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特别喜欢玩。不过他的很多游戏都显得十分孩子气。比如,他曾经在大殿上悬挂一枚银铃铛,然后让宫女们蒙着头在殿里随便乱跑,谁要是碰到那个铃铛了,就把铃铛赐给她,再挂一枚接着玩。他还很喜欢捉迷藏,经常藏起来让宫女们找他。他又喜欢花,袖子里常常揣着很多花花草草,老远就能闻到香气。所以,尽管他藏得隐蔽,宫女们也早就从香气里判断出他在什么地方了。不过为了不让他扫兴,就故意装作找了好半天才找到,逗得小皇帝十分高兴。到了冬天,皇宫花园西苑的池子就冻住了,冰冻得十分坚硬。皇帝就让一群太监和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小巧玲珑,上面只能坐一人,再涂上红漆,安一个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皇帝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牵引绳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绳拉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一起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一会儿工夫就能往返数里,皇帝玩得十分高兴。
后来,他把自己的精巧手艺也运用到各种游戏中来。他曾经设计过一个精致的喷泉。用大铜缸盛满水,在缸底凿洞并设置机关。机关一开动,水就喷了出来。先是倾泻如瀑布,接着散落似飞雪,最后则拥起一股高高的水流,笔直而上,有如一股玉柱。这时,事先藏在缸底的许多镀金木球也翻滚而出,拥上水柱的顶端,盘旋上下,好长时间都不落下。皇帝经常和嫔妃们一起欣赏,到了精妙之处就喝彩不已。
他还设计过精巧的“水傀儡”。其实就是由艺人直接操纵木偶在水面上表演故事的木偶戏。当时这些偶人已经雕刻的十分精巧细致,表演也十分繁复,但皇帝还要精益求精,又加以改进。他亲自雕刻大约二尺高的彩画木像男女,神态不一,都是只有双臂而无腿足,在木人底部安置一个机关,用长约三尺的竹板作支撑。有了“演员”,就要设计“舞台”。他又用大木头凿钉成一个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里面的水灌到七分满,还在水中放上鱼、虾、蟹,让它们游来游去。又放进水草,使之浮在水面上。接着在这个木头池子下面放上凳子支起来,周围用纱围成屏幕,就成了水傀儡的戏台。
于是表演开始,艺人们随剧情将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让它们进行各种表演,皇帝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观看,不停地喝彩。据记载,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听着名目,就知道都是一些“热闹戏”,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忽而妖魔毕露,忽而神鬼乱出,正对了小皇帝的胃口,他就更加如醉如痴了。
不但是这种“水傀儡”戏,小皇帝对真正的戏剧表演也兴趣不浅。他这种兴趣是从对军事的爱好上来的。他本性好武,在魏忠贤的撺掇下,就在宫内设立内操,挑选年轻的太监排兵布阵,玩打仗游戏。而且还玩得像模像样,规模越来越大,后来竟凑到了上万“勇士”,个个身披铠甲,服饰鲜明,整天操练不休,喊杀声不绝于耳,锣鼓之声响彻宫内外。皇帝自己还骑马亲自上阵,作“大军”的统帅,顾盼神飞,得意洋洋。看到皇帝把好好的皇宫弄成了大练兵场,大臣们都觉得太荒唐了,纷纷上奏请皇上结束内操。可皇帝正玩得高兴,根本听不进去大臣的忠言。
不过如此闹腾,毕竟上不了战场,也就和做戏一般。所以皇帝看到关于打仗的戏也就特别兴奋,热切地希望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皇帝很有专业精神,演起戏来也一丝不苟。他曾经排演过一个戏。其中有一场是“雪夜访普”,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大雪之夜拜访宰相赵普,商议如何统一全国的事。既然叫“雪夜”,可见是冬天,剧中的人物都要穿冬装。可皇帝拍戏那会儿正是初夏,天气热得要命。不过小皇帝一定要演得像,所以冒着酷暑,披上厚厚的大氅,又戴上了棉帽子,尽管汗流浃背,依然坚持演了下来。
“万岁”在这里投入地玩,国家大事是不管的。不过这也不用他管,因为有一个“九千岁”,已经都替他料理了。
倚重宦官,惊吓而死
明熹宗特别宠爱奶妈客氏,她的“对食”魏忠贤也就跟着鸡犬升天,做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这个职位权力极大,不但是宫中的太监头儿,还因为对大臣们的上奏有批答的权力,甚至于相当半个皇帝,要是皇帝是个不管事的,如熹宗这样的,那就几乎是整个皇上了。不过既然叫“秉笔”,可见从事这个职位的太监得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才行,否则也看不懂那些写给皇帝的奏章是什么,更不要说批答。熹宗又是个文盲,这秉笔太监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但是,巧得很,他这个秉笔太监魏忠贤,竟也是一个文盲。
魏忠贤本是一个酒色无赖之徒,没有读过书,曾娶妻冯氏,生一女。在一次赌博中输了个精光,因不堪忍受一帮赌徒的欺辱,一怒之下自宫,更姓李进忠。来到北京后,22岁时被选入宫中,复本姓魏进忠,天启二年改名忠贤,隶于司礼监秉笔太监。后来通过行贿,在太监魏朝引进下,做了熹宗生母王才人的一名办膳太监。公元1620年(泰昌元年),光宗即位册立东宫,魏忠贤升为东宫典膳局官。当时,太监魏朝是熹宗倚重的老太监王安所得宠的红人,魏忠贤为拉拢魏朝,和他结拜为兄弟。熹宗的乳母客氏原与魏朝相爱,后魏忠贤与客氏相私。不久,魏忠贤由惜薪司迁司礼监秉笔太监。明代宫中有二十四监,司礼监冠于首,领东厂、内书堂、礼仪房、中书房等。一般人司礼监者须能读书识字,但魏忠贤目不识丁,之所以得入司礼监,乃客氏之助。司礼监权势甚重,其中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照内阁票拟批注,这给魏忠贤弄权提供了方便之门。
“秉笔”太监而不识字,怎么批答奏折呢。这倒也难不倒魏忠贤,他自有办法。他让亲信把奏章上晦涩的文言给他用口语讲出来。然后他发号施令,再由那人翻成文言,给他用朱笔写在奏折上。这么一番折腾,倒也弄得有模有样。小皇帝也是文盲,又糊糊涂涂地爱忘事,自然不会和他计较这些。魏忠贤还和他的前辈刘瑾公公学了一招,也是等皇帝正玩得高兴,比如说正在拿着刨子锯子大作木工活的时候,就拿上公文奏折请皇帝批示,皇帝兴致正高,哪里想看这些玩意,总是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去自行处理。于是,魏忠贤就把朝中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魏忠贤胡作非为,朝中大臣们自然不干。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说:“宫中、府中,大事、小事,无一不是忠贤专擅”,一时间百官响应,弹劾魏忠贤的呼声甚高,连魏忠贤都有点害怕,对皇帝说自己要出宫避祸。皇帝哪里肯放,温言劝谕,百般挽留,还为此辍朝三日。后来又传下圣旨,敕诸臣不得擅出奏事。于是群臣大哗,又开始纷纷上奏。可皇帝就是铁了心要留魏忠贤,大臣们也没有办法,首辅叶向高还因此辞职。而魏忠贤看到皇帝对他如此支持,胆子就越来越大了。他总揽朝内外一切大权,人称“九千岁”,还有人称他“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和“万岁”只差一岁。朝中官吏多投奔到他的门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等名号。他的死党从中央到地方,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皆有。当然,魏忠贤也不是得到所有人的附合,和他做激烈斗争的,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由其领袖顾宪成所讲学的东林书院而得名。顾宪成曾经给东林书院题写了一幅很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此可见此“党”人的抱负。他们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甚至敢于冒犯“龙颜”。魏忠贤乱政受到了他们的极力弹劾,就对他们恨之入骨,疯狂迫害。他捣毁了东林书院,还把全国的书院都关闭了,又诬陷已经退休的东林党领袖高攀龙贪赃枉法,派遣锦衣卫骑快马去加以抓捕。高攀龙却十分镇定,写好两封信交给孙子,让他们明天交给锦衣卫的人,之后便投入池中而死。
魏忠贤又指使爪牙去苏州抓另一位东林党人周顺昌,结果在当地激起民愤,数千人聚集在官府衙门外,以颜佩韦等人为首击鼓鸣冤。太监们骄横不法,与民众产生了冲突,当场被打死了一个。于是,巡抚毛一鹭向朝廷报告“吴人尽反”,派军队镇压,逮捕了颜佩韦等五人,污蔑他们是“首乱者”,随即加以杀害。为防止民众再次造反,竟将五人首级悬于城门之上,来威慑民众。但当天晚上魏忠贤就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五人索要他的首级。他极为恐慌,害怕自己就要死掉。这时手下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劝他给自己建祠堂,一来自己的肉身化成了塑像,可以镇住这些鬼魂;二来可以更好地控制民众,增添他们的恐惧心。一般祠堂都是为了纪念去世的人而建的,但魏忠贤还活着没死,所以就叫做“生祠”。于是魏忠贤就命令心腹在苏州为自己修建生祠。生祠建得富丽堂皇。匾额上是皇帝的御书“普德”两字。祠堂里面供奉着魏忠贤的肖像,用罕见的香木雕刻,眉眼口鼻,四肢衣着,都与本人一般无二。肖像的肚子里,装满了金玉珠宝。在头髻上留下一小孔,里面插着四季的鲜花,芬芳扑鼻,香气四溢。一帮马屁精每天都要到生祠烧香叩拜,命令凡是路过的人,也要行五拜礼,呼九千九百岁。
有了打头的,别的马屁精自然纷纷仿效,都把这当成了向魏忠贤献忠心的手段。一时间“九千岁”生祠满天下。一座比一座富丽,“极壮丽庄严,不但朱户雕梁,甚有用琉璃瓦,几同宫殿”,祠中都供奉魏忠贤生像,头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玉笏,竟是帝王的规格了。各地官员在迎奉塑像时也庄严肃穆,俨然如迎接皇帝一般。不仅为官者如此,一般商人、土豪,乃至地痞、无赖也都跟着凑热闹,规模越搞越大,装饰越搞越华丽,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拆民房、庙宇甚至于学校来争建生祠的。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五月,松江监生陆万令,居然奏请在国子监里为魏忠贤建造一座祠堂,还在奏章中肉麻地说“九千岁”功德盖世,堪比孔子,把魏忠贤和孔子并提。顾炎武在总结明亡原因时,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士大夫无耻”,可谓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但是,魏忠贤虽然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比“万岁”就差一点,但到底不是“万岁”,一旦皇帝不在了,他通天的权力也就没有了。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小皇帝一次在宫中花园里的湖中划船,不慎掉到了水里,魏忠贤吓坏了,赶忙跳下水去救皇帝,其他人也纷纷跳入水中。皇帝捞上来了,却因为惊吓,不久就生了大病。魏忠贤十分担心,他从宫中府库里找出大红寿字纱,做成衣服让宫中上下都穿上,来为皇帝祈福。还不停地让人对着皇帝的寝宫大喊:“圣驾万安矣”。但这一切都没有用处,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去世。因为他没有子嗣,皇后张氏主持立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为帝,是为崇祯帝,也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魏忠贤十分忌惮信王,对他即位百般阻挠,但在张皇后的坚持和周旋下,没能得逞。后来崇祯终于设计扳倒了魏忠贤,将之赶出宫廷,安置在凤阳。魏忠贤畏罪自杀。客氏则被赶到浣衣局乱棒打死。二人的亲族也大多被杀,依附他们的无耻之徒则被逐出朝廷。被魏忠贤排挤的东林党人再次上台,崇祯帝也有心励精图治。但已经太晚了,明朝已经是危急重重,从根子里腐烂了。
十七年后,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