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生理时钟一向不规律,也许是戎马一生使他的睡眠纷乱不堪,毛主席一生为失眠所困扰,整天不停工作的他多么希望能好好睡上一觉啊。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睡觉和休息耽误了时间,却能换回明天更充沛的工作精力”,可见他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睡眠。一次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谈起失眠,这位元帅毫不掩失地说:“二战时期,无论战事多么激烈,我也要定时入眠。”主席马上接着说:“你真有福气啊。”望着主席满脸羡慕的神情,医生们感到深深的不安和自责,他们不是没想办法,早在福建长汀和江西瑞金时,傅连璋就派人化妆成商人到上海为主席买过凡罗那和葡萄糖粉,从那时起主席就没有断过安眠药,可是经常用安眠药又怕中毒或者成瘾,到底该怎么办,这可难坏了医生们。
保健医把一小杯药水递到主席的手里,主席很爽快地喝下了,还说:“嗯,味道不错。我不喝酒,这倒像酒。”
酒!毛主席无意中的一句话提醒了医生,缓解主席的失眠,为什么不用酒来试试?于是医生找来了贵州的茅台酒,又在酒里加了高丽参。知道主席从来不用补品,所以压根没敢提高丽参的事。医生把酒装进两只瓷罐中,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主席的卧室,希望主席睡不着的时候能喝一点。然后他仔细观察,就觉得打那以后主席的失眠状况果然明显地减轻了。主席喝茅台酒了!主席的失眠好转了!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医生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可是再细心观察,却发现了问题,原来放进主席房间里的酒一点也没少啊!这是怎么回事?医生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敢申张,直到有一天一名警卫战士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主席的房间蛮香呐”,才让这位学富五车的医生大梦初醒。这位小战士刚满二十岁,家在贵州农村,参军时间不算长,说话办事还是一脸的孩子气。那天他打扫主席房间看见了这两罐酒,出于好奇他掀开盖子闻了闻,哦,是家乡的酒吔!这一闻又像回到阔别的家乡,于是思乡心切的他每天打扫主席房间时都要偷偷地掀开盖子尽情地闻一闻,从此主席的房间便弥漫了浓浓的酒香。是酒香让主席安眠,是茅台酒把主席送入了甜美的梦乡!保健医生如获至宝,又不敢向任何人提起,心中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于是这两罐泡着高丽参的茅台酒就一直摆放在主席的卧室里,直到主席去世。
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专人清理主席遗物时,不知道是谁喝掉了其中的一罐,这让许多人觉得可惜,大家一商量决定把剩下的这一罐“功勋酒”运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去,好让万人瞻仰,百世留芳。酒是通过火车运送的,那天整趟列车都弥漫着奇异的酒香,几个好酒的旅客还特意跑到餐车问:“车上卖茅台酒了吗?”
现在这个封得严严实实的玻璃罐就摆放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游人瞻仰着毛主席的遗物,感念着工作人员对一代伟人的深情厚意的同时,鼻子总是要不由自主地嗅一嗅,因为人们真得感觉到了,那浓浓的酒香正一阵一阵地漂过来了呢。
共和国情缘
戈悟觉
一个品牌的酒,能和共和国结下情缘,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是真实的。
这个品牌的酒是茅台酒。
1950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即将来临。国宴上喝什么酒成了个问题。我国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酿酒业,商周青铜器里有大量的盛酒器皿,《周礼》就记载着酿酒方法。我国自古视酒为礼仪,为雅事,有“无酒不成宴”之说。所以国宴用酒是说大不大却绝不可忽视,在众多国产名酒中必须作出选择定夺。各种建议送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总理拍板:“茅台酒”。
许是茅台酒其时在京华知名度不高,许是连年战事茅台酒在京华断货,偌大的北京城竟然找不到一瓶茅台酒。周总理亲自摇通了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苏振华的电话,让他在国庆节前调运一批茅台酒到北京。苏振华立即通知遵义地委书记陈璞如,陈璞如又通知仁怀县委书记杨用信、县长潘广乾。仁怀县政府很快组织了一批茅台酒日夜兼程启运北京。
茅台酒国宴上一亮相,受到出席宴会的各国元首、大使和嘉宾的交口赞誉。这种高烈度的白酒一夜誉满天下。中国——茅台酒,有了某种关联的记忆。从此,茅台酒成了国宴和其他重大国事活动的指定用酒。周总理招待外宾,私人宴请,都是用茅台酒。茅台酒也成了中国驻外使馆的必备酒。
1956年,周恩来在山西视察工作,在农村、厂矿、学校跑了一圈回到省城太原,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深感总理劳累,也知道他好酒量。在简朴的宴席上,一切都是山西地方土特产,山西的名酒——汾酒也稳立在席桌上。
大家就座之后,总理出人意外地说:“今天,我请大家喝我带来的酒!”
大家都以好奇的眼光看着总理。总理会用什么酒给大家惊喜、意外和开眼界?是外国洋酒,还是什么?
随行人员把酒拿来了,周总理说:“我请大家喝茅台酒!”
周总理为什么对茅台酒情有独钟?这里有着一个在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故事。讲述者是周总理侍卫长、原武警警卫局副局长成元功和周总理侄子、广州保税局管委会副主任周尔钧。在长征红军三渡赤水前,周总理和刘伯承用茅台酒举碗发誓:喝不过三碗不过河。周总理把景阳冈上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冈”,演义为痛饮三碗歼敌军鼓舞人心。周总理还对他们说过,长征路上茅台酒被看成是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治伤,镇痛,解毒,还可治疗伤风感冒。那时茅台酒虽已得过世界金奖,却是土罐子包装,不贵,又是就地取材。周总理用茅台酒治疗感冒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晚年。他感冒很少服药,抓一把花生米,边嚼花生米边喝茅台酒,三杯茅台下肚,出点汗,盖上被子睡一觉,感冒症状就可缓解。
1998年9月,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在公司办公大楼前,隆重举行周恩来总理塑像揭幕仪式。对开国元勋的缅怀,屹立着;茅台酒和共和国的情缘,屹立着。
要使茅台永远成为国酒
燕华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记忆之河奔腾向前,流经一些地方,一些人物和一些故事,关于贵州,关于贵州茅台酒,关于贵州茅台酒和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第一时间定格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茅台镇誉满全球;第二时间停顿于1949年,总理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都指定用茅台酒。
且慢,单单这两个时间已足以让世人眩目,那么贵州之茅台为何有那样大的魔力呢?秘密就在于茅台镇本身。茅台镇的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酒出佳泉,茅台河更堪称一条美酒飘香的河,身为大国总理的周恩来,对于生产茅台酒的水质及周边环境关怀备至,第三时间凝固在1955年,周总理再次强调茅台酒是中国国酒,这个说法不容置疑;紧接着,第四时间呼啸而来,1956年,1958年,周总理曾两次指示:茅台河水不容污染。作为一个白酒喜好者,周总理太知道水质对于制酒的珍贵了。在第五时间1963年,国家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年,周总理心急如焚,他两次派出工作组去茅台酒厂调查,得知茅台镇附近没有受到污染,总理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缓缓落地。1971年初,茅台酒厂党委书记直接接到北京总理办公厅打来的电话,询问茅台河上游的水源情况,有情况要及时报告省委和党中央。
贵州茅台不负众望,更不负总理的殷切关怀,它在“国酒”的贵冠之下,更加名符其实。它,除了具备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更有一种茅台酒独有的香味“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
时光流转,流到多事之秋1972年。这一年,林彪事件刚刚过去,周总理心力交瘁地维持着整个国家的局面,一方面,周总理在艰难中关心着受迫害的老干部,一方面又在忙碌频繁的外交事务,就在这一年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与日本关系恢复正常,这一切的背后都深藏着总理的心血,而此时的周总理已被确认患了癌症,在这样错综复杂、行程艰难的背景之下,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计划会议,在这次重要的工业会议上,周恩来拖着疲惫的身体,甚至嘶哑着嗓子在会上作了发言,在强调不能污染茅台河水的问题时,周总理特意脱稿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我要郑重地强调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贵州茅台酒是国酒,是世界上有名声的酒,它对我们的外交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的心里放不下茅台酒,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使茅台酒永远成为国酒!”
“要使茅台酒永远成为国酒!”这是一个大国总理对茅台酒最高的评价,至今,周总理的指示已镌刻于石碑上,它已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更是茅台人精神上的独特物语。
茅台酒,它的香气成分达110多种,饮后的空杯,长时间余香不散。茅台酒之所以有“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的魅力,是因为它有三个秘密。第一个秘密:独特的地域环境。第二个秘密:特有的红缨子高粱。第三个秘密:复杂的酿造工艺。
1955年,在一次非正式小型评酒会上,没把茅台酒评为第一,总理知道后很不满意,责成轻工部过问此事。1963年秋,总理看到全国第二届评酒名次时,茅台酒没有排在第一,总理立即指示:茅台酒在哪里评下去,你们必须把它从哪里评起来。
遵照总理指示,轻工部又反复对茅台酒进行了市场抽样调查,审议,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还是茅台酒最佳,又给茅台酒补发了一枚金牌。总理的指示不胫而走,后来被人演绎为“酒不提赶茅台,烟不提超中华”。
朱老总的疑问
夏凡
仅仅一个疑问,一蹴而就引发的系列变革,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得一个产品的质量管理和包装骤然间突变,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变革。这样的“地震”,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科技和经济都尚不发达的建国初期,短时间内产生这样的巨变,可谓难于登天,而对该产品来说,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
让我们溯历史河流而上,来关注一下这场“地震”的前因后果吧!
“叮铃铃……”1954年年底的一天,贵州省委书记周林桌上那台保密专用直通中央的电话突然响了。周林顿时精神一凛,稍做调整猛地拿起话筒,屏住气息:“我是周林。”
“我找的就是你啊!”周林吃了一惊:是朱总司令!
“朱总有什么指示”周林紧张得屏住了呼吸,生怕漏掉了半个字。
“你最近喝没喝茅台酒啊?”
周林不知朱总司令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只得谨慎地回答:“报告朱总,喝过。”
“味道如何呀?”
周林一时语塞,顿了一下:“还可以。”
“光可以还不够啊”,朱总说,“我有这么个疑问,你听一听:打仗的时候咱们的茅台是军酒啊!军队夜行,淌河翻山饥寒交迫喝上一口,嘿!劲儿就来了!所以啊,这个茅台酒给前线后方的战士将官是打足气了的!是立了功的!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了,茅台酒质量反倒下降了,包装也土气跟不上新形势,你们是不是也考虑一下我这个疑问啊,不要一成不变啊!整洋气点!让外国同胞看着顺眼些嘛!”
接着,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朱总特别指示:“不要片面强调茅台酒的政治性,非搞增产节约运动不可,重要的是质量!另外,是否考虑还是用传统工艺生产为好!”
挂断电话,一场蓄谋已“酒”的“地震“开始酝酿升级。
多年以后,周林都无法忘记朱总司令的一番话,这是继周总理后第二个国家领导人对茅台酒如此悉心关怀,令他此后一喝茅台便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