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规矩和爱
966100000016

第16章 规矩和爱: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一:溺爱型

在近代的家庭教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鲍姆林德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她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100多个家庭,发现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主要的差别就在于爱和规矩这两个维度上。她用了比较专业的词汇:满足需要(responsiveness)和坚持要求(demandingness)来代表爱和规矩。根据爱和规矩这两个维度上的强弱结合,可以勾画出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鲍姆林德的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类 型高度规矩 缺乏规矩

高度满足 严格型(authoritative) 溺爱型(permissive)

缺乏满足 严厉型(authoritarian) 忽略型(neglecting)

毫无疑问,我们都会同意鲍姆林德的观点,那就是高度满足和高度规矩相结合的严格型是最理想的父母教养方式。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讨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的严格型模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占多数的是严厉型。关于严厉型教育的利弊我将在第四章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展开论述。在近30年中,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和农村人口流动等社会形态的变化,中国的溺爱型和忽略型的家庭越来越多。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探讨这两种类型的家庭会培养出怎样的孩子。

现今的中国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溺爱型的父母越来越多。无论家境富裕或贫困,都用溺爱的方式来教养孩子。所谓的“四二一综合征”是指四个老人、一对父母都把爱倾注在一个独生子女身上。六双手捧着都怕掉了,六张嘴含着都怕化了。这样的溺爱往往最终只能教育出一个让人伤心透顶的不孝之子。可怕的是无论家境是贫还是富,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喜欢用溺爱来培养孩子。

先说说富裕的家庭。近20年,中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不少商业成功者自己都有一个值得骄傲的拼搏经历,从社会的底层靠努力创出一片天地。有过这样人生体验的人原本应该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更加严格要求。可惜的是不少人由于缺乏理性的反思,会对自己所经历的磨难“不堪回首”,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来一个180度的转弯:我受了那么多的苦,就是不让我的孩子再受苦。对孩子总是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还小的时候,他总是快乐地接受你的溺爱。但是这种没有规矩的爱,它会让孩子慢慢习惯于这样容易的得到。这些孩子非但不感恩,而且欲望也随长大而增加。直到有一天,你无法为他埋单。这样的悲剧在现代中国可真不少啊。

在我浙江老家,有一位远亲是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对儿子百依百顺。结果这个儿子不好好念书,早早离开校园,混迹社会。不久就学会了赌博。一开始父亲也没有太在意,慢慢地儿子开始在外面借高利贷赌博,最后债台高筑,儿子一逃了之。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有一天,债主拿着一张200万元的欠条找到了父亲。无奈之下,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把自己的小企业变卖了,还拿出了所有的存款凑足了200万元还了赌债。当债主走后,这位坚信破财消灾的慈父马上打电话给在外面躲债的儿子,让他不必再害怕,回来好好重新做人。

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敲门,满心期待浪子回头的父亲忙冲过去开门,谁知来者不是儿子,还是昨天的那位高利贷债主,正当这位父亲纳闷的时候,债主又掏出另一张儿子签名的借条,一共还有300多万元。不知为何,这位父亲此时突然变得非常平静,告诉债主自己还需要时间筹钱。等债主走了以后,父亲和儿子通了电话,证实了借款。父亲放下电话,就在大厅里悬梁自尽。那位不孝之子得知父亲自尽的消息后,也只能在一个晚上偷偷回家看了父亲一眼,就连夜逃走躲债去了。这个儿子纵然还活在世界上,哪还有幸福可言。然而这个悲剧的最初原因就是父亲早期的溺爱。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断送了自己。

这位可怜的企业老板最多算是小富之人。有些父母不仅有钱而且有权有势,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有更大的智慧来应对。目前中国有钱有势的父母不少,但有这样智慧的父母却不多。于是,在中国官二代、富二代都是贬义词。这些父母往往对孩子溺爱和放纵,孩子也仗着父母的权势放纵骄逸。很多年轻人只恨自己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爸爸: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仿佛整个社会一下子进入了拼爹的时代。更有甚者,亲爹不行,还要想方设法去拼一个干爹。有一个权重财富的爸爸一定是件好事情吗?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幕又一幕从拼爹到坑爹的悲剧。

在中国有一个可拼的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还处于一个靠关系而不是靠制度的社会。和我们关系最亲的当然是自己的父母,不拼爹还拼谁呢?可是,现实中拼爹的结果往往是坑爹。养不教,父之过。且不要多怪这些孩子们,要怪就怪那些不懂教育道理却手握特权的爹们,是他们先坑了孩子,然后又让孩子坑了自己。

当然父母也都是人,难免有恻隐之心。但是不能用恻隐之心来左右规矩。特别是手握特权的父母更要有教育的理性。而理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敬畏之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就必然会用钱财和特权来溺爱孩子,其结果可想而知。所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手握特权的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教育子女比一般人更严格。现在中国有这样意识的父母实在太少了。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提及前总理朱镕基。他在对子女和亲属的严格要求上是很值得今天的很多官员学习。朱镕基到上海当市长时,当着他堂哥朱经冶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侄子朱匡宇说:“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在上海的四年里,朱匡宇真的做了四年的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所以有时候父母有特权,子女更要比一般人低调,有时为了避嫌甚至要失去一些机会。父母先敬畏权力,孩子才遵守规矩。

但是,手握特权的父母要做到敬畏权力,严格要求孩子是何其难的一件事情。父母的特权往往是一颗定时炸弹,稍不小心,就会面临灾难。有时候父母突然失权失势,反而会因为失去教育的隐患而成为一件好事。我有一个颇有能力的同学,30几岁就当上了一个市的教委主任。虽然自己是搞教育工作的,但却对儿子相当纵容。有一天中午,还在读小学的儿子发现学校食堂的午餐不可口,转身就跑到校长办公室,指着校长的鼻子大发脾气,那位校长也实在没有骨气,竟忙叫厨房赶紧去菜场买了海鲜特制了几个菜。一个小学生对校长尚且如此,在同学和老师们面前会如何跋扈,我简直不能想象。时隔不久,我的同学因经济问题获刑两年。顿时爹的这座大山轰然倒塌。没想到他儿子却因此明白了人间世态炎凉,彻底改变了为人的态度。不仅夹着尾巴做人,而且懂得了奋发努力。我同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牢狱之灾一不小心成就了他儿子的人生前途。这样戏剧(或悲剧)性的事情真可谓是现代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和张国立的儿子张默的情况,我觉得这两个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才气的。例如李天一的书法、运动、唱歌都不错,张默也有不错的演技。但是缺乏了对规矩的敬畏,那些所谓的才气只是增加了他们的傲气和霸气。今天拼爹,明天坑爹也就成为必然。

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远见的达官贵人都认识到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尤为重要,并且以身作则,为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组织湘军打败太平军,救大清王朝于危机之中,最后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对子女严格要求,毫不溺爱。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看看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的教育,再想想150多年前的曾国藩的家教,我不禁感叹:虽然日新月异,时代变换,但是家教的根本——规矩和爱,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告诫有钱有权的父母。

不管你多有财富,请记住:再富不要富孩子。

不管你多有权贵,请记住:再贵不要贵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