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891100000019

第19章 仁德政治阳谋阴谋·儒家变法

【引言】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变法不仅仅是法家的事,儒家也经常“变法”。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曾被法家认为是善于变法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在他的思想中,儒家的成分更浓一些。

【事典】

吴起治国治兵,不以自然条件和已有的社会条件为决定性因素,他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用兵之道,以治为胜。”魏武侯接受他的建议,“内修德政,外治武备,治国不以山川之险”,最终称雄一方。

当时,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颇得将士欢心,便拜吴起为西河(魏郡名,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郡守,把他放在最为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以抵御秦国和韩国的进犯。魏文侯死后,吴起便侍奉他的儿子武侯。魏武侯刚刚继位,为了了解国家的形势,便于当年(公元前395年)来到西河,乘船顺黄河而下,察看地形。在视察途中,武侯见高山大河,险要奇伟,十分感慨。他回首对吴起道:“山河环抱,形势险要,这是一道攻不破的天然防线,阻挡着敌人的入侵,这真是魏国的国宝呀!”

吴起听了,很不同意他的看法,觉得武侯不懂定国安邦之策,便摇了摇头,对武侯说:“国家的兴盛衰败,在德不在险。”武侯见吴起不同意其观点,便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吴起便援引历史上不以德治国,不施恩德于民,尽管国家的山川地势险要,终遭失败的实例。他对武侯说:“国家的兴盛衰败,在于是否施德于民,不能只依赖山川的险要。从前,三苗氏所居之地,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阳湖,所处地势险要。但由于疏于国家的治理,没有德行,不讲信义,终被夏禹灭亡了。夏朝末代君主桀的所在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有龙门山,北有太行山,地势也很险要,由于不施仁政,商汤放逐了他。商朝末代纣王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黄河,同样因政治腐政,不行德政,被周武王杀死。如此看来,治国在于有好的政策法令,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您不施德政,恐怕连您乘坐的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武侯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敬佩地说:“你说得很对。”

吴起辅佐文侯和武侯,镇守西河二十七年,西却强秦、北灭中山、南败荆楚,屡建奇功,拓地千里。魏国强大起来,吴起也因此而名扬诸侯。

吴起本来可以在魏国有更大的作为,但后来遭到了别人的谗毁,不得不离开魏国。魏国的宰相田文死后,宰相的职务由一名叫公叔的人接任,他娶了魏国的公主为妻,却十分畏惧吴起。公叔的一个仆人深知主人的心思,对公叔说:“其实,吴起很容易被撵走。”公叔问:“怎么做呢?”仆人说:“吴起为人傲慢并且喜欢荣誉。您可先对武侯说,‘吴起有雄才大略,可是大王您的国家太小,西面又与强秦接壤,实在不是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臣担心吴起无心再留在魏国了。’武侯如果说‘怎么办?’,您就可趁机对武侯说,‘可用把公主嫁给他的话来试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意思,就必定答应娶公主,如果他不想久留,就会蔑视公主。这样一来,就能推断出他的心意了。’您利用机会邀请吴起到家中做客,故意让公主生气而轻视您。吴起如果看到公主这样瞧不起您,就必定推辞,不愿意娶公主。”果然,吴起看到公主那样蔑视魏国的宰相,就婉言谢绝了这门婚事。武王起了疑心,渐渐地就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惹祸上身,于是就离开了魏国,到楚国去了。

吴起在楚国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他得罪了旧贵族,结果被肢解而死。纵观吴起的一生,他对自己的理想十分执著,不像法家或者纵横家那样随机应变,甚至不像兵家那样讲究冰冷的理性,追根溯源,这是由他思想中的儒家成分决定的。因此,如何运用儒家的智慧,应该是我们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评议】

虽然,吴起被法家认为是善于变法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他更重视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并卓有建树。如果细心地考察吴起的变法实践,就可以看出,他与韩非等法家所提倡的思想是很不相同的,他所希望的是通过抑制贵族的势力,消除国家的腐败,使国家振兴富强,而这些倒十分接近儒家的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不仅仅是法家的事,有时也充满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不仅儒道互补,儒法互补也是一种历史存在。至于封建统治者实行阳儒阴法,表里不一的那一套,本是没有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