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萌芽:全国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969500000004

第4章 北京卷 (2)

作者视角独特,在理解题目材料的基础上,从诗句的品读入手,优雅地完成了一篇对诗句、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主题明确,语言优美,材料的组织与文字的驾驭游刃有余,字里行间无不见作者独立的思考习惯与深刻的人生感悟。

沉默的父爱

北京考生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指手画脚]

父爱如山,沉稳而深厚。文章的感人之处即是令人信服的“尽在不言中”的父爱亲情,透过作者含蓄而隽永的语言,精心选取的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父与子间一幕幕满含深意的片断与镜头,为读者娓娓道来。深沉而质朴的情感,跃然纸上。

无声的经典

北京考生

你是否读过这样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不声”。这是唐诗中的经典名句。亦如诗句本身,经典的东西就像细雨湿衣,好似闲花落地,在一片宁谧中打动人心,拨动心弦,在这个“速食”文化,“快餐”文化当道的聒噪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换上一份安然恬淡的心境,来呼唤无声的经典?

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人心。韩国的言情小说,颓废的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的校园散文,令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志怪,它们林林总总地占据着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争抢着去买、去读,紧紧跟随着潮流的脚步。然而在这片虚华的背后呢?却是掩饰不住的空洞和空泛。

经典的书籍躺在书店的一隅,无声而静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光顾。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渐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时下的潮流彰显美丽,而是用内在的价值守住一份永恒。经典的画作没有漫画那般唯美绚丽,却在朴实的画面中启迪人们思考;经典的画作,没有照片那般真实精致,却在宁静中给人别样的享受。

它们静静地悬挂在美术馆墙壁上的玻璃罩内,等待着与你的目光相遇。拉斐尔的《吻》是爱情的献礼;波堤切尔的《西斯廷圣母》是亲情的温馨;梵高的《向日葵》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心灵的洗礼……经典,不需要潮流作衬,它们无声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拥有永恒的力量。

无声的经典,像是剥开石榴时往外散的透明果实,落在你最不在意的脚边。被阳光晒成褪色却始终青涩的粉红,重拾起进,生命温暖如昔。于是我们呼唤,呼唤“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无声的经典。

[指手画脚]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式,以对流行“速食”文化的喧闹描写来引出和衬托无声经典的“宁静”与可贵的价值,通过“无声的经典”起首的三段论述,对经典读物的特质进行了一番饱含深情的描写,不仅抒发了爱书之情,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此时无声胜有声

北京考生

当我左耳充斥着电视里《超级女声》节目中歌迷的尖叫,右耳忍受《两只蝴蝶》的摧残,我不禁怀念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美好意境。

“啪”的一声——停电了,仿佛顺应我内心的请求,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我不禁苦笑,只有停电,世界才如此宁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多可怜,当我们身边到处播放重金属音乐,当我们的大脑被激情、躁动、狂热占领高地,当我们开始接受类似《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的歌曲,当世界名曲被改得面目全非,已然失去了那原始的优雅,我不禁想念那个坐在树荫下,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听60年代那种传声机流泻出来的音乐的日子。我发现我竟找不到一个安静的环境,街上车流如洪水,各种“紧急拆迁,疯狂甩卖”令我厌恶,家中妈妈的《两只蝴蝶》,妹妹的偶像正“哼哼嘿嘿”令我烦躁。现在正好,让我清静一下,让我沉醉这无声的片刻,我不禁想呼喊: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很“佩服”《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上,它上我明明白白看到原来专业与非专业没有限制;我很“佩服”《红楼梦中人》选秀,原来还可以这样招募演员;甚至这些演员中一大部分连《红楼梦》都没翻过。没有对角色的了解,只有外在华丽,又如何将这一经典再现;我很“佩服”那些热衷“摇滚”的的狂热青年,他们“热衷”自己的爱好,有的竟可以在夜深人静时为广大居民“高歌一曲”,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

本来我是不太反感一些网络歌曲的,那毕竟是人们自己热爱的,是人们自己的歌,可它们制作粗糙,唱功不佳实在让我不敢恭维。我不强调哪个好,也不想消灭流行,我只是认为,当粗俗的、浮躁的,娱乐大众的音乐压倒了那些经典、纯粹,使人心灵宁静的音乐时,我们是否该反思社会中那些浮躁是不是有些过多;娱乐性质的节目的升温是否可以反映我们内心的躁动?

我憧憬“看不见“、听无声”的境界,可是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了。呜呼!哀哉!我也只能在这停电的片刻享受无声的世界。但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指手画脚]

文章观点鲜明,语言风格独特。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对当今浮躁的流行风向做了小小的批评。开篇由偶然的一次停电事件引入主题,因为只有停电才能让人有一时的清静与思考的空间。结尾段令人唏嘘不已,使读者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