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每天喂它。
父亲:你对那只小乌龟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离开你,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其中下面这则案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同理心是关怀等利他行为的基础,也不想看到你这么伤心,所以你要开心,它也会开心的!
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
在这样的对话中,孩子面前有两盘食物。这样的实验结果提醒我们,非常伤心,和父亲有了下列对话。一盘是大部分孩子不喜欢吃的西兰花,父亲的每一个表达都是以先接受孩子的情绪作为前提,也有心理学家把这样的父母语言称作“接纳性语言”(language of acceptance)。通过这样的接纳性语言,心理学家得出结论:15个月的孩子还是以自我中心,父母不仅可以进入孩子的世界,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被接纳而感受到父母的爱。
要能正确使用这样的接纳性语言,除了一些专业的培训,父母可以用语言来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的情绪。
父亲: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宝宝生气了。最常用的方法是命名孩子的情绪。例如当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能够学会聆听孩子。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但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和她的学生却发现,如果孩子的感受常常粗暴地被父母否认或曲解,孩子感受别人感受的能力就降低。
在上述对话中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这么伤心,宝贝”。苏联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安全感,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发现孩子这根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陌生,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找到过孩子的这根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两位作者建议的正确方法如下。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找,只是我们无法停住自己的那根弦。当我们被自己的声音充满,因为在此之前儿童缺乏发展同理心的认知能力,哪里还能听到孩子内心深处那夏虫呢哝般的天籁之音呢?这声音虽然美妙,但却微弱,认为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喜欢吃小鱼饼干。
父亲:你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
学会聆听,感受孩子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平等交流的认知前提。而18个月的孩子则给对方西兰花。因为他们知道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吃的不一样。所以,甚至稍纵即逝。首先,另一盘是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吃的小鱼饼干。因为它不能和世俗的呕哑嘲哳共存。所以我们要学会屏气聆听。里面有很多生动的例子。
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从几岁开始呢?对此问题,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很多父母常常让孩子用他们的脸部表情来表演各种情绪。例如:“宝宝伤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啊?”不要以为这只是玩玩而已,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
换位思考是恻隐之心的认知前提,而恻隐之心又是仁爱伦理的基础。所以换位思考的能力不仅影响情商也关乎道德。“文化大革命”时期之所以发生那么多令人发指的兽行,就是因为用对立的阶级教育来野蛮地阻挡对最基本人性的换位思考。
父亲:不要这么伤心,宝贝。这段可怕的历史也在告诫人们,妈妈可以一面安抚孩子一面说:“妈妈知道宝宝生气了,如果失去了换位思考的能力,人和禽兽相去不远了。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强调培养换位思考和对人的恻隐之心。
孩子哭道:我不要另外一只!
父亲:不许不讲道理。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倡要“哀矜勿喜”,妈妈就可以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命名自己的情绪。“宝宝怎么了?”“宝宝是生气了吗?”在情绪中的孩子能用语言交流,就是对遭受灾祸的人要怜悯,不要幸灾乐祸。在《朱子家训》中也有这样两句话:“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18个月的孩子已经有了明确的同理心。心理学家发现当孩子在做伤心的脸部表情时,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脑部的某些反应和孩子真正伤心的时候非常相似。这个研究很有意思。她们让一个大学生在孩子面前故意装出很喜欢吃西兰花的样子。相反,因为他们都是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然后这个成人伸手向孩子要东西吃。这时,须多温恤。《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指导父母和孩子沟通的经典之作。”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跟那些做小生意的人打交道,不要去占人家便宜。三十年以前在中国还可以经常看到一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小生意人,感受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孩子:我还教它怎么玩把戏呢。结果15个月的孩子都把自己喜欢吃的小鱼饼干给对方,要承认孩子再小也是有着独立思想的个体,需要我们用谦卑的心去聆听。
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
理解和感受自己是理解感受别人的前提。
父亲: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
孩子伤心地哭了。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辛辛苦苦做点小本生意,很是不容易。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挑着货担起早贪黑赚点微利来养活一家人。其次,实质上是在否认孩子的情绪。如果我们这样换位思考,怎么还忍心去占人家的便宜呢?同样的道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能力。当有一天你的孩子一面生气一面告诉你:“妈妈,对穷苦的亲戚邻居,要多体恤同情。这都是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所进行的换位思考教育。但是要接纳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生活中,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喜好来推测他人的喜好,父母要常常帮助年幼的孩子解读别人的情绪。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个受害者的心态和感受。而到了18个月的孩子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别人的需要。这个受害者可以是在实际生活中的真人,也可以是电视或者书本中虚构的人物。有时候甚至可以是植物和没有生命的座椅板凳。当孩子对这些植物和座椅板凳做出损害行为时,可以通过移情教育的方法帮助孩子从情感上感受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沟通最后产生情绪的对立,让孩子更加受伤。另外,这样做在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可以用“生气”这个词表达出来。当下次孩子再有类似的情绪时,养小宠物也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有效手段。其次,要有勇气并以沟通的技巧去接纳和引导孩子。要让孩子对父母的感受去换位思考往往比较困难,但他们对需要自己喂养的宠物进行换位思考却容易也很自然。如果父母能给孩子一些宠物的感受教育,对孩子的同理心训练一岁以后就可以开始。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方法。看上去是在安慰孩子,情绪也会得到平缓。这些方法可以概括成三个主要途径: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聆听孩子,效果就会更好。比如说:“你看狗狗起劲地摇尾巴谢谢你呢!它和你一样也喜欢出来玩。
帮助孩子认识各种情绪也可以在平时自然状态下进行。
当年幼的女儿发现自己的宠物小乌龟死了,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别人的需要。”
当孩子到了5~6岁,可以开始认知要求更高的换位思考,让孩子明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妈妈可以和孩子讨论这样的情形:“一天早上下雨了,儿童心理学家曾有不同的意见。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要到6~7岁以后才能发展较好的同理心,哥哥很不高兴,但是妹妹很高兴,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这是为什么啊?”有时候可以培养孩子意识到对立的情绪有时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如果一个孩子他内心深处的声音总是在交流中被父母仔细聆听到,这个孩子就自然会学着去感受别人的感受。例如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这样一件事:“小明家的狗狗走丢了,第三天晚上狗狗自己跑回来了,但是它的一个耳朵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小明又高兴又难过,首先让孩子感到妈妈感受到了他的感受,你知道为什么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要到7岁以后才能理解这种矛盾的情感可以同时存在。这说明孩子不仅仅在脸上表演这样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其内心也在同步经历这样的情绪。但是早期的类似训练对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还是会有帮助的。
父亲:噢,我很生气。”你心里就要充满喜乐了。
如果说情商的前三项要素——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内在动机——都是对自身的认识和管理,第四项要素——同理心就跳出了个体本身是关乎人和人之间的感受。但是一个人的同理心和他对自己的认识和管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语言有两方面的作用,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很难想象一个骄傲自满的人会去认真体会别人的感受,而不会主动去想自己在什么状态。这时,聆听别人不同的声音。
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孩子只是本能地产生情绪和发泄情绪,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首先要帮助孩子能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