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一生都想精彩;
人活做事,事事都愿成功。
那么怎样实现这一夙愿,如何达到理想的彼岸呢?每个人的方式方法不同,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尽一样。
法国一家媒体搞了一个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在只能抢救一幅画的情况下,你会抢救哪一幅画?
在组织者收到的成千上万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获得了重奖,这个答案是:“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言外之意,挽救最好的那幅画固然好,但你离出口远,画没抢出来,人却被火烧死了,不是愚蠢的选择吗?
无独有偶。国内一家大型期刊也进行过一次类似的有奖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假设你的母亲、爱人、孩子同时落水了,在你只能救一个人的情况下,你该先救谁?
结果收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必须先救母亲,母亲的养育之恩比天大;也有人说先救爱人,爱人是终身伴侣,不能不救;还有人说先救孩子,一个幼小的、承前启后的生命最重要。每个人所给出的理由不一而足,似乎都各有各的道理。但唯有一个答案与众不同,就是这次调查的最佳答案:“救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其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成功的几率最大。
以上两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换而言之,成功在眼前。
就我们每个人而言,人生的价值也好,理想的目标也罢,都是无可厚非的好事。准确地找到“切入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找到离自己成功“最近”的目标,而后扎扎实实地去经营。事实上把每一件事做成功了,你的事业就能成功;把每一天过得精彩了,你的人生就能精彩,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往而不胜!
成名于穷苦 败誉在得意
全世界所有荣誉的桂冠,大都是由荆棘编织而成的。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并不是说我们非得去做苦行僧,一生中遇到的苦难越多越好,而是说苦中寻乐、乐在其中,通过坚韧不拔的驾驭和抗争,最终把苦难变成追求的幸福的道理。
生活在美国北部深山密林里的万帕诺亚格人,为了让孩子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培养坚韧的意志,每到冬季,就让十四五岁的男孩们经受一次“出家进山”的锻炼。人们把必需的工具及生活物品交给孩子,用布蒙住双眼,到他们从未去过的深山密林,把他们孤身一人留在那里。到了夏季,万帕诺亚格人进山寻找孩子。有时他们会发现冻死或饿死的孩子尸体,有时也无法找到孩子踪影,但他们并不十分悲痛和惋惜。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让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回村,也只能成为“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累赘。
今天看来,这种锻炼方法也许太“残忍”了。但对万帕诺亚格人却是必要的。如今,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生活的质量越来越提高,但纵观我们周围,年轻人特别是“独苗苗”的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差,意志也越来越薄弱,这不能不说与他们平日生活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必要的挫折与“苦难”的锻炼有关。
谁曾见过温室里能长出参天大树?谁又曾见过花房里盛开的冰山雪莲?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长期的优越环境,滋长的不过是惰性,开出的只能是脆弱之花;而苦难则是一把锋利的雕刻之刀,镌琢人们的灵魂,刻出坚韧与不拔的毅力。
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就是要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拼搏创业有所作为。
漫漫人生路,再成功的人也要经历困难的磨炼。也许,你需要经受大海的洗礼,才能到达海的彼岸;也许,你需要经受夏日骄阳的照射,才能迎来丰收的季节。但是,只要你敢于面对,敢于与苦难作斗争,经受住考验,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果实。
“事业的成功,人生的辉煌,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不能指望一业暴富”,这是人生中干成事、创大业必须懂得和遵循的一个深刻道理。有一幅对联说得好:“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条件如何改善,下苦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艰难险阻,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
以苦明智,以苦生威,以苦励德,才能有成功取胜的根基,才会有硬邦邦、赫显显的政绩。
苦难是财富,得意顺境易忘形。穷苦的孩子易奋进、早当家、成大才。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把苦难洒向人间的时候,往往准备了厚重的回报等着勇士去拿。当苦难不期而至时,我们要视苦难为财富、为机遇。
朋友,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向苦难宣战吧!
吃亏积福
“吃亏是福”,这是父亲生前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更是父亲人生经验的总结。
吃亏,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在好处和利益面前要谦让,要舍得作出奉献甚至是必要的牺牲。对于那些吃亏的人,不论是社会还是组织总会适时地给予相应或更好的补偿还会受到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可以培养自己的宽厚与大度,还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心地保持一种阳光和灿烂的感觉,这不分明是“福”吗?
主动吃亏,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把很难处理的问题解决。
西汉时期,有一年春节前,皇帝执政业绩突出,高兴之下,赏赐给每个大臣一头羊作慰劳。可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这让负责分羊的大臣很为难,不知怎么分才能都让大家满意。正当他束手无策时,有一名叫甄宇的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不加挑剔地随便牵了一头羊就走。这样,大家都高姿态、不挑剔,使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后来,因为甄宇带头吃亏,既得到了众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
越是不肯吃亏的人,越是可能吃亏,不但吃亏,而且往往还会多吃亏、吃大亏。唯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真正有福。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一个人倘若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追逐名利,必然失去自己的尊严。贪心的人,总是费尽心思去算计别人,在其热情、仗义与关切的伪装背后,更多的是肆无忌惮地对别人的进攻与伤害。
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用豪取争夺的方法占便宜者,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谦让的办法吃亏者,可能得到的比期盼的更多。在物质利益上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抬举。
能吃亏的人,让人们觉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这样,他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肯给予支持、帮助,其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
只要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你就不难发现,凡是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能吃亏、能吃苦的人。相反,再看看自己身边那些碌碌无为、毫无建树的人,多为斤斤计较、不肯亏己之辈。最可悲的是他们常常会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低级错误。
学会吃亏,善于吃亏,乐于吃亏,这并不是一个人无能、无用、无知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倒是一个人的品行良好与否,思想高尚与否,行为善良与否的标志。一般的人不吃亏,聪明的人甘于吃亏,比聪明的人更聪明的人乐于吃亏。不怕吃亏的人,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把吃亏当做一种福气,是一个人思想的最高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能修炼到这样一种境界,也是人生趋向完美的过程。这种高境界并不仅仅表现在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上,在日常的、平凡的、琐碎的小事上,更能体现这种优秀品格的存在。
能否吃亏,是古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曾经说道:“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用‘学吃亏’一语律己,以‘怪不得’三字待人。”这也是明朝儒士薛敬轩所奉行的。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有甘于吃亏的精神和胸怀。有一首《吃亏歌》中唱道:“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可能有人随。”其中道理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