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故里纪行
苑坚
之一:走进雪域康巴
2002年6月17日
出发前我就知道这将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旅行。
在四川工作了几年,已有六七次去甘孜藏族自治州采访,我深为她“情歌之乡”、“康巴
之乡”和“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景所倾倒。但这之前我只走了全州18个县中的5个。
这次采访是为期半个月的“相约格萨尔王故里学术论坛”暨考察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格萨尔王的专家们(“格”学专家)将考察12个县,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由北向南作环形考察,行程将达3000公里。
我没有理由不激动。因为这之前我竟然不知道,甘孜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还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的故乡。早在6年前,我在甘肃拉卜楞寺中见过这位著名藏族英雄用过的宝剑后,心里就深深刻下了对他的好奇。而现在,我就要走进他的故乡,这是多么幸福的旅行!
今天只是一个开始。作为联合国参与的《格萨尔王传》千周年纪念活动的启动项目,“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将掀开我国研究格萨尔的新篇章。能参与其中,其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今天从成都到我们的第一站——丹巴县,虽然花费了10多个小时,足足奔波了
400多公里,我仍没有丝毫的倦意。
我把它看作一次快乐之旅。
当我们乘坐的汽车进入藏区,路边所有的藏族百姓——不论他们是在走路,还是正在田间、牧场里劳作,都会停下来,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嘴里大声喊着“扎西德勒”。
我们还时常在赶路时遇到三五成群的小学生。当汽车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他们会一律站在路边,有时是很整齐地排成一列,举手向我们敬队礼。
这是多么可爱的群众和孩子!他们给予陌生外乡人的,是他们最真诚的敬意和祝福。从繁华的都市走进这蓝天白云下纯洁的高原,不管来多少次,心情都一次次地被一种莫名的情感激荡着。
格萨尔故乡的人们的笑脸像心灵一样真诚。丹巴县的人们迎出城外几十公里,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他们准备了所有能拿出的美味招待我们——他们一直就是这样——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
走进雪域康巴,走进格萨尔故里,又有多少激动人心的场面和美景在等待我!
之二:丹巴的神山·美女·古碉
2002年6月18日
早上7点起床,推开丹巴县委招待所的窗户,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真好!
这已是第二次来丹巴县了。两条河流在县城边上汇聚成大渡河,所以丹巴乃大渡河上第一城。丹巴也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位于卧龙四姑娘山、贡嘎山等四川省级重点旅游开发区之间,历称嘉绒藏区之圣地(“嘉绒”即指藏区东部,联结汉区,物产丰富),它早就以独有的嘉绒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神奇的自然风光迷倒了我。
7点30分,我们迎着朝阳,乘车前往距县城9公里、海拔2100米的中路乡。因为丹巴地处嘉绒藏区中心,许多要追溯嘉绒历史的专家学者,首先都会到中路乡约两万平方米的古遗址中,寻找三五千年前嘉绒藏族的秘密。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那时就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石砌建筑”技术比西藏“卡若文化遗址”更趋成熟。
中路乡在大渡河边的一座山梁上。在半山腰隔河望去,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墨尔多神山,嘉绒藏区就是泛指这座海拔4820米大山周围1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当地的民间传说中,墨尔多神山是民族英雄的象征。据说南亚有一国家入侵吐蕃王国,嘉绒藏兵前去救应,历经数次战斗难分胜负。嘉绒兵在弹尽粮绝之时对着家乡的神山祈祷,求神山显灵。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感动了神山,云雾中墨尔多骑着骡子,头戴毡帽,背枪舞剑来到战场,撒下千军万马,赶跑了侵略者,全胜而归。从此墨尔多神山名扬藏区内外,朝拜观赏者络绎不绝。
我们在对这故事的惊叹中弃车步行,去一座喇嘛寺中观看格萨尔藏戏演出。雄伟古碉下金黄的青稞地里,藏族农民正在收割青稞,他们扬着手中的青稞向我们问好。而身披红衣的喇嘛们在寺门前排成一列,一一与我们握手。
我在这里巧遇了2001年采访过的嘉绒藏族的“金花”——迪基卓玛。这位2002年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在2001年的嘉绒藏区选美比赛中,被有声望的老人们评选为嘉绒藏族最美丽的姑娘。丹巴出美女,而丹巴的美女多出自“美人谷”,美丽、端庄的迪基卓玛也是来自那里。
在我们的盛邀下,迪基卓玛下午陪我们一起前往距县城五公里的梭坡乡,参观古碉群。
丹巴的古碉堪称一绝。在峡谷里、在山隘要道处、在村寨里,处处可见高高耸立的古碉,据说其总数达343座,居全国之首,被专家们誉为“东方金字塔”。
我们在中路乡看到的古碉散布在山坡上的村庄里,高度多在30米至50米,它们都是用片石砌成,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多种形式。站在古碉下,可见碉角如刀锋,墙体光滑,上面有射击孔和瞭望孔,不少古碉周身布满青苔,野草丛生。
在村寨里观看了民间情歌对唱、少女成人仪式后,我们顺着蜿蜒的山路离开。回望古碉群,它们与藏寨相依相偎,在淡淡的云雾中,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天人合一”。
晚上,在丹巴县文化馆参观格萨尔石刻,其实这是一大新发现。在丹东乡莫斯卡村的金龙寺发现了这些规模罕见的《格萨尔王传》人物石板刻画,总数有100多块,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也有半人高,表现题材主要为骑射、征战等。
这些“活着的格萨尔王人物”让我感觉我们会在格萨尔故里收获颇丰。
之三:在美丽传说中亲近格萨尔
2002年6月19日
今天的目的地是距丹巴236公里的炉霍县,旅途中要经过道孚县。
7点30分,车队驶出丹巴县城,就进入了山清水秀的牦牛谷。这条曾被胡耀邦同志称为“天然盆景”的峡谷中有温泉、飞瀑等景观,而最让我们称奇的却是“红石林”。峡谷中很多地段的石头都是大红色的,据说是因为石头上寄居着一种红色的微生物。2001年经过这里,一位记者朋友曾将这种石头带了一块回成都,可惜几天后颜色尽褪。可能是它们只适应在这种特殊环境里生存的缘故。
驶出牦牛谷,就是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从这一带开始看到了雪山、帐篷、牦牛和羊群。
海拔5820米的亚拉雪山是我们见到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康巴地区的大雪山之一,古时的茶马古道就从这座山下穿过。藏传古籍《神山志易入解脱之道》称该山为“第二香巴拉”(第一香巴拉为稻城亚丁),据说是因为从亚拉雪山的不同方位看去,分别像莲花宝座状、皇冠状、坐佛状。至于我本人,只见雪山端坐于蓝天之下、白云之中,其形状亦真亦幻,不敢妄加评说。当地牧民的传说中,亚拉雪山的镇山之宝是格萨尔王的弓箭和盔甲,据说是格萨尔王在征战一个名为“弥约”的部落时路经此地,深感风景迷人,故留下弓箭和盔甲镇山。
听说惠远寺周边藏族牧民顶礼膜拜的神山就是亚拉雪山。惠远寺,这座在草原上的喇嘛寺放眼可及,我们便驱车前往。
惠远寺正面的外墙是30多座白塔,只是不知其中安放的是高僧的骨灰还是经书。寺的正中是大约有三层楼高的经堂,幡帷飘扬,看上去庄严神圣。
我在寺内边拍照,边往手提电脑中下载。这是由于我的数码相机驱动软件没安装好,只能拍一张向手提电脑中下载一张,结果吸引了大群好奇的小喇嘛。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电脑,这倒帮助我拍了不少他们的照片。
午饭是在进入藏区的交通咽喉——道孚县八美镇吃的。由于一路耽搁,上午只前进了93公里。所以我们在道孚县城并没有过多停留,只是参观了一下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倒确实值得一提,因为据说是藏区一绝,在国内外都很有名。道孚民居俗称“崩科”,其建筑学名为井干式,又称木楞子建筑。这种民居是以圆木做房屋的整体骨架,以泥土或片石筑墙,一般二至三层,不仅冬暖夏凉,而且防震。室内精雕细镂,粗椽巨柱,彩绘更是一绝,每一幅图画就是一个吉祥物或一个传说。一般民居内分为客厅、经堂、卧室,客厅内陈设豪华,富丽堂皇,经堂内青灯常明,一尘不染,卧室陈设温馨,别具风情。
下午还有143公里的路程,但我们依然很有雅兴地沿途参观了龙灯大草原——当地牧民称之为“格萨尔通”,据说是因为当年格萨尔王曾在这里安营扎寨而得名。
龙灯大草原四周是绵延的群山,亚拉雪山就矗立在它的东方。静静的杂玛尔河从草地上蜿蜒淌过,犹如草原上一条被遗忘的洁白哈达。在靠近珠姆措(翡翠海)的草地上,有一个长宽各为53米、高近1米的规则土台,传说格萨尔王就在土台上搭建了一顶全藏区最大的帐篷,把他的妃子珠姆和父母接来居住。每当旭日东升,格萨尔王就在土台上检阅他的军队,所以土台又名“点将台”。
珠姆措就在点将台边的草坡下,约有06平方公里,据说原来只有一股泉水,格萨尔王的妃子珠姆常在泉水边洗头,一日她把一块翡翠头饰忘在了泉水边,第二天来找时发现头饰已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海子,她洗掉的头发变成了海子中的水草。当地牧民说,湖中这片篮球场大小的水草秋日早黄,春日早绿,甚为奇特。
美丽的珠姆措边有一个代表典型游牧文化的小村子,名叫然姑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至今还没有通电。村子中心,有一块周围立着四根木柱、挂着许多哈达的大石头,上有一个臼状的凹坑,村民说这是一个茶臼,当年格萨尔王的部下把熬过的茶叶放进茶臼,捣烂后可以再熬。
到达海拔3250米的“康北中心”——炉霍县城已是傍晚7点多。这座1973年被7.9级大地震夷为平地的县城如今已是一座现代都市气息、民族特色颇浓的小城,已很难想像茶马古道上那个马铃遍地的入藏小镇的模样。
今天我们感到很歉疚,因为我们不知道县里为我们准备了藏戏和歌舞表演,演员们下午3点就在等我们了。匆匆吃过晚饭,来到县城灯光球场,看了不过10分钟,就下起了大雨,演出只好取消。而明天,我们紧张的日程无法更改,看不成当地的藏戏,只有抱憾而归。
之四:大活佛才享有的“最高礼遇”
2002年6月20日
每天早上都是7点30分出发,晚上要写稿子,还要写日记,睡眠不足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今天经过甘孜县飞奔德格县阿须草原,总行程约300公里,路还不太好走。所以我趁着前往甘孜县的98公里路还相对好走,赶快打盹。虽然迷迷糊糊,但还是做了许多梦,梦里净是格萨尔王跃马征战的身影。
一觉醒来,已到甘孜县城,眼前是规模宏大的甘孜寺。这座喇嘛寺坐落在县城边上,其层叠的建筑几乎占满了面向县城一面的整个山坡,估计有数千间房屋。同车的《甘孜报》记者战堆就是甘孜县人,他说这是县里最大的寺庙。
然后战堆就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格萨尔王与甘孜县相关的传说。如康区最好的良马出自于甘孜县绒坝岔,是因为格萨尔王曾把他的战马寄养在那里,那里的马是他的战马留传下来的马种;在绒坝岔来马乡康果觉母寺的山脚下有格萨尔王与珠姆的“亲热石”;乃龙神山上有格萨尔王的修行洞、赛马处……
车队稍作停留便继续赶路,因为我们的午餐地点在德格县的马尼干戈。大约11点多,我们抵达两县交界处的错阿降比桥,德格县的领导已经在等候我们,并为我们一一献上哈达。
而从此后的经历将令我今生难忘——我们一行享受了连一般大活佛都难以享受的最高礼遇。从错阿降比桥到马尼干戈有100多公里,每隔五六百米,便有藏族牧民在路边燃起一堆冒着白烟的柏树枝,并向我们招手致意。战堆说,牧民们燃起的是“熏烟”,一般只有在迎接德高望重的大活佛时才点起,是当地最隆重的欢迎仪式。
而从马尼干戈到阿须草原的90多公里路程,“熏烟”的间隔缩短为三四百米。享受了这最高礼遇的我们受宠若惊。
漫天都是白烟,空气中飘荡着柏树枝的香味和牧民们“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一队队牧民骑着马和摩托车,高举着印有格萨尔王的五彩旗,在车队前后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