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代帝王之死
903200000053

第53章 死于意外的帝王 (4)

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虽然功绩显赫,但都是性情暴戾的暴君,往往乾纲独断,十分武断和粗暴,常因为小事就将大臣逮捕下狱,甚至动辄杀戮,滥杀无辜,制造了好几起血腥大案。但他们的接班人朱高炽的性情却截然相反,他的性情温和、仁厚。

朱高炽从小未长在深宫,接近百姓的机会较多,了解他们的疾苦,且性格宽厚仁慈,柔弱寡断。史书记载:朱高炽册立为燕王世子后,来到南京祖父朱元璋的身边。一次,朱元璋命他与秦王、晋王、周王三个世子分别检阅武士卫卒。其他三人很快检阅完毕回来交令,而迟迟不见朱高炽归来,待他回来后,朱元璋冷冷地问他:“为何迟迟不归?”高炽认真地回答:“早晨天气寒冷,我等着士卒们吃饱饭后,才开始行动,所以回来晚了。”祖父微笑着点头称道。

后来朱元璋又命几位世子分阅大臣的奏章,高炽向祖父禀报的都是与军民百姓利益相关的大事,而奏章中的错别字从不挑剔。朱元璋指着奏章对他说:“孩子,你疏忽了,这几处错误你没有看出来。”他却直言不讳地回答:“孙儿没有疏忽,这不过是小毛病,不是对皇祖的不恭敬。”祖父又问他:“怎么你选的尽是些上报灾情的奏文?”他回答:“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下有的地方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这是最紧急的事,才请皇祖优先处理。”

朱元璋有一次试探他:“古代尧、舜时候,水旱灾严重,百姓靠什么生活呢?”高炽毫不犹豫地说:“靠的是圣明天子恤民之政。”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孙儿有仁君之识矣!”对高炽更加另眼看待,在朱棣面前经常夸赞高炽的仁慈宽厚和爱民如子的胸怀。这对日后能够保住摇摇欲坠的皇太子之位,也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当时朱高炽在朱元璋身边,以一个青年王子的身份,能够爱惜军卒、体恤百姓,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朱高炽仁慈宽厚的胸怀表现在对他的两个弟弟上。他的两个弟弟高煦和高燧为了夺取王位千方百计陷害他,而朱高炽却能宽厚对待,以德报怨。

朱高煦和朱高燧当太子的梦想破灭,心中十分恼火,也不甘心就此罢休。朱高煦一方面迫害拥戴皇太子的大臣解缙等人,解缙不久就被害致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加害于朱高炽。朱棣把朱高煦封到云南,他以地远为由,不肯就藩,后改封山东青州,他仍赖着不走。朱棣训斥了他一顿,命他必须到封地去,他假意应允却仍不离京。趁朱棣北征之机,私造兵器,招募士卒3000多人,准备谋反。事情败露后,朱棣将他囚于南京的西华门内,打算废为庶人。当时竟没有一个大臣为他求情,反而是受尽了弟弟陷害的皇太子朱朱高炽出面讲情,朱高炽不但不落井下石,而是向父亲陈情力救,终于说服了父亲,保住了胞弟的王位。永乐五年,朱棣把朱高煦封往山东的乐安州,并限令即日启程。

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在朱棣心里虽然已巩固,但三子朱高燧仍不死心。朱棣因经常有病不能临朝,内外政事都交与皇太子朱高炽处理。他曾裁减了一些不法的太监。这使朱高燧及其同伙更加心怀不满,不但到处编造谣言,说皇上有意传位给朱高燧,且在暗地里策划了一起宫廷政变。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前卫指挥彭旭等人,秘密串通朱高燧的心腹太监黄俨,图谋用毒药害死朱棣,并伪造诏书昭示天下,拥立朱高燧为帝。

一切都布置停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是黄俨的外甥,得知此事后,力劝舅父千万参与这起诛灭九族的勾当,但黄俨不听劝阻。王瑜急速报知朱棣,参与的人全部处死,一场政变被彻底镇压下去,并搜出了伪造的诏书。朱棣怒气冲冲地质问朱高燧,朱高燧吓得浑身颤抖,一言不发。还是这位仁慈的兄长、皇太子朱高炽再次为三弟解脱,推说都是下面的人干的,与朱高燧无干,从而保住了赵王朱高燧的王位。

在位一载,善不胜书

仁宗即位后,选用一批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大臣。他一改其祖父和父亲乾纲独断,武断和粗暴,能够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得到了众多朝臣的拥戴。即位之初,他为了鼓励群臣直言陈事,不要有任何顾虑,特意刻制有“绳愆纠谬”四个字的五枚银章。愆是过失,谬是错误,“绳愆纠谬”是纠正过错的意思。他把刻字银章分别赐给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五位大臣。

他们都是辅佐明成祖朱棣的元老,是办事秉公、直言进谏的老臣。仁宗再三叮嘱他们,要同心协力参政议事。凡察觉自己的言行有失当之处,可写好秘奏,加盖此章,就能立即传达给他,便于及时纠正错误。

夏原吉是仁宗重用的一位大臣。他尽职尽责,敢于直言,不怕犯上。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冬天,成祖准备征讨瓦刺,向他询问边镇粮草情况。夏原吉告知粮草只够边军,不足以供应大军,并借机劝谏成祖身体欠安,不宜出征。成祖大怒,将其下狱,籍没家产。当查抄他的家产时,除了皇帝的赐钞之外,别无余财,家徒四壁,只有些布衣瓦器。后来成祖在军中病逝前,想到了夏原吉,不禁慨叹:“原吉爱我!”朱高炽得知成祖的噩耗后,立即将他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官复原职,共商丧礼之事。后来“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陆采办”,都是“从夏原吉之奏也”。

杨士奇也受到仁宗的倚重,他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他能够秉公办事,敢于直言。一次,蹇义、夏原吉在便殿奏过事情后还没有退下。仁宗看见杨士奇来了,对他们说刚任命的华盖殿大学士前来一定有事要奏,让他们一起听听。杨士奇进奏说仁宗下旨减岁供刚刚二日,惜薪司就征枣80万斤,因此请求减免。仁宗觉得有道理,马上下诏减其半。

仁宗在即位的第三个月,为了广开言路,使朝臣不要有后顾之忧,敢于大胆直言,进谏除弊革新之策,专门颁布诏书:

朕承大统,君临亿兆,亦惟赖文武贤臣共图大业。嗣位初首诏直言,而涉月累日,言者无几。夫京师首善地,民困于下而不得闻,弊胶于习而不知革。卿等宜尽言时政之得失,辅以至诚,勿虑后遣。

他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使朝野上下吏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

在他即位的第四个月,针对一些地方官吏,执行恤民政策不得利的情况,遂即派出御史十数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的政绩。要求他们不可徇于私情,不要惧怕权贵淫威,要查明事实秉公处断。他们之中,如有违犯法纪之事,一律严惩不贷。仁宗把“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当作座右铭,经常告诫群臣和官吏,使他们能够尽职尽忠。

有一个太监在四川采办木料时,贪赃枉法,侵扰百姓。仁宗得知后,特命弋谦为副都御史前往查办,并特意交待弋谦,不要心存任何顾虑,只管严处。后来仁宗不仅严惩了这个太监,而且停办了四川的采木之役。

仁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与民休息,多次下诏宽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困苦。仁宗之前,经历了元末战乱、靖难之役和成祖出兵安南、五入漠北,战事连连,加之修建北京,民力凋敝,百姓贫困。在他为太子的时候,就格外关心百姓的疾苦。大约在永乐十八年,高炽做太子时,朱棣召他前往北京。他由南京出发,没有游山玩水,而是关注百姓的生活。他沿途详细查访当地军民的实际情况,趁机沿途访问民情,察看政事。一天,来到山东邹县境内,看到男女老幼都在路旁挖野菜。高炽下马询问,百姓告诉他因遭荒年,只好以野菜充饥。他又到农民家里查看,只见个个面黄饥瘦、衣不遮体,颗粒粮食全无。他不禁心里难过,感叹万千,遂命太监分赐宝钞给每个人。这时山东布政使正好前来迎接,高炽一见面就责备他身为地方官员,见到人民挨饿受冻,竟不设法救济。布政使告诉太子,凡是受灾的地区,都已奏请减免了今年的秋税。高听昕后气愤地说:“人民都快饿死了,减税能救百姓于水火吗?赶快开仓放粮,一刻也不准耽误。”布政使准备每人发给三斗,高炽嫌太少,命令每人发六斗。还对他说:“不要怕皇上降罪,我回朝后会奏明一切。”

仁宗在位期间,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凡是遇到自然灾害的地区,都下令减免赋税,发放官粮赈济灾民。洪熙元年四月的一天,仁宗正要出宫办事,走到故宫西角门时,听到奏报山东、徐州、淮安等地遭受灾害,人民忍饥挨饿,而地方官吏还强迫饥民交税。

仁宗立即命太监取来笔纸,命大学士杨士奇在门楼里代写诏书,免去山东、徐、淮地区的夏税和一半秋税。杨士奇对仁宗说:“这虽是皇上对百姓的恩赐,但也要通报户、工二部才是。”而仁宗却说:“救民之苦如同救火,不能迟延。如果通知二部,不知又要拖延多久。”杨士奇写好诏书后,仁宗亲自加盖玉玺。命人即刻送往灾区,并免除一切官买物料。仁宗在位的短暂期间里,先后对受灾的大名府和昌邑等地区的22个县,或开仓赈济,或减免赋税。仁宗还十分重视节约,采取了减少开支的一系列措施。例如:为宫廷进行采购、烧铸、织造、供应等一切花费,一律停止,给人民减轻了很多负担。

对于遭受天灾的地方,仁宗要求当地官府马上上奏,赈济饥民。他告诫官吏,凡是地方受灾而不能马上请求赈济灾民的官员将严惩不贷。洪熙元年,隆乎饥荒,户部请旨要用官府的麦谷贷给灾民,仁宗却说:“即赈之,何贷为?”开封黄河决口,淹了许多地方,仁宗下诏免除税粮,派遣右都御史王彰前去抚恤。

成祖朱棣与太祖晚年用法较重,大臣动辄下狱。仁宗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多,认为开明的君主要实行仁政,讲求法律的公正,避免滥用酷刑。洪熙元年三月,他下诏严禁官吏滥用刑法,处理案件要依据事实,依据法律,秉公办案。诏书中说,刑法的作用是要禁止残暴邪恶,引导人民向善,而不是专门用来杀人的,所以今后断案都要依律拟罪;办案部门不得鞭打囚犯,不得使用宫刑,有敢自宫的人以不孝论处;除非是谋反大罪,其他罪行一概不许株连亲属;对于民间议论,不许以诽谤罪加以压制;如果皇帝因为过于嫉恶而法外用刑,那么法司要上奏劝阻,五次上奏不准,须同三公、大臣联名上奏,必须等到皇帝答应停止为止。这是一道让臣下和老百姓欢欣鼓舞的诏书。

仁宗爱惜民力,对自己也要求严格。礼部奏请在冬至时接受大臣的朝贺,他没有同意。他时常以历史上的明君自励,以历史上的昏君自警,曾经谕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等人,说:“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朕与卿等当用为戒。”他体恤民情,担心自己的行为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一次,太常寺上奏祭祀用的纯金色的羊越来越少,请求内库拨发钱钞到市场上购买。仁宗想起去年采购的官员用洪武朝的价格从市场上购买物品,使得百姓受到了损失,因此没有同意,并告诫以后必须按照市价从百姓手中购买物品,严禁低价收购,损害他们的利益。

后人对仁宗朱高炽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在位短短的一年间改变了朱棣的治国方策,结束了朱棣屡出六军、军民疲惫的状况,使明朝过渡到稳定发展的环境;同时在用人行政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写入史书的地方。甚至许多人相信,如果他更长寿些,“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虽然他治理国家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是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继承了他的传统,沿着他的道路继续前进,迎来大明盛世的“仁宣之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