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四川省巴中市政法委干部张勇的爱人王瑛不仅是全国优秀女纪检员,更是一名优秀的妻子。他们夫妻俩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24年。像天下很多恩爱夫妻一样,他俩为了工作和生活,苦着、累着并快乐着。
王瑛因患肺癌晚期医治无效,不幸英年早逝。妻子虽然走了,如烟往事化作一幕幕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着泪水时常涌上丈夫的心头。
1997年10月,王瑛被调到南江任职。从那时起,他们夫妻俩就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这一过就是11年。在她当纪委书记的7年里,他们更是聚少离多。一次张勇的手臂痛得要命 ,在成都华西医大确诊为骨瘤,要做骨关节置换手术。王瑛请了假,说要把工作放在一边,全程陪护他、照顾他。可是,手术后的第二天,他躺在重症监护室里,带着呼吸机无法说话。王瑛来到监护室,坐在他的病床边,轻轻地摸着他的手,对他说,她负责查办的重要案件陷入僵局,需要马上回去组织突破,等案子突破以后她马上回来陪他。说这话时,眼泪在她眼眶里直打转。
王瑛走后,他很伤心,也很生气。心想,都这个样子了,你居然说走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她回来了,跑前跑后地陪护在他的身边。
2006年7月,王瑛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同事劝她安心治病、休养,不要再去上班了。她不听劝告,坚持带病上班,相反,比过去更忙,经常连休息也不回家。看到她一忙起来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丈夫真心疼啊。但听说精神可以创造奇迹,他多么希望王瑛能在紧张的工作中战胜癌魔。
半年过去了,她没有倒下;一年过去了,她还在工作;两年过去了,她仍然在忙碌……
王瑛虽然很忙,但对亲人的关爱一点儿也没少。每次回巴中,她都要捎上水果和日用品去看望他的父母。夏天她担心老人热着,冬天她担心老人身上穿得不够暖和。就在她去世的前几天,她还亲手为生病住院的公公炖鸡汤。
2008年夏天,王瑛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格外珍惜和他们相处的分分秒秒。她和儿子老粘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一天晚上,她艰难地起身,悄悄地下床,给熟睡的儿子点上了蚊香。
王瑛走后,当他拉开自己的衣橱,发现她早已悄悄地将他所有的衣物洗得干干净净,分春夏秋冬折叠得整整齐齐。他再也控制不住,失声痛哭……
“王瑛啊,在你离开的日子里,我和儿子真的很想你!”
王瑛走了,永远地走了,带着悲伤,带着思念,带着美好的记忆。此时此刻,他想对在天国里的妻子说:“王瑛,来世我们还做夫妻!”
练就大眼光
中国有句老话:荐于人无名之时;助于人落寞之刻。其内涵告诉我们:智不但表现为一种美德,很多时候更表现为一种眼光。
大变革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特别多的时代,也是一个特别需要大眼光的时代。
何谓大眼光?
大眼光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清形势、看准趋势,进而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大眼光”。领导干部应努力练就“大眼光”,以“大眼光”谋划大思路、促进大发展。
大眼光能开拓视野,使眼界宽阔。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握大局,研究大势,紧盯前行的“尖兵”,瞒着身边的“标兵”,注意逼近的“追兵”,在比较中看清自身位置,在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创新中迈向更高的境界。
大眼光能调整视角,使眼光独到。强调眼光独到,不是主张标新立异,想歪点子、出怪主意,而是强调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善于把远的拉近看、小的放大看、散的集中看,从中找出规律,更好地制定干好工作、促进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大眼光能聚焦视点,使眼神专注。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目光游移、心神不定,就不可能找出解决的办法;只有睁大眼睛、凝聚眼神,紧紧盯住矛盾和问题的发展变化,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大眼光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物。不是只看现实与眼前,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眼前看未来。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缺少机会,缺少的往往是一种独到而长远的大眼光。
大眼光在于“修道”。把眼光修到能大能小,即该大时则大,大得合情合理;该小时则小,小得明察秋毫,到了这时候,你的大眼光功夫也就练成了。
大眼光在于创新。当别人都在欢呼成功时,怀有一种从众的心理,跟着鼓掌叫好,这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而当别人叹息失败时,你却从中发现生机,这就是创新的眼光。创新的眼光的结果不见得都是正确的,但肯定都有价值,它可强制自己的头脑转换方向,朝思维盲点发散,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领袖们的语言
语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好的语言,可使人获得巨大的成就与不朽的名声。而领袖的语言,就是生产力、战斗力和领导力。
领袖的语言和百姓的语言一样,其效果不在华丽,而在魅力。有的语言,虽然词藻华丽、十分讲究,但却缺乏魅力、没有感召力;有的语言,虽然十分朴素、十分平和,却魅力无穷、充满感染力。
国庆6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乘坐北京地铁4号线赴颐和园考察旅游情况。在颐和园考察途中,胡锦涛与各界群众亲切交谈,称“我们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让我们一起继续来打拼!”
“让我们一起继续来打拼”,这句纯民众化的语言,从总书记的口中说出,却充满了号召力和感染力。如果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考虑,“打拼”二字,并不雅致,但正是这个散发着浓重民间气息的词,一下子拉近了总书记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群众,用什么样的语言与群众进行交流,这是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毛主席反复强调,要“打掉官风,实事求是,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谈群众的事情,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在与群众交流的过程中,只会使用官话、套话、政治化语言,与老百姓的距离就会拉远,也就很难与老百姓进行沟通,很难如实地听到百姓的心里话、知心话。
新的一届国家政府成立以来,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理念,不仅从政策上、措施上、工作上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住房、读书、就业、保障等问题。而且中央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同时,群众化的语言也经常出现在中央领导的口中和报告中,“不折腾”、“让人民放心,让人民舒心”、“让我们一起继续来打拼”,这些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话语,赢得群众的喜爱和认同。中央的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更是深得人心。
反观那些较少深入基层、企业、群众的官员,与群众的沟通联系越来越少,而且官话、套话、群众听不懂的话也越来越多。表面看起来群情激昂、号召力极强,实则老百姓极不喜欢,也很难产生鼓动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至于那些满嘴大话,却不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不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干部,更是让人反感。相形之下,应该引起警醒和反思。
总书记的通俗化语言,对广大干部来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从一个侧面照出了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与群众的感情。只有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浓厚的感情,才能用群众化的语言与群众进行交流。这是执政的力量之源,也是治国的活力之源。
留些柿子在树上
金秋时节,我作为黑龙江省金融学会秘书长成员,欣然赴浙江玉环村镇银行学习考察。途经温州境内,随处可见农民在果林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光阴似箭,一晃这已是几年前的事了,可当时深山里那一片片丰收在望的果林,那金灿灿、坠满枝头的柿子,那一幅幅农民欣喜采摘柿子的笑脸,至今仍给我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
满目青山,一树柿红,那山光,那景色,那硕果,让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我还清楚地记得,应我们的邀请,大巴司机特意把车停在了果园边,让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远客,亲临采摘现场,感受一下南国果农采摘的喜人场面。
据导游介绍,农民采摘结束时,总有一些熟透的柿子留在树上。我有些不解地问:“这些柿子又大又红,留在树上岂不可惜?”导游答:“不管这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全部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原来,这里的果林是喜鹊的栖息地。
有年冬天,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了。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那年柿子树几乎绝产。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说来也巧,喜鹊仿佛知道感恩,为主人尽心尽力,忙忙碌碌地捕捉树上的害虫,最终保证了这里一年年柿子的丰收。
人们知道并自觉做到: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因为,给益鸟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不是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舍得舍得,有舍才得,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互相的关爱,才会使得世界更加美好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