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
903500000034

第34章 大爱无形——让孩子学会感谢祖国 (4)

余震一结束,武警官兵用起重机把楼板吊开。陈全红老师拨开人群跑了过去,跪在地上,用手电筒往里面照。在很深的地方,有一个缝隙,透过缝隙,可以隐约看到一个小女孩的脸。

“清清,是你吗?我是陈老师!”

“是我,陈老师。我们班还有同学活着,救救我们!”

“不要怕,解放军叔叔会救你们的!”

“老师,我动不了,头有点痛,我的头破了,我不怕!”

邓清清被埋得比较深,武警官兵的挖掘工作进行得非常困难。同时,被埋的孩子们必须保存体力,不能再和老师说话,并且不能睡着。邓清清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她说自己身边有书,想让武警叔叔给她递进去一个手电筒,她要为其他同学读书,让他们别睡着。

战士们迅速找来一根竹竿和绳子,将手电筒慢慢吊送到邓清清的手边。废墟下,手电筒亮了。邓清清微弱的读书声,甚至传到了外面……

在黑暗的废墟中,邓清清按亮手电筒,把读书声传给活着的同学们,鼓励自己和同学们坚强起来,战胜死亡的威胁。

凌晨5点30分,武警官兵切断最后一根困住邓清清的钢筋,移走了压在她身上的最后一块障碍物。此时,人们发现:邓清清仍然拿着手电简,还在看书!见此情景,陈全红老师忍不住放声大哭。她握着担架上邓清清的手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就在这时,邓清清的父母也从10余公里外的家里赶来了。他们轻轻地抚摸着邓清清的脸:“清清,别怕,爸爸妈妈都在,你真勇敢!”

也许是在邓清清坚强意志的感召下,张曼、罗瑶、蒋蒙、廖友瑶等同学,坚强地忍受了十几小时、几十小时的痛苦,最终一个个获救……

5月21日,我们在成都市双流第一医院,看到了被转送到这里的邓清清。她的母亲陪在一旁。邓清清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但由于失血较多,仍不时感到有点眩晕。“只要女儿在,我们就满足了,家没了可以再盖。”看着女儿,母亲觉得彻底坍塌的宅院算不了什么。而邓清清则几次含着泪说:“我要感谢所有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我会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他们。”

在罕见的“5·12汶川大地震”灾害面前,废墟中邓清清小小的读书身影,是我们民族在任何困难下摧不垮、压不弯的写照,是千千万万个祖国儿童的缩影,是祖国的希望之灯。

一声巨响,所有的教学楼瞬时垮塌。美丽的校园的变成了废墟。在灾难袭来之时,她并又有过度慌张。那种坚定自若和沉着冷静与她小小的年纪并不相符。她尽力地在求救,引起了老师注意。她害怕和她朝夕相处的同学睡过去,不再醒来,让武警叔叔给她递进去一个手电筒,她要为同学们读书。她没有哭泣,没有绝望,她勇敢地选择了坚强。废墟中读书的小姑娘,是你的镇定让生命升起了希望。是你为自己和同学们,驱走了厄运。

感恩箴言

我们要感谢邓清清,几十个小时,她用平静等待救援,用书驱赶黑暗。她小小年纪,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聪慧和坚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而未来的中华民族一定更勇敢更坚强,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更富强。

我们是祖国的志愿者

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场里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抗震救灾的宣传短片: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表白,让无数中国人的思绪不禁回到几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大营救……在这场伟大悲壮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一个个身影在闪现——他们当中,既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也有基层干部、人民教师、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危难中,虽然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以同样的坚强和大爱共同塑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灯光闪亮,聚焦英雄;掌声响起,鲜花环绕。他们本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如今却成为亿万人心中的偶像。其中,就有这样一名普通志愿者被亿万人所了解,作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代表,陈岩可以说是参与抗震救灾的所有志愿者的一个缩影。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身为成都东冠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陈岩正在成都宽窄巷子签合同。一瞬间,地动山摇,他马上意识到:地震了!陈岩曾经参加过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救援,深知时间对于救灾意味着什么。当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赶陕到灾区去,那里的人们需要帮助!于是,陈岩立刻加入了四川省省委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匆匆忙忙作了一些简单的准备后,他当晚就驱车赶往都江堰,一路上有许多群众招手搭车,他毅然决定先开车送需要离开灾区的群众出城。一趟又一趟,这个晚上,他在成灌高速公路上往返7次,护送几十名受灾群众到成都安顿下来。

2008年5月13目,灾情信息越来越多,陈岩心急如焚。上午9时,他驾车从成都奔赴卧龙,但当时通往卧龙的道路已完全被山石阻断,通信也已中断,救援难度很大。与其坐等交通恢复,不如转战其他灾区。5月14日凌晨,他赶到了汉旺镇东汽中学。现场的景象触目惊心,残存的教学楼摇摇欲坠,孩子们在废墟里痛苦地呻吟。陈岩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救孩子!

凭借以往的救援经验,他加入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与队员们一起制订方案,一起救人。为了寻找幸存者,他们对着废墟大声呼喊;为了不伤到废墟下的学生,他们徒手在瓦砾、钢筋中刨挖;为了争取时间,他们顾不上休息,5天5夜连续奋战在救人现场。“我的嗓子喊哑了,十指划破了,衣服淋湿了,可当看到一个又一个孩子被救出来,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在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时,陈岩的声音不大、语调不高,但是却充满了感人的力量,他说:“祖国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今祖国母亲有难,我们怎能不顾?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话语情真意切,惹人落泪!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志愿者成了抗震救灾大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但都在默默做着相同的事情——帮助受灾群众。

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地震发生后活跃在地震灾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总人数达20万名。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也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表彰大会上,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的张先生表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志愿者的身影给了我很多感动,这些人大多没有留下姓名,但都像陈岩一样有着一颗明亮的心,并让世界通过他们对中国有了崭新的认识。”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李礼在聆听报告后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时刻准备着听从祖国的召唤。

北京某公司的渠道产品经理赵虎说:“志愿者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我相信很多企业在参与救援的时候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出于一种对祖国的爱。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都是志愿者!”

爱祖国,首先意味着爱祖国的人民。一旦祖国人民遭遇灾难,就是无声的命令,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奔上前去。陈岩是这样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万志愿者是这样做的,全国人民是这样做的。“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把一个最崇高的奖励给了全国人民。这是前所未有的先例,也是深孚人心的。这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肯定,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伟大人民的肯定。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是有力量,有希望的。中国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必将为全世界瞩目。只要想想,一个拥有13亿颗富于爱心的国度,13亿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兄弟姐妹,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力量不能够征服呢?

近年来,志愿者现象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热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顾名思义,所谓志愿者,是自觉自愿的。他们自觉地加入到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把自己的力量汇聚成汪洋大海。“5·12汶川大地震”是这样,2008奥运是这样,义务献血是这样,环境保护是这样。这说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爱国热情。

感恩箴言

这是我们民族力量的源泉,这是我们事业胜利和成功的保证,也是我们青少年信心的源头。我们为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我们为我们有这样伟大的人民而骄傲。面对这爱的海洋,面对这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入自己的“一滴水”?

站在梦想的起点上

我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我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思索,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自己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梦想。当我得知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要从2008年起,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我兴奋地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得以实现梦想的道路:做一名大学生“村官”,走向农村,走向基层,走向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第一线。

如果说北大情怀是促使我决定走进农村的一个原因,那么我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则是我选择“村官”的另一个原因。

我的家乡在云南丽江,一个祖国西南边陲的美丽小城。我的大部分亲人至今仍在那里的农村生活,因此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农村的生活。乡亲们大多靠种粮食勉强维持生计,由于缺水,蔬菜瓜果都很匮乏。我印象最深的是过春节的时候,家人还要坐车沿着盘山公路绕过雪山,到城里去采购年货。虽然最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和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依旧单调,村民们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

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我虽然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城市,但我一直都深切地关注着我们的农村、我们的乡亲。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选择。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农村的发展,每当我从电话里听到乡亲们告诉我家乡农村的点点变化,我都异常欣喜。我深深地明白,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贡献是很微小的,我们每个人的能量是很有限的,在每一个村,我们的观念和知识能够影响的也许只是一些在读书的孩子,几个在耕作的农民。但是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我们像散落的小星星,辐射出去的光芒将能够照亮整片天空,照亮每一个农民祖祖辈辈致富的梦想。

我明白我们这些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也许吃的苦不够多,也许缺少历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热情到最基层的农村,去磨炼我们的心性,去锻炼我们的能力,去了解和体会占这个国家60%的庞大人口的真实情况和需要。到农村工作,除了要传播新的观念和知识外,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向农民群众学习。在群众面前,我们将是个谦虚好学的“小学生”。同时,我期待各位领导能对我们的工作多加指导和支持,我愿意在农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挥洒年轻的汗水,我愿意在农村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奉献青春和年华!

梦想,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字眼!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了梦想,就能振翅飞翔。一个一蹶不振的人,只要有了梦想,就会濯足前行。人的一生不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吗?可是,我们应该怎样间架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的起点又在哪儿?杨顺祥的抉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事例。

杨顺祥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面对择业这个关系一生的紧要关头,毅然选择到农村去,当一名“村官”。这是因为她出生于农村,来自农村,是因为她响应党的号召,把个人命运与祖国人民的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杨顺祥不因为自己成为一名北京大学生,就忘记了还很贫困的农村。学习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把自己的才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吗?人生的梦想在哪儿?在于祖国的召唤。梦想的起点在哪儿?在生命的谷地,那里开满了鲜花。正如果戈理所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感恩箴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优良美德。杨顺祥想到说到,说到做到,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