了可以适当改善生活又和此工作相关的盐、纸、铅笔以及小火炉等物品,同时请求派两个女犯人帮忙干活。
1970年一二月份,天气很冷。英若诚把炉子生了火,烧着水。有了热水,那简直就是帝王般的生活了。工作期间,第一次拿过来的猪血已经结块,不够新鲜,不适合铸字,于是英若诚把这些猪血加了盐煮了汤,和那两位女犯一起分享,味道很好。
他们要求英若诚做八个字:“林副主席的指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刚做好,英若诚向监狱长提出了个问题。“团结、紧张、严肃,这些对犯人都合适,问题是最后这个‘活泼’——让犯人活泼合适吗?”言下之意是犯人有可能会不安分、闹事。
监狱长说,“你有什么建议?” “应该是我们通常在报纸上看到的口号‘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他十分高兴:“好,好,就换成这个。”任务完成后,英若诚还得到了表扬。
组织偷萝卜
到英若诚可以在监狱里走动时,他发现了储存胡萝卜和土豆的仓库就在隔壁,便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偷菜闹剧。当时是1971年春天。
“我们的行动必须迅速。”英若诚告诉难友们。
英若诚让大家用存起来的针和从袜子口拆下的尼龙线把毯子对折后两头缝起,做成一只大口袋。大家的分工十分细致,年轻灵活的偷胡萝卜,年长的放哨。
不久他们就拖了大量胡萝卜回囚室,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英若诚马上意识到需要有个纪律,因为八个人齐嚼胡萝卜动静太大。大家得轮流嚼,放哨的人一做手势,即使有半根胡萝卜在嘴里也得住口,等巡逻的士兵走过后再继续嚼。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