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891100000012

第12章 仁德政治阳谋阴谋·缓政与暴政

【引言】

孟子说,“缓令而急诛,暴也”,人民要经过一个“普法教育”的过程才能实行某种法令,否则,就是暴政。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要对人民进行教育,实行仁政。子产虽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在这一方面做得十分出色,连孔子都很推崇他。

【事典】

子产的家族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掌权郑国。公元前563年,郑国的子驷、子国、子耳、子孔在朝执政,这年十月,郑国发生了叛乱,尉止、司臣、侯晋等人率领叛乱者攻入宫中,杀死了子驷、子国、子耳,并劫持了郑国君主郑简公。子孔因事先对此事有所耳闻,所以幸免于难。子驷的儿子子西听说发生了叛乱,赶紧入宫,收起他父亲的尸体,回家召集人马,要想进攻叛军,但是他的家臣大多都已逃走,没有能够成功。

子国的儿子子产则镇定自若,他听说有叛乱,便设置了守门的警卫,配备了所有的官员,关闭了档案库。然后,他又把士兵排列好,并准备了战车,往北宫攻打叛乱分子,并很快平定了叛乱,杀死了尉止、子师仆。侯晋逃到了晋国,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

叛乱过后,子孔便接替了子驷的位置,掌握了国家大政。他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发生,便想办法集中权力。他写了一份盟书,要求所有官员向盟书宣誓,保证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号令。官员们当然觉得这显然是一种侮辱性的行为,都不愿接受。一时在朝中引起喧然大波,大夫、官员及他们的家人都不愿意宣誓。子孔大怒,认为他们都有叛乱的嫌疑,准备把那些不服从他的人全都杀死。

子产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惊,他知道,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就会八面树敌,郑国将会有灭顶之灾。他急忙前来劝阻子孔不要这样做。他说:“既然大家对盟书有看法,不如把它烧了。”子孔不同意,他对子产说:“我之所以要制定盟书,就是为了要集中权力,使国家安定,以免再发生叛乱。现在大伙一不同意,就把盟书烧掉,顺从大家,这不成了众人当政了吗?我怎样管理国家呢?”

子产说:“您现在面临两件难事。一是众怒难犯,二是个人集权是十分困难的。两件难事加在一起就更是难上加难,这不但不能使国家安定,反而会酿成更大的危险。不如烧掉盟书,使大家安心。这样一来,国家才会安全。专权不会长久,更不会最后成功,而触犯众怒就会招致祸乱,这个道理请您仔细想想。”

子孔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便烧掉了盟书,众官员们才安定下来。

子产不毁乡校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举动。在子产执政期间,乡校是供人学习的场所,后来大家都聚集到这里来议论国政,有人建议毁掉乡校,认为许多人在这个地方胡言乱语,说一些不利于政府和国君的话,败坏了国家,蛊惑了人心,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然而,子产却认为,大家敢于说话,是政治开明的表现,说明大家还对国家抱有热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议论来了解国家政治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改进国家的政治。子产最终没有同意毁掉乡校。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曾经繁荣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子产的这种胸怀和措施,不要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评议】

今天看来,子产确实有政治家的气度和胸怀。强权是根本不能收服人心的,只能招致祸乱,况且,子孔当时根本就没有必要采取这种简单而有些极端的措施。我们倒是可以从中看出为什么有人发动叛乱杀死了子驷等人,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施政也像子孔一样。正所谓祸起萧墙,子驷、子孔等人不得人心,招致了杀身之祸,恐怕是由自己造成的。而子产则采取了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措施,宽缓待人,循序渐进,而且放弃高压暴政手段,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发现自己的缺点,这种不争之争,正是子产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