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
933700000031

第31章 父亲为媒——毛岸青与邵华的恋情 (1)

“我找你姐姐做红娘”

1957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毛岸青从苏联回到了北京。

毛泽东看到了久别重逢的儿子,毛岸青看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彼此的喜悦溢于言表。但是毛岸青的病却始终是毛泽东最为关心的重点。看到毛岸青清瘦、缺乏血色的脸庞,毛泽东的高兴劲又被担忧所取代了。

毛泽东对毛岸青说:“你的病没有医好,到青岛去住一住。”就这样,从苏联刚刚回国的岸青,和父亲经过短暂的亲密团聚,又孤身一人来到了迷人的海滨城市青岛。

在青岛休养了一段时间之后,毛岸青的病情有了一定的转机,从青岛回到了北京,他去看望爸爸。

毛泽东和儿子谈了很长时间,为毛岸青战胜疾病增添了信心。接着毛泽东把话题一转,转到了毛岸青的婚姻问题上。毕竟孩子大了,而毛岸青和江青又没有什么感情,这样的事情也只能毛泽东来关心了。

毛泽东问毛岸青:“青岛有合适的姑娘吗?”毛岸青摇了摇头。

“你嫂嫂的妹妹怎么样?”毛泽东这么一提,好像把毛岸青心里的灯拨亮了。毛岸英牺牲以后,毛岸青经常到张文秋家过周末。刘思齐的妹妹也常常到中南海看望她的姐姐,毛岸青对刘思齐嫂嫂的妹妹是熟悉的。

刘思齐的妹妹叫张邵华,她们是同母异父的姐妹,刘思齐是张文秋与刘谦初的女儿,张邵华是张文秋与陈振亚的女儿,跟的是母姓。毛岸青和张邵华认识的时候张邵华还是一个小姑娘。在他的印象里,她聪慧、活泼。他想起了在中南海和张邵华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毛岸青问:“你是谁?”“我是姐姐的妹妹。”小女孩调皮地回答。

“你姐姐是哪个?”“恩齐。”“你叫什么名字?”“少年的少,中华的华。”小女孩很神气地回答。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今天,毛泽东突然说到了这个在毛岸青的印象里还是个小姑娘的邵华,他倒真对这个女孩有很好的感觉,只是他怕对方不同意,他说:“爸爸,只怕她不愿意?”说完,他的脸显示出一种忧郁的神情。

毛泽东说:“我找你姐姐做红娘。”“这幅字就送给你,作个纪念”邵华出生于1938年.1939年母亲张文秋陪同父亲陈振亚经新疆到苏联治疗腿疾的时候,邵华还不到2岁,所以一直带在身边。张文秋被扣留、坐牢的时候.邵华也与母亲、姐姐一起尝到了坐牢的滋味,直到1946年才回到延安。全国解放之后,邵华在毛泽东的帮助下,走进了中央直属机关的育英小学,1959年,邵华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刘思齐先是毛泽东的“干女儿”,然后才成为毛泽东的儿媳妇;邵华先是毛泽东的文友,然后才成为毛泽东的儿媳妇。

邵华进入北京大学之后,对文学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似乎也增加了同毛泽东聊天的一点资本。邵华的姐姐刘思齐也是学中文的,所以她们姐俩一到毛泽东家里做客,毛泽东就和她们谈诗论词,邵华的文学修养受毛泽东的熏陶,进步很快。

有一次,邵华和姐姐到毛泽东家里去看望毛泽东,邵华见毛泽东的床上放了一本《剑南诗集》,便问道:“毛伯伯,你也喜欢《剑南诗集》?”毛泽东笑了,点着头说:“看来你是一个放翁诗词的读者。”于是,毛泽东就开始和邵华谈起了陆放翁的诗词。

毛泽东问邵华为什么喜欢陆游的诗词,邵华仿佛找到了发挥自己才学的机会,便侃侃而谈起来,她说:“我们如果只读他的《沈园二首》,低吟浅咏,‘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会得出放翁是个多情伤感的才子,要是迎风吟那‘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会被他那磅礴的大气,爱国的豪情所激励。”又说,陆游的诗词充满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常常表现出“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毛泽东听了邵华的话很高兴,赞许地点头,接着又问邵华,喜欢哪几首?她列举了《关山月》、《书愤》、《示儿》、《夜游宫》等几首。邵华的话说到了毛泽东的心中,一时间毛泽东兴致勃发,来到桌前,饱蘸浓墨,挥动金钩银画之笔,为邵华写下了《夜游官》这首词。

毛泽东特别高兴,一边写一边念着,审视着自己写好的作品,兴奋地说:“邵华,这幅字就送给你,作个纪念。”邵华喜不自胜,如获至宝,把毛泽东这份珍贵的馈赠始终珍藏在身边。

还有一次.毛泽东和邵华谈起了曹氏父子的诗,毛泽东问邵华喜欢他们俩谁的诗,邵华说喜欢曹植的诗,毛泽东则说喜欢曹操的诗。他认为,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这些篇章很有政治家的豪迈之气,他一面说着,怕邵华不理解,还一面写下来给予解释。接下来毛泽东和邵华的聊天就逐渐地进入了佳境,由曹操又谈到李白,说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风。认为《将进酒》是一首好诗,《蜀道难》也有些意思。他还评论白居易的《琵琶行》,说不但文采好,而且描写得逼真细腻。接下来谈到陆游、辛弃疾的边塞诗,乘兴给在座的儿女们书写了王昌龄的《从军行》……

就这样,邵华成了毛泽东的一个忘年文友。

“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1923年11月23日,毛岸青生于湖南长沙东乡板仓的外婆家中。毛岸青刚满月,毛泽东便奉命离开长沙去上海。临行前,毛泽东作词《贺新郎·别友》,表达了离妻别子的忧伤与惆怅。毛岸青4岁那年,奉命发动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匆匆告别妻儿,挥手而去,从此天各一方。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之后,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3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营救和安排下,秘密转移至上海,不久毛岸龙因病早逝。

1931年4月,因上海地下党机关遭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解散。毛岸青因遭特务巡捕的毒打,留下了脑震荡的毛病。这病根好像一团阴云一直笼罩着毛岸青的人生,影响和干扰着他正常的思维和生活。

1936年,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毛岸英、毛岸青被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毛岸英主动要求参军上前线,毛岸青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1947年毛岸青回国,后来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十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

毛岸青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坚持读书、作词、谱曲。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因为毛岸青的身体不好,又缺少母爱的关怀,因此毛泽东对毛岸青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可能的情况下毛泽东尽可能给毛岸青写信,给毛岸青安慰、教育和鼓励。

毛岸英回国之后,毛泽东担心毛岸青一个人在国外寂寞,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岸青,我的亲爱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