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雄鹰,扎西德勒!——“相约格萨尔故里”千里走访记
李坚
阿须大草原。
“呃……嘿、嘿……”
“呃……嘿、嘿……”
一声声带着野性的唿哨从四面八方的山坡上传来,马蹄声声撼动大地。这时,“相约格萨尔故里”专家、学者和记者一行70多人,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泽波带领下,分坐10多辆汽车,正缓缓驶入海拔3800米的阿须草原。
这是此项学术论坛活动进行的第五天。时间:2002年6月20日。藏族骑手们手持彩旗,其中横竖交织的那种条形旗,据说就是仿制于当年格萨尔王的战旗,他们呼喊着,欢笑着,在车队两边策马疾驰。黑红的脸膛,朝着车里的客人们笑着,有的甚至伸出手来,想与汽车中的客人们握手。
“摩托车!”有人叫道。果然,一辆辆崭新的摩托车正从另一侧奔驰而来。每辆车上都插着彩旗,打扮得花团锦簇。
后来记者们得知,甘孜州德格县为阿须草原的这次盛会准备了1200匹马,500多辆摩托。在康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代代传唱近千年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牧民们的心中又复活了。
伟大的史诗
相传,格萨尔就出生在阿须草原一带。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史诗英雄,
当地的老百姓自费修建了格萨尔王庙。
格学专家、全国格萨尔办公室主任杨恩洪说,她研究格萨尔20多年,这是第一次来到格萨尔的故里。那里真的像史诗所记载的那样:“两水交汇潺潺响,两岩相对如箭羽,两个草坪如铺毡。”记者第一次见识海拔3800米的草原: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个人,只有寸把长的青草,长得像绒丝,有的只是一片片黄花,或一片片蓝花。那阿须草原,中间一条雅砻江缓缓流过,两边果真如史诗描述的那样,是绵延不断的群山。
据介绍,格萨尔生于1038年,卒于1119年,是藏族古代岭国的国王。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西北民族学院教授、格学专家王兴先告诉记者,依他所见,格萨尔的活动时间可能还要更早一点。这位传说中的英雄,实际上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也就是所谓英雄时代的一个大型部落联盟的首领。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印度史诗,反映的都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平心而言,无论时间与知名度,史诗《格萨尔王传》都还不如前二者,再说,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木马的记述,已被土耳其特洛伊城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史实证明史诗,这是十分难得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格萨尔王传》有两点是独领风骚的。一,卷帙浩繁,按保守的估计,约有100万行,那是荷马史诗与印度史诗远远弗如的。二,流传范围广,以中国而言,甘孜、青海、西藏、内蒙古、云南都有人传唱格萨尔的故事。甚至北至贝加尔湖,西至巴基斯坦北部,以至更远的中亚西亚都有人在述说着这同一个故事。黑格尔曾断言,中国无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发现,纠正了他的错误。为此,我们不能忘了几代学人为此作出的贡献。
实际上,最早在中国青海地区发现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是一位俄国人。接着,英、德、美的学者纷纷属意于此,《格萨尔王传》很快成为藏学中一门最为活跃的学问。在中国,最早发现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是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1930年,他在四川日报发表的短文《藏三国》,是国内关于《格萨尔王传》的最早报道。解放后,中央民族学院的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纷纷奔赴藏区。他们中的一部分学子成为任先生事业的接班人。杨恩洪和王兴先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都在高原工作了12年以上。杨恩洪告诉记者,当时她的爱人下放在杭州,孩子在北京,而她在西藏,要说困难,也是够大的了。王兴先告诉记者,他毕业时,周恩来同志作了4个小时的动员报告,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总理作报告时的音容笑貌。“总理号召我们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身体也很好,就报名了。”王兴先说,他喜欢文学,在西藏,他收集了4000多支民歌,可惜后来大部分都给毁了,现在只留下了几百首。这次,王教授为学术论坛带来了6大册850万字的《格萨尔王传》,这些史诗翻译自藏文、蒙文、土族和裕固族的文字,而且,为了原汁原味地保存史诗,还用国际音标对原文作了注音。
史诗的激活
几代学者没有白费功夫。在党中央开发西部的方针指引下,甘孜藏族自治州党委制定了“文化扬州、旅游兴州”的政策。“相约格萨尔故里”的学术活动就是这项政策的具体化。州委副书记泽波在6月16日至7月1日的15天中,带领学者、记者长途奔波3000公里,参观了这个州18个县中的12个县,所到之处,藏族同胞焚香鸣锣,奉献哈达,一声声“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说不尽藏胞对汉族亲人的深情厚谊。
与此同时,记者也发现,文学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藏胞心目中同样享有崇高的地位。过去,多少世纪以来,《格萨尔王传》在民间都是以说唱形式在牧民中流传的。
在甘孜州,无论是在有美人谷之称的丹巴,还是在康藏文化中心的德格;无论是在世界高城理塘,还是在遍地歌舞的巴塘;无论是在温泉突涌的稻城,还是在盛产藏刀的白玉,记者处处可以看到关于格萨尔的歌、舞、戏、画,以及古老的说唱。可以说格萨尔主题贯穿康藏地区所有的艺术领域,渗透到了藏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关于格萨尔的传说,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甘孜境内,我们看到了很多古老的石刻以及先人留存的头盔、兵器、经文。至于与格萨尔传说有关的事与物,几乎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批准《格萨尔王传》千周年纪念为联合国2002年—2003年的参与项目,这给了甘孜州一个以文兴州,发展旅游的大好机会。
泽波副书记告诉记者,2001年6月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甘孜州视察,带来了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藏胞的关怀。为帮助甘孜州的发展,国务院拨款40多个亿,其中一半将用于道路的整修。在沿路采访中,记者亲眼看到,甘孜境内的所有道路不管是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还是名噪一时的二郎山,都在翻修之中。甘孜州还计划在康定与亚丁修建两个机场。泽波说,下次你们再来,甘孜面貌定将焕然一新!甘孜藏区人文与自然景观极为丰富,而且,藏胞热情亲善,能歌会舞,这都将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在巴塘措普沟,记者亲历了一次从未见过的帐篷自助餐。措普沟离巴塘90公里,那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大草原,草原一侧是神圣的措普湖,清澈、安静,映照着高高的雪山。雪山上,有一座小山头,夕阳西下之时,积雪与山头映衬,竟幻化出一个将军的人影。大家开心地说道,这座小山,我们权称它为格萨尔峰吧。
巴塘县政府为专家和记者的到来,足足准备了7天。只见措普沟草原上布满整齐的帐篷。更意外的是,帐篷里还有自助餐!青稞酒、酥油茶、牦牛肉、牦牛奶、酸奶、人参果,全是藏家风味。藏胞为了这次自助餐,把宾馆里的自助餐专用锅、煤气罐、柴油发电机都搬上了高原。入夜,藏胞与汉族兄弟们围着篝火跳起了锅庄舞……
6月25日,在进入稻城县时,泽波副书记领着大家进入一个农家旅馆。那是一位名叫彭松措的退休老干部开办的,是一座典型的藏家民居,院子不小,院墙内有序地建造了一排住房和就餐室。记者意外地发现有几位老外在那里吃饭。“过得惯吗?”大家问。“太好了,是我们住过的最好的地方了!”“洗澡呢?”“出门就是温泉。”这是一个6口之家。记者在旅馆的二楼看到,客厅里布置着马、恩、列、斯、毛的相片,洋溢着一派翻身道情的气氛。主人的媳妇告诉记者,前年有100人入住,2001年有500人入住。那么收入如何呢?记者问,那位年轻妇人笑而不答,显然收益是颇为乐观的。
泽波说,甘孜是一个贫穷地区。发展农家旅馆,可以帮助农家致富,而州政府又不必有什么投入。当然,在如何管理方面,州政府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在这家旅馆的墙上,记者看到张挂着当地物价管理部门的告示,明码标价,而且一点都不贵。
在发展自治州的旅游中,共产党员显然是中坚力量。在稻城的亚丁,在香格里拉乡,记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进入最后的香格里拉,必须骑马两个小时左右。在行进中,牵马的藏民中有人戴着一个城市人现在很少见得到的鲜艳夺目的大袖章,上面有四个大字:“党员马帮”。还有一些佩戴同样袖章的人在路旁清扫垃圾。他们勤恳工作,吃苦在前,得利在后,起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晚回到乡里,记者采访了乡党支部副书记罗大清同志。他也是—位藏民,罗大清是他的汉名。他说,全乡有马帮九十多名,其中“党员马帮”有六七十名。他们在旅游接待、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作用。至于罗大清本人,他的家远在几百公里之外,已经半年多没有回家了,在乡里,他也是没日没夜地干活。有这样的带头人,又有好的思路,甘孜州的旅游何愁不发达呢?!
一部伟大的史诗,承传了多少代高原居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只有在今天,只有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的今天,梦想方能成真。格萨尔的子孙们能在高原过上美好的生活,将在不远的未来……
(作者系《新民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