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891100000008

第8章 仁德政治阳谋阴谋·以臣代君 (2)

晋献公曾经历了公族嫡庶之间的长期征杀,深感公族分封及争权夺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因此,在他平定晋国以后,就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杀戮近亲,使公族嫡系没有竞争对手;二是不给国君家族的子弟权位,以免培植私人势力。其实,这第二条规定是直到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执政时才实行的,因为献公一生虽雄才大略,晚年还是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又使晋国陷入了近二十年的混乱,晋文公鉴于这一惨痛教训,才坚定地实行了这条规定。

显然,中国的封建社会尚未提供成熟的统治经验,还未出现一种较为理想的统治方式。晋国的做法虽然避免了王室之争,但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大权旁落到异族卿大夫贵族手里。晋国后期的政权一直由十多个卿大夫把持,后来经过长期的兼并,只剩下了韩氏、魏氏、赵氏、知氏、中行氏、范氏六家,称为“六卿”。这“六卿”根本不把晋国国君放在眼里,肆无忌惮地瓜分晋国的土地和人民。

为了进一步消除异己势力,以范氏为首的新贵族向先前遗留下来的旧贵族栾氏等挑战,经过艰苦的战争,终于完全消灭了旧的贵族。在消灭了栾氏的力量以后,范氏自以为功劳很大,十分骄傲。有一次,他对鲁国的使者公孙豹说:“古人有句话,叫‘死而不朽’,这话该怎么讲呢?我的祖宗从周代以后就长盛不衰,到现在还是如此,应当说不朽了吧!”公孙豹巧妙地回答说:“这只是世世代代享受爵禄,还谈不上不朽,像我们鲁国的先大夫臧文仲,生前说的话,死后还被人们长记不忘,那才算是真正的不朽呢!”范氏想自夸身世,结果自讨无趣,但也表明范氏目无国君的骄横自大,同时也埋下了败亡的种子。

范氏、中行氏力量较为强大,但在施行新的制度、争取民心方面却远不如韩、赵、魏等四家,尤其是赵氏,非常注意为百姓着想,所以很得民心。这样,范氏、中行氏就联合郑国,想一举消灭韩、赵、魏三家。在战斗中,赵简子采取了解放奴隶等赏罚措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消灭了范氏、中行氏。嗣后,知氏又以势力强大而欺凌三家,分别向三家索地。韩氏、魏氏因惧怕知氏,又不愿单独结仇,就分别割地相让,唯独赵氏,断然拒绝。于是,知氏就率韩、魏两家围攻赵氏的晋阳城。围困两年不下,知氏就决晋水灌城,晋阳城中连锅灶都生长了虾蟆,老百姓还是坚决拥护赵襄子,不肯背叛。最后赵襄子派人同韩、魏两家说明利害,指出赵氏灭亡,韩、魏不能独存的道理,策动两家背叛了知氏,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知氏的军队,杀死了知氏及知氏全族。

知氏灭亡后,三家平分了知氏的土地。后来干脆分裂成韩国、赵国、魏国三个国家,周天子被迫承认后,这三国也就正式成立了。从此,晋国不复存在,最多称这三个国家为“三晋”,但已不是指原来的晋国了。

鲁国的以臣代君使得鲁君名存实亡,晋国则更为彻底,干脆来个名亡实也亡,至于齐国的田氏代齐,就更有特点,由姜氏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鸠占鹊巢,不动声色地窃有了齐国。

齐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甚至和秦国对峙到最后,可谓经久不衰。田氏能在齐国得宠,也有其深长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国的公子完逃奔到齐国,此为陈氏(陈即田,古音陈、田不分)在齐国出现的最早记载。齐桓公很赏识他,要他做卿官,他只接受了做管理工匠的职务。后来在反对权臣庆封的斗争中,田桓子积极地站在国君这边,在反对齐惠公的后代——栾氏、高氏的斗争中,田氏也站在国君这一边。这些斗争逐渐使田氏在齐国站稳了脚跟,而且政治、经济势力也越来越强大。

齐景公在位多年,早年曾想重操霸业,但受挫后就消沉起来,生活比较淫靡,内政也很腐败。有一次,他问晏子说:“你经常到市面上走,你知道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吗?”晏子回答说:“踊贵而履贱。”踊是被砍掉脚的人用的假脚和假鞋。当时,齐景公滥用刑罚,经常施以刖刑,晏子借此来劝说齐景公。由此可见景公残暴之一斑。但这种情形正为田氏收取人心、发展势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田桓子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手段广为笼络人心。齐国原有的量具分两种进制,田桓子自己改用了统一的进制量具,比公家的量制显然增大。在往外借粮时,田桓子使用自己的家量,往里收回粮食时使用公量,虽然自己吃了亏,但却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好评。据说当时的民众大量归往田氏门下,“归之如流水”,而田氏则把这些人藏起来,并不上报户数,称之为“隐民”。

在田氏取得绝对政治、军事优势之前,经历了两次大的斗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532年夏天。齐景公临死前托付高张、国夏两人照看太子荼,因而成为权力很大的托孤大臣。田乞要想取得齐国政权,就要除掉他们。田乞假装对二人十分恭顺,实际上处处窥伺他们的过错及动向,并不时地向卿大夫们传播,争取朝中的人心。后来,高张、国夏两人想要密谋除掉田乞。田乞得信,立即鼓动大夫,联络甲士一起攻进了皇宫,准备挟持国君。高张、国夏听到消息,立刻带兵来救,在街上与田乞的人相遇。由于田乞深得民心,很快就把对方打败。这样,国君也就成了他手里的傀儡。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481年。齐简公在位时,十分宠信监止,让田乞的儿子田常和监止分别做左、右相,实际上监止处处得到简公的支持。田常看到二人不能并存,就密谋除掉监止。田氏家族先派族人田豹打入监止的内部,做了他的家臣,取得了他的宠信,窃取了监止想除掉田氏的消息。然后,族人田逆等就逼迫田常劫持了齐简公。监止失去了国君的支持,又因人心归田,他也就无计可施,只得逃走。但他逃跑时竟迷了路,进入田氏的封地,被当地人捉住杀死了。

后来,齐简公逃到了舒州,不久也就被田常抓住杀死。田常立简公的弟弟骜为国君,是为齐平公,自己做了国相,掌握了实权。到公元前476年,齐国的政权已完全掌握在田氏的手里了。

田常死后,其子襄子盘代立。襄子颇有才略,又将田氏的势力进一步扩大,田氏代姜氏,已势在必然。

公元前392年,田襄子的孙子田和,干脆把名义上的齐康公迁到海边,自立为齐国的国君。八年以后,齐康公死于海岛,从此姜齐绝脉。

在田氏掌握了朝政之后,曾对齐国历来权臣大族鲍氏、晏氏、监氏及公族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杀掉了其中将来有可能争权的人物,消除了潜在的危险,并大封田氏,把齐国要职大多交给田氏把持。田氏齐国也就稳如泰山了。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仿照当初“三晋”的例子,正式封田和为齐侯,即田太公。田氏在齐国的发迹,据《左传》记载,曾有“五世其昌”、“八世之后莫之与京”的卦辞。从公子完逃到齐国,到田桓子娶齐侯之女为妻,奠定田氏在齐的地位,恰好五代;至田襄子成为实际上的国君,恰好是八代。其实,这卦辞的“应验”,很可能是后人根据历史事实编造出来的。

【评议】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三次以臣代君的重大历史事件,真有意味深长之感。三次卿大夫夺权虽各有不同,但其共同之处却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老话。鲁国的季孙氏致力于笼络人心,晋国的赵氏倡行“仁政”,齐国的田氏煞费苦心地在百姓中树立威望,就更不待言了。尤其是田氏,其八代奋斗历史真值得好好地研究。

田氏以逃亡贵族而终取人国,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跟他们实行的策略是紧密相关的。在对待姜氏贵族上,他起初因为力量薄弱,就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分化瓦解他们;在力量强大之后,就毫不手软地加以消灭。在表现方式上是恭顺柔和,亲服其劳,借此取得信任,实际上又巧妙地寻找间隙,制造不和,挑起火并,坐收渔人之利。在对待士阶层及百姓的策略上,其特点尤显突出。他们数代人一以贯之,苦心经营,收服人心,这是他们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田氏之所以能够稳扎稳打,一步步地上升,就在于他们取得了民众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舆论和其他软性斗争上,就是在兵戎相见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臣代君,说是阴谋也好,说是篡权也罢,只是阴谋成功了也就成了阳谋,篡权符合民意也就成了改革。何况庄子早就说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当然,这里决不否定正义的价值标准,必须像司马迁提倡的那样,“不以成败论英雄”。在看待历史时,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能把中国的历史看成一部权谋史,也不能把权谋者看成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因素。如果行不义之举,“窃钩”者是小偷,那“窃国”者就是大盗。近代史上的袁世凯曾做过几天“皇帝”,但并没有人认为他是庄子所说的“侯”,道理也就在这里。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那句古话:“得人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