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者报·旧闻(3月)
849300000007

第7章 旧知录 (1)

标:魏晋南北朝流行起洋名

现在有人给孩子取名,喜欢中西结合,李玛丽、张汤姆、王约翰、赵凯瑞这样的名字屡见不鲜。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有人也有这种偏好。

直接用梵语做名字

那时候欧风没有东渐,东渐的是佛风——自从东汉时期印度僧人把《四十二章经》介绍到中国以后,来华的僧人越来越多,翻译的佛经越来越多,出家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达官显贵出资建造的寺庙越来越多,上至皇亲,中至群臣,下至小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有些人直接用梵语当名字。例如南朝梁有个少年将军“萧摩诃”,摩诃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强大。这个萧摩诃也确实强大,13岁上阵冲锋,把陈朝大将杜僧明打得一败涂地。

南朝齐有个官二代“江瞿昙”,瞿昙是也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胜利。可惜这个江瞿昙没有胜利,他在大街上驾着牛拉的车飞驶,撞了另一个官二代的座驾,被人家活活打死。但不管怎么说,当初他父母给他取名时,是希望他能够“瞿昙”也就是无往不胜的。

流行带“僧”字的名字

除了用梵语当名字,还有很多名字中带有“僧”字。陶渊明有个朋友给孩子取名叫“舍僧”,意思是拿出钱财供养僧人。谢灵运有个同事给孩子取名叫“僧施”,也是拿出钱财供养僧人。北魏有个太常卿直接就叫“杨僧”,众所周知,僧就是和尚(几百年后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小名也叫“和尚”)。

东晋末年有个大官叫王昙首,“昙”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佛法。后来王昙首生了两个儿子,给大儿子取名叫“僧绰”,二儿子取名叫“僧虔”,这两个名字都表示对僧人的恭敬和虔诚。

南朝宋有个中书令,权力仅次于宰相,名叫“王僧达”。南朝齐有个太常博士,名叫“王僧孺”。南朝梁有个大将军,名叫“胡僧佑”。南朝梁有个兖州刺史,名叫“吕僧珍”。由此可见,那时候父母给孩子取名,喜欢带一个“僧”字的还真不少。

用“居士”做名字

此外,还有用“居士”当名字的。南朝齐有个“李居士”,官居江州刺史。南朝陈有个“刘居士”,后来被隋文帝砍了头。居士这个名字指的是信奉佛教但没有出家的修行者。

南北朝过去后,佛法时盛时衰,取名跟佛教拉关系的风气不再出现。不过到了清朝,有个信佛的大官完颜麟庆给女儿取了三个字的名字叫“佛莲保”,倒是让人眼前一亮。顺便说一句,取三个字的名字并不是最近几年的时尚,早在唐朝,李白给儿子取名叫“明月奴”,白居易给女儿取名叫“金銮子”,都是三个字。

(摘自《河北青年报》)

标:清人如何造假

乾隆年间,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著作里,记录了几桩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造假的事。

有个人在西城租住了四五十间房子,每月租金是二十几两银子。这个人租住了半年多,一直按时交纳房租,所以房子的主人也没有过多询问他的事情。有一天,那个租户忽然关门走了,也不告诉房子的主人。房主得知后过去查看,大吃一惊,原来只有前后和邻着街道的房子还在,中间的大部分已经变成一堆废墟。原来这个房子前后都有门,那个租房子的人在后门开了一家木材店,卖盖房子的木料。暗地里就地取材把他租住的房子里的屋梁、门窗都拆掉卖了。房主和租房人不住在一起,又因为比较信任租客,所以一直没有发现。整栋房子四五十间,那个做此“买卖”的,在拆卸和运送的时候居然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还有一桩是关于人的。有个进京等待候补的官员,他看见对门有一个年轻的妇人长得挺漂亮,就过去搭讪。知道这个妇人的丈夫是在外面做幕僚,家在京师,妇人和母亲住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忽然看见那个妇人家用白纸糊门,全家都在大声哭泣,原来妇人的丈夫在外面去世了,于是设灵位请和尚来超度。过了不久,妇人家开始典当衣物,说是家里没有钱了,而且打算改嫁他人。于是等待选补的官员就上门作了女婿。刚过了几个月,妇人的丈夫突然回来了,这才知道关于他去世的消息是误传的。她的前夫很生气,要告官,在妇人和她的母亲不断哀求下,把候补官员的钱财都留了下来,只把他本人赶了出去。又过了半年,候补官员在巡城御史那里,看到这个妇人和她的丈夫在和别人打官司。原来先回来这个丈夫不是真的,是妇人的姘头,他们俩合谋好一个骗局骗取候补官员的钱财。后来妇人的真丈夫回来,事情才败露。

纪晓岚说,人情的狡诈,莫过于京城了。受骗的人要么是贪便宜,要么是图方便,因自己的贪心而受骗。和纪晓岚同朝代的钱文敏说:“和京城的人打交道,需要小心翼翼,处处防范,没有掉到陷阱里就已经算是幸运了。凡是便宜事,其中必然有问题。那些专门骗人的人,什么样的都有,遇到事要多想想,怎么会有便宜的好事落到我们头上来呢?”

(摘自《华兴时报》)

标:古人的防盗怪招

盗窃之风,古已有之,天下无贼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翻阅古人笔记,有几则防盗故事颇为有趣。

最笨拙的防盗办法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了一则宋人防盗的故事,令人啧啧称奇。张循王家境富裕,府中银两颇多,便日日担心窃贼盗取,茶饭不香,后突然想到一妙法。他把家中所有的银子每千两熔成一个大银球。这银球重达半吨,放在家中就算来了窃贼一时也无法搬走,张循王得意地称之为“没奈何”,从此高枕无忧。张循王的防盗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有时最笨的办法却能产生最有效的结果。

最误打误撞的防盗方法

然而张循王的防盗手法与清朝重臣曾国藩相比却相形见绌了。据《曾国藩家书》自叙,其在十多岁读私塾时便令老师头疼,倒不是因为他是个“问题少年”,而是由于太过愚笨,背书能力极其低下,常常被老师责罚。一次曾国藩因为白天未能完成背书任务而压力过大,便连夜苦读。巧的是,恰值一梁上君子潜伏在房顶,欲待夜深人静时作行窃勾当,见一小孩背书,便欲候其睡去再下手,可没想到等了又等,便又在屋梁上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曾国藩还在翻来覆去背诵那篇课文。在经历一夜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小偷终于崩溃了,他愤然跳下房梁,劈手夺过曾国藩手中课本,当着曾国藩的面流利地把那篇文章背诵下来,然后扬长而去。

最具真情的防盗方法

当然不是每人都具备曾国藩那样“过人”天赋的,对老百姓而言,有时动用真情也能打动盗贼,起到意外的防盗效果。

据清朝梁溪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中记载,居住京城西河沿西头处有一户人家,仅寡妇孤女二人,死去的丈夫为她们留下一些积蓄,正值女儿婚嫁,母亲便倾其所有为女儿备上丰厚的嫁妆,结果被盗贼获悉。一夜,一贼翻墙撬门,母亲听到动静,情急之下故意大声对女儿喊:“莫非你舅舅又来了?你舅舅总认为我们有钱,不知寡妇孤儿的苦处,今天既来了,你把嫁衣扔出一件给他,让他做赌资吧。”母亲随手从窗户扔出一件衣服。贼不言语,持衣而去。

第二天母女又听到有人翻墙,母亲惊呼道:“这该怎么办呀,你舅舅又来了!”没料到此贼在窗外答道:“你们不要惊慌,我是来还账的。昨日冒犯,很是过意不去,今天我把衣物还你了。”天亮后,母女在台阶上发现一纸包,里面除了那件嫁衣外,还有一包用红纸包着的银子,上面写着“花仪二两”,没有署名。这着实让母女惊喜一番。

(摘自《河北青年报》)

标:清朝也有皮包公司

“皮包公司”骗钱的新闻屡见不鲜,其实这种骗术自古就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穆宗要为太后安排一处游观之所,于是,八月下诏,命修复圆明园。清同治时期,国库亏空,除官员捐款外,工程费用需要内务府自筹。一个叫李光昭的人,想利用这个机会捞一笔,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不但钱没捞着,还赔上了性命。

李光昭曾在安徽捐了知府,可直到他死,这捐照也没人见过。李光昭中年离乡,在湖北汉阳讨生活,他说在那儿做木材生意,后经湖北方面调查,其实他是房产中介,且“盘踞扰害”,算是今天所谓的无良中介。后来地产生意日渐萧条,李光昭移师北京,开了装修公司。

听说要修圆明园,李光昭联络内务府,请求合作。内务府派营造司成麟与他洽谈,李光昭说:“兄弟我出十万两银子买木料,您做点浮账,拿去宫里,报销可值三十万;回头给我补个缺就成,您也铁定升官。”成麟说:“开什么玩笑,你个小包工头,哪来十万?”李光昭说:“这您别操心,就说干不干?”

成麟素来想办成一桩大事,作为晋升之阶。面前这位李老板,相处已有半年光景,平日听他谈起广州、汉阳的商界风云,令人钦羡不已,粤、汉皆是国内一流商埠,能在那里打拼,终究不是一般人,兴许这事能成呢?这么一想,成麟开了窍,回去向长官报告。报告时,添油加醋说一通。堂官听成麟这么一说,亦觉靠谱。就算真遇上骗子,终究府里不用往外掏钱,何伤大雅。乃命成麟转达李光昭,速速起草合作协议,于是,十一月初,他光昭“谨禀”内务府大臣,“情愿报效修圆明园木料”。

据前揭履历,李光昭绝无十万巨款,他唱的哪一出?原来,禀文有这么一段:李光昭前往四川、湖北、浙江、广东诸省收购木料,请“(政府)派员同运,通饬沿途关卡免税放行”,并“颁发字样,雕刻关防,以便备文报运”。紧要字眼,一是“免税”,一是“关防”。中央政府基建项目的原材料采购享受免(商业)税、免(路桥)费的待遇,易于理解,往里塞些私货,搞搞走私,也是常情。不过这是小钱,十万两仍然没有着落。“关防”者,官印也,这才是生财的法门。事后我们知道,李光昭刻的关防,上书“奉旨采运圆明园木植李”,与外商签合同,甲方一栏写的竟是“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国皇帝”字样。试问,内务府(相当于今日部级单位)派员随同,怀里揣着圣旨与部长签发的批文,包里装着奉旨督办的官印,开口就是吾乃钦差大臣,周游全国,做点买卖,还能赚不到十万两银子?这就是李光昭的如意算盘。

内务府将李光昭“情愿报效”的“好人好事”向皇帝转奏,上谕从之,并遣成麟偕往。二人先去湖北,打听了四川的行情,发现原木出川运京,费时费力费钱,只好作罢。二人旋又去了福州,十三年(1874年)三月,法国商人播威利从东南亚贩运木料来华销售,不意遇见李钦差采办园工,让人验明公文,确有其事,大喜,遂与李光昭谈业务。二人谈了几天,李光昭也不说付现款。播威利想,终归是皇室工程,货到付款,可以接受。于是,双方议定,35000尺木料,价值54250两,运到天津再付款,为表诚意,光昭给了十两的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