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首富
968700000029

第29章 亚洲:谢里·阿里森 (2)

从美国迁回以色列的犹太人很少有再返回美国定居的。谢里的特殊身份使得她的愤然离去更加惹人瞩目,她的这次远走在以色列引起巨大的反响。在以色列,上至总统,下至学者、报纸主编,都纷纷把谢里·阿里森的行为与缺乏爱国精神联系起来,仿佛她的离开就是对国家不忠的叛逃。以色列国内为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让谢里·阿里森即使到了美国仍然需要继续忍受来自以色列媒体的舆论压力。以色列总统卡察夫都公开评论说,他毫不在意谢里·阿里森停止基金捐款所带来的损失,但是他认为谢里·阿里森的举动为犹太人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我希望所有的犹太人都留在以色列,但谢里·阿里森的决定却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色列人对他们的首富似乎没有表现出一点留恋,而是毫不留情地表达了对这位财富精英的蔑视,他们说:“谢里·阿里森只要离开以色列,就不再是我们这个国家的首富。”

争议还远不止这些。谢里离开以色列时,悄无声息地将她与第二任丈夫的儿子带往佛罗里达。2002年5月,与谢里离婚的迈克尔·多斯曼立即以绑架罪控告谢里。这桩拖沓的绑架官司最终以谢里将儿子带回以色列送还给前夫告终。谢里重返美国期间,出售了她持有的部分嘉年华集团的股票。以色列的税务部门并没有因为她的出走而忘记向她征收所得税。谢里逃税3000万美元的丑闻又被以色列的媒体炒热了。

谢里·阿里森陷于百口莫辩的麻烦和官司当中。她一再要求媒体给予起码的尊重,但得到的回应都是以色列舆论的讥讽甚至谩骂。

不过《耶路撒冷邮报》为谢里·阿里森辩护,认为她也是一名普通公民,有权离开以色列去另一个国家生活。“谢里·阿里森如此有钱,她本来可以拥有许多人可望不可即的生活,但她选择了回国,而且带着美好的愿望。如今她却怀着被抛弃、嘲笑和诽谤的感觉而黯然地离开了以色列。这些不公平的对待都是我们的社会和媒体强加给她的,谢里·阿里森的离开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大损失。此外,爱国精神也不应该如此狭隘,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如果谢里·阿里森认为她的事业更适合在佛罗里达州而不是以色列开展的话,她就应该离开。”

和《耶路撒冷邮报》观点针锋相对的是Ha’ aretz。该报的专栏作家反驳说,如果是洛克菲勒这么一个美国财团巨头,他会不会只是因为一些小报的谩骂而离开美国,而且撤回所有慈善捐款。

在美国,同样有媒体开始嘲笑谢里·阿里森。在她回到迈阿密举行新闻发布会,解释自己离开以色列的原因的时候,迈阿密一家媒体挖苦谢里·阿里森说:“其实我对谢里·阿里森并不特别感兴趣,但有三件事情让我想不通。首先,我想奉劝谢里·阿里森一句,为什么你在公共场合出现时总是这么蓬头乱衣的样子谢里·阿里森,你的银行里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舍得花点钱去理个发和买件合体一点的衣服呢其次,既然你已经厌烦了媒体的追踪,为什么这次回来那么劳师动众,还要召开记者会,这不是又给别人一个写好稿的机会吗为什么你这一次还没学乖,做事低调一点呢最后一点,你曾经说过,‘3000万—5000万美元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对于我所捐赠给公益事业的数目来说,它并不算什么’。没错,5000万对你来说是小意思,但是对于以色列庞大的失业和贫困阶层来说,这是一个大数目。你要不相信,尽管问问他们是否同意你的观点。”

…………

2004年6月,谢里发表声明表示,在离开以色列的一段时间里,她感到她最喜欢的还是以色列,她愿意返回以色列生活,与以色列的税务部门达成妥协,并继续阿里森家族的慈善捐助。但到了这个分上,以色列的媒体开始一点也不合作,除了报道了谢里回来的简短消息外,他们似乎失去了对她的所有兴趣——他们已经不再认为她是这个国家的首富了。而对于一个和自己无关的人,谁又会有兴趣去投入关注呢

谢里·阿里森:祖国会谅解她吗

对于谢里·阿里森而言,也许财富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而是祖国的谅解。

2004年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嘉年华首席运营官霍华德·弗兰克表示,仅2004年,嘉年华的第三财季营业额32亿美元,纯利10.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7.34亿美元营业额、2.5亿美元纯利大幅增加,创下财季最佳记录。而随着假日出游方式的强势升温,不仅嘉年华的游客人数比2003年上升了17%,预订也比往年提前,因此集团计划在2006年12月前再添8艘邮轮,这些邮轮将继续为谢里·阿里森创造财富。

谢里显然更在意以色列和以色列人的看法。在世界上,犹太人对于财富的态度是如此鲜明,而对于祖国的归属感又是如此的强烈。但谢里却选择了和这样一个国家以及这样一群渴望回归、对祖国拥有巨大热情的人进行互相的惩罚,她在无意间伤害了众多以色列犹太人的感情后,她又如何从这两个方面去缝补已经出现的巨大而深刻的裂痕呢

更何况,在用了仅仅20年的时间就摆脱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而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后,以色列对于富豪的态度也不一样了——毕竟它不再认为一个超级富豪可以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

“我宁可政治自杀,也不愿得罪以色列。”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这样讥讽自己因为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做出不利于以色列的举动而遭遇的尴尬。现在,强硬的以色列和它的媒体们会原谅这个被财富宠坏的孩子吗

附件

犹太人经商的一个规律、两个公理、九个法则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他们四处流散,备受迫害,却一次又一次地以世界最富有群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各个时代和今天,这个忐忑不安地穿行在驱逐令和火刑柱中的民族,却好像是天然优良的造币机器。它的财富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正是源于犹太人古老的经商智慧。

犹太人经商的一个规律

78∶22规律

在自然法则中,有一个78∶22规律。在漫长的经商生涯中,犹太人发现这个自然规律与一些商业经营活动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首先,让我们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画一个内切圆,然后计算一下它们的面积,你就会发现,一个面积为1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内切圆的面积是78.5平方厘米,其余面积为21.5平方厘米。因此,78∶22是一个“规矩方圆”中不可逾越的法则。在人体中,水的比例是78%,其他物质占22%。

犹太人把这条法则作为从事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和总的指导原则。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根本法则,犹太商人做起生意来总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也许有人会问,在商业运作中,应如何运用这个78∶22法则,去赢得优势。这个78∶22法则,在犹太商人手里,主要是一个用来把握全局的指导原则。

服饰、餐饮、建筑、珠宝、药物等22%的行业,基本上占了约78%的生活消费。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犹太商人的传统经营领域大多集中在餐饮、服饰、珠宝、建筑、药物方面,尤其集中在妇女和儿童用品上了。

男人挣了这个世界的78%的钱,女人则消费了这个世界的78%的钱。

犹太人经商的两个公理

瞄准女人

犹太人行商4000年,总结出两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其中第一条就是:瞄准女人。对于这一公理,犹太人毫不怀疑。犹太5000多年的历史告诉人们:男人工作赚钱,女人使用男人所赚的钱,这样维持正常的生活。所谓经商法,就是要席卷别人的钱。所以不论古今,不论何处何地,如想赚钱,就必须瞄准女人,获取她们所持有的钱。

瞄准人们的嘴巴

这是庸俗的凡人也可以做的生意。

按照犹太人的说法,所谓“嘴巴”生意,就是同吃有关的生意。小而言之,犹太人主张经营蔬菜店、鱼店、酒店、杂货店、米店、点心铺及水果店等,因为做这些生意一定会赚钱。大而言之,犹太人主张开饭店、酒吧、夜总会等。犹太人甚至认为,做嘴巴的生意,连毒药在内,也会赚钱。

犹太人经商的九个法则

赚而不是攒

商人以经商赚钱为天职。立足于赚,说的就是商人的天职所在。

自大流散以来,作为其寄居城市的独特生存状态,犹太民族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商人民族的身份。尽管他们一再被剥夺得两手空空,但在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有那么一段不很长的和平时期,犹太人就可以由商业活动,由同钱打交道而迅速崛起。

立足于赚,是犹太商人不可动摇的信念。犹太商人大多有白手起家的传统,至今世界上著名的犹太富豪中,不少只有两三代的历史。但是,他们没有靠攒小钱致富的传统。

堂堂正正的精明

须知,商场如战场,机会稍纵即逝。当其他民族的商人还在为自己是否会显得过于精明而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甚至将那个精明的点子搁置一旁的时候,他们同犹太商人的距离就拉开了,他们败在犹太商人手下也就是必然的了。

犹太人在商场上,绝对容不得模棱两可、马马虎虎。特别在商定有关价钱时,他们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他们都计算得极为清楚。犹太人因为心算快,所以他们经常能做出迅速的判断,这使他们在谈判中镇定自如、步步紧逼,直至大获全胜,在商场上游刃有余、坦然从容。

对于犹太人来说,精于计算,是为了锱铢必较。他们认为,该攫取的利润绝不应放手。他们既能做到斤斤计较,又能迅速地计算出结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也是他们善于做生意的诀窍之一。

在逆境中发财

在1800多年漂泊流离的生活中,犹太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他们学会了耐心等待,学会了低调处世为人,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就形成了犹太商人在逆境中发财的生意经。

一次机会两头赢利

商业经营中的理性算计,是一个合理追求效率或者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说到底,看的就是同样的投入能有多大的产出。在犹太人的经商活动中,不仅追求高产出,而且追求一次或一项投入可以有多次或多项产出。

惜时如金

在犹太人看来,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还是金钱。因此,在犹太人的经商格言中,有一句叫“勿盗窃时间”。这句格言既反映了犹太人的经商礼貌,就是不得妨碍他人的一分一秒时间,也体现了他们在经商中抓紧一分一秒以抢占商机,争取竞争的主动权。

靠信息抢占先机

商场是个机会均等的地方,在相同的条件之下,谁能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先发制人,谁就能稳操胜券。

契约是和上帝的约定

犹太人是“契约之民”,他们在经商中最注重契约。在全世界商界中,犹太商人的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的。犹太人一经签订契约,不论发生任何问题,决不毁约。

犹太人认为,契约是上帝的约定。犹太人由于普遍重信守约,相互之间做生意时经常连合同也不需要,口头的允诺也有足够的约束力,因为“神听得见”。

犹太人信守合约几乎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在做生意时,犹太人从来都是丝毫不让、分厘必赚,但若是在契约面前,他们即使吃大亏,也要绝对遵守。

犹太人从来都不毁约,但他们却常常在不改变契约的前提下,巧妙地变通契约,为自己所用。因为在犹太人看来,商场上的关键问题不在于道德不道德,而在于合法不合法。

交易要讲道理

在交易中,犹太人认为,即使事先未获任何保证,也有权利要求购买的商品具有良好的品质。去购物,就是意味着购买没有瑕疵的商品。就算商家在交易中宣称“货物出门,概不退换”,一旦该商品确有瑕疵,买方仍然有权要求退货。并且,商人们也得同意退货。

在做生意过程中,犹太人很注意“交易要讲道理”这一从商真言。可以说,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买卖人。其中所谓的道理,就是公平、不欺诈。

犹太人在全世界各民族中能够崛起成为最会做生意的商人,与他们的这一经商智慧大有关系。

生意就是生意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生意场上只能遵守商业规则,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礼让、助人等其他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必须服从商业规则。在生意场上,一切都是商品,而商品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增值、生钱。只要能赚到钱,除了犯法的事不能干,违背合同的事不能干,其他的什么事都可以去做。正是基于“生意就是生意”这种观念,犹太人的先祖在自己的生意经中列入了这么一条:“每次都是初交。”

犹太人在经商的时候,时时不忘一条铁律:“除了犹太人之外,不信任其他的人。”不相信他人,这是犹太人经商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是他们防范买卖风险的智慧之举。除了妻儿以外,我要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