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规矩和爱
966100000029

第29章 每个父母的必修课:母亲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回忆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除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让母亲常常情绪失控外,母亲早期的家庭经历也在支配着她的行为。长兄的堕落在母亲心中的创伤让她唯恐教育不够严厉。母亲至今仍确信只有这样的严厉管教才能将孩子的恶习彻底改掉。很可惜事与愿违,这样带着个人情绪的规矩,不仅让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而且往往还达不到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首先是因为当一个孩子在极度的恐惧中,他是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除了产生极度的恐惧或仇恨,根本无法去理性地思考自己行为和规矩之间的关系。其次,即使这样的暴力会让孩子的一些行为得到收敛,但是一味地压抑在将来可以爆发难以想象的破坏力。这样的结果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所描述的情形很相似。很不幸,我的人生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母亲这样严厉的教育并没有让我真正远离赌博,相反我的人生差一点就堕落在赌博里。

我20几岁时突然迷上麻将,而且常常通宵达旦。仅仅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当时陷得有多深。那个时候我不需要看,144张麻将牌只要一摸就知道是哪一张。甚至连梅兰竹菊、春夏秋冬这八张花都能摸清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青春岁月啊。那时候吃完晚饭,我的身体就仿佛不属于自己。两条腿好像被人控制了一样就出去四处找人。一旦四个牌技相当的人在方城前坐下时,莫名的兴奋和快感就随之而来。久而久之便不能自拔。这样的情形约有两三年之久。回想当时的堕落,我觉得和小时候母亲的严厉责打很有关系。其实,自己在小时候玩烟盒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和赌博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母亲一再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赌博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其次,严厉的责打只是让我害怕母亲,而不是对赌博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相反,在潜意识里面对这样的行为更加好奇。当后来我有所谓的自由时,内心就很容易有一种冲动去尝试。这种被长久压抑的兴奋是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一旦意识到母亲已经管不了自己的时候,这样的堕落在我身上似乎是早就注定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情形仍有后怕。

母亲另一个痛恨的行为是抽烟。我小时候曾经因偷了父亲的一根烟抽而被母亲痛打。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完全是出于好奇,甚至潜意识里是寻找一种成熟的感觉。但是在母亲眼里我就仿佛成了一个十足的小流氓,必须严惩。和赌博一样,在我20几岁的时候,当我自己有钱有自由时,我开始抽烟,并迅速染上了烟瘾,有时候一天会抽上整整一包。我记得刚开始抽烟的时候觉得气味苦涩难忍,但是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同样,我认为这样的莫名兴奋和早期母亲对我的过分惩罚有关。

感谢上帝,当自己真正明白赌博和抽烟的危害时,我都能很幸运地得以挣脱。回想整个过程,我觉得早期一味地非理性地对孩子进行粗暴惩罚,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我也一直在回想,如果我是母亲,除了要克制情绪,还应该怎样在玩烟盒和抽烟两件事上做规矩。在玩烟盒的问题上,规矩固然要做,我会尽努力去找到一件能替代玩烟盒的事情。否则,在那个环境里要让孩子克制自己真的很不容易。这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就是一种爱,这种爱会让父母在教育前愿意先进入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现有的能力出发制订可行的计划。当发现孩子后来又被动地参与玩烟盒时,我会看到孩子已经付出的努力,并对此先加以肯定,然后再提出要求。如果这样,孩子不仅能明白规矩,更重要的是能从规矩中感受到父母的爱。

长大后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小时候偷着抽过烟。这说明这样的好奇心不仅强烈而且普遍。有些父母在别的事情上比较宽容,看到孩子抽烟常常不会轻易饶恕。和我母亲一样,他们一看到孩子抽烟就觉得他离流氓不远了。其实这样的行为其背后的动机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好奇。管教当然是需要的,不然由好奇也可以发展到堕落。但是没有必要以大人自己的恐惧去歪曲孩子好奇的动机,更不要过分地上纲上线。

我在杂志上曾经看到过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对这种问题的处理,深受启发。有一天心理学家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偷着抽烟,心理学家很认真地问瑟瑟发抖的孩子:“味道怎么样?”孩子满嘴苦涩,摇摇头,这位父亲点燃一支雪茄,对孩子说:“还是尝尝这个。”小家伙将信将疑地接过来抽了一口,随即是一阵强烈的咳嗽,孩子开始呕吐,这时父亲过去轻轻拍拍孩子的背,等孩子缓过气后,这位父亲说了一句:“孩子,不要再抽烟了。”这位父亲把握了孩子真正的动机,从认知上用过分满足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感受所好奇的烟味。用直接的体验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从道德上过分解释抽烟的行为。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非常佩服这位心理学家。但是,现在看来这位父亲还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那就是自己先戒烟。否则再好的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

由于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痛苦经历,我现在更多地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动机出发来理解他们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思考应该做的规矩。如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更容易去反思我们做父母自己的行为。十多年前,我十岁的外甥扬扬也遭受了类似我小时候的委屈,后来我把这个过程整理成一个教育案例在报纸上刊登。题目是《谎言背后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