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代帝王之死
903200000028

第28章 死于国亡兵乱的帝王 (2)

第三年(公元613年),杨广第二次御驾亲自东征。这一次辽东城绝不可能再支持下去,可是杨玄感救了它。杨玄感是杨广夺嫡杀父同党杨素的儿子,这时正在黎阳(河南浚县)督运军粮。他在黎阳叛变,截断杨广的退路。杨广对杨素一直侧目而视,当杨素病故时,杨广说:“他如果不死,我会杀他全家。”所以杨玄感始终恐惧不安,乘着前方战争紧张,后方民变纷起之际,想一举把杨广解决。杨广只得放弃辽东,回军迎战,第二次东征也草草结束。杨玄感兵败而死,但他的叛变促使民变更加不可遏止。

公元614年,全国已经一片沸腾,旧有变民滚雪球似的四出攻掠,新的变民风起云涌,四方响应。可是杨广仍作第三次东征,高句丽王国一连三年受到攻击,已精疲力尽,只好求和,并且把杨玄感的同党,去年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回中国,以表诚意。杨广总算争到一点面子。可是杨广回到洛阳,用酷刑把斛斯政处死之后,征召高元入朝,高元仍然不至,杨广光火三丈,下令准备第四次东征。

第四次东征准备期间,杨广不能闲着。公元615年,他从洛阳出发,先到汾阳宫(山西宁武)避暑,避暑已毕,再悠悠北进,打算顺着御道前往涿郡,开始第四次军事行动。突厥汗国始毕可汗(他父亲启民可汗于公元609年逝世)得到消息,亲统骑兵十余万,向杨广突袭。杨广退到雁门郡(山西代县),被突厥团团围住,百道攻城,流箭堕到杨广面前,城内存粮又仅够二十余日。杨广魂飞魄散,整天抱着他最心爱的幼子杨杲哭泣,哭得两眼红肿。大将樊子盖建议说:“现在别无他法,只有一面征兵勤王,一面请陛下宣布不再东征。立下重赏,亲自鼓励将士奋死卫城,才有希望支持到救兵到达。”杨广作这种表面工夫,游刃有余。他登城巡视,向守城将士说:“各位努力杀贼,只要能够脱险,凡随驾官兵,不要发愁不富贵,我绝不允许铨叙机关舞文弄墨,减少你们的功劳。

”大臣萧瑀建议说:“以突厥习惯,可汗出兵,可敦(皇后)必定知道,请派密使去见义成公主求救,不失为一策。”——义成公主是杨姓皇族的女儿,在隋王朝和亲政策下,下嫁启民可汗。杨广大喜,立即派人从小路前去向义成公主求救。幸而有此一策,义成公主向始毕可汗告警说:“北方发生情况!”始毕可汗才解围而去。杨广回到洛阳,心神稍定,发现又处于绝对安全之境时,立刻恢复了常态,深以自己在雁门郡的懦夫表现为耻,决定一手遮天下耳目。第一步,对他所作的重赏有功将士的承诺,全部不认账。樊子盖一再请求不可失信,杨广大怒说:“怎么,你打算收买军心呀。”樊子盖不敢再说话。第二步,杨广向群臣宣布萧瑀的罪状:“一小撮突厥丑类,窜到雁门城下,有什么能耐?只几天没有逐走,萧瑀竟怕得不成样子,实在可羞。”把萧瑀贬出洛阳。接着,杨广下令加强第四次东征的准备工作。

远征高丽的战争,使隋朝的统治迅速崩溃。百姓受不了为发动战争进行的残酷剥削和暴虐驱使,纷纷起义。公元611年(大业七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不是东北)首举义旗,山东、河北广大地区的人民纷起响应,起义军“多者十余万,少者数万人。”

众叛亲离,国亡身死

公元616年,全国三分之二的郡县都陷落在“盗匪”手中,杨广对付“盗匪”的方法,跟赢胡亥、王莽、胡太后相同,即根本不愿听到“盗匪”。但他已不能再在涿郡集结兵力。东征既然不行,于是他改作第三次出游江都。隋炀帝不顾臣下反对,第三次到达了扬州。由于杨玄感造反时已经焚毁所有龙舟水殿,他又下诏重新制造几千艘大小船只,形制比先前更宏丽精制。此时天下糜烂已极,不仅民众群起反叛,连勋贵大臣也巧立名目起兵,不听朝廷节制,占据重要城镇。

到了江都后,各地官员朝见,杨广从不问他们的政绩,只问他们奉献多少礼物钱粮,多的升官,少的贬黜。有些官员搜刮民女进贡,马上受到奖赏。于是地方官员更暴虐,“盗匪”也更多。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杨广一年都守在江都,这是他当皇帝以来第一次一年之久停留一个地方,并不是他变老实了,而是遍地“盗匪”,无处可去。此时,李渊攻占都城长安,迎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隋炀帝内心深处已经明白天下纷乱是无法收拾的了,因此无心北归,留在扬州成日与宠幸妃嫔千余人饮酒作乐,荒淫日甚。但他心中的烦闷是这种淫乐的生活所消解不了的,每天要由好几个嫔妃轻轻摇晃着他才能睡着。尽管如此,他还强作达观,萧皇后劝他外边群盗蜂起,要以社稷为重。他就说:“人生能几何,想也无用,别说那些烦心事了。”又宽慰萧皇后:“那么多的人想把我赶下去,代替我来做皇帝。我就是被赶下去了,也能做个长城公,你也能做第二个沈后,咱们还是喝酒吧,何必自寻烦恼。”长城公是陈后主降隋之后的封号,沈后则是他的皇后。隋炀帝已经很清楚,自己要遭到像陈后主那样的亡国命运了。为了以防万一,他甚至将毒药带在身上,免得被人折磨,不得好死。

在千万人血染刀锋和饿死山野之际,杨广以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颓废心情,更变本加厉的享乐。皇宫内分一百余房,称为“迷宫”,跟洛阳十六院一样,每房美女数百人,由阶级最高的一位美女主持,每天由一房作主人,杨广和随驾的一千余宫女作客人(仅江都宫美女,至少三万人。如连同其他各宫,全国供杨广一人享乐的美女,总在十五万人以上),酒不离口,宾主全醉。杨广常对着镜子说:“好头颅,由谁来砍!”萧皇后大惊,问何以言此。他说:“贵贱苦乐,互相交换,没有什么可以伤心!”这是赌徒失败时勉强装出来的门面话,其实他内心却肯定他绝不会死,至少也会像陈叔宝一样被封为一个公爵。他不敢面对现实,当他的禁卫军密谋叛变,一个宫女得到消息,向他报告时,他因无法处理而大怒,竟把宫女处斩。而后再有人告变,连萧皇后也劝说宫人不要再冒死进言:“天下事一朝至此,情势已然是无可救药。不用上奏了,徒令皇上忧烦。”

但这一天还是要到来的。天下大乱,扬州周围也是摇荡不已,粮食渐渐吃完,从行的禁卫军多是关中人,人心思归,不时有兵将逃亡,斩诛多人也止不住。

六一八年,杨广最亲信的大将宇文化及率领禁卫军入宫。杨广逃到一个小房间躲藏,被一位恨透了他的美女指出所在。禁卫军把他拖出来,杨广还恬不知耻说:“我有甚么罪,对我如此?”禁卫军当面把他最心爱的幼子,十二岁的杨杲杀掉。杨广这时才发现公爵已没有希望,他要求服毒自杀,禁卫军不愿浪费时间,于是把他绞死。杨广死时才五十岁,当了十五年皇帝。同年五月,李渊逼杨侑退位,自行称帝,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他死后,萧后叫宫女拆去床做成棺材以装殓尸体,宇文化及将他葬在扬州西边的吴公台下。后来江都太守陈核又于631年(贞观五年),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以后又移葬雷塘。

民间传说,因隋炀帝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隋炀帝墓后来渐渐荒芜。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现陵前有阮元重修时所立的碑,碑上刻有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亡国遗恨,风流天子赵佶客死他乡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他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他宠信蔡京、高俅等奸佞小人,不顾自己的帝王身份,终日留恋于青楼歌坊,疯狂的迷恋上了青楼女子李师师,整天过着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不理朝政,任奸臣所为。在位25年,最后落了个国亡被俘的下场,受尽折磨而死,终年54岁。

风流君王的纨绔生活

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14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为帝。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所以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见。

她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对端王即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赵佶就这样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徽宗。

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

与此同时,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但王诜为人放荡,行为极不检点。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她们竟然多次顶撞公主。神宗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品行如此恶劣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诜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于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赵佶对王诜如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篦子,便向王诜借篦子梳头。王诜把篦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得极为精美,爱不释手,直夸篦子新奇可爱。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晚,王诜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蹴鞠,就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跟赵佶讨赏,他居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之放浪形骸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