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孩子最优秀
975300000005

第5章  开启智慧之门

概述:孩子的智慧表现在其对事物的灵性和悟性上,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难以想象的。作为大人我们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用经验主义去扼杀孩子的悟性和灵性。

第一节知识和智慧是两码事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迫于现实的压力,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为孩子的未来而担忧,他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教他认字、数数、背古文……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竞争力,就可以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家长们的苦心,我们是非常理解的。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只有满脑子的知识,而不会智慧地加以运用,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不会给孩子换回一个美好的未来。

的确,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因知识量的增加而受惠无穷。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并非知识越多就成就越大,在现实中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更在于智慧,而不是知识。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它不能和智慧相提并论。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它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我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拥有智慧才是更重要的。在新华字典里这样解释智慧,是指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智慧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

知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智慧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如果你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却不懂得怎样去运用,这些知识又有何价值可言呢?因此说,我们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知识转化成智慧。可如何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又是不少人的难题,其实就是以知识为手段,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发展出各种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捕捉心灵感受的能力等等。

对孩子进行智慧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相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而智慧的影响却是无限的。因此,家长们不能单单注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还应重视智慧的教育。

有一个美国小孩,在接受了学前教育后,一天他看到自己的饼干盒上的单词中有一个字母“O”,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认识它,它是字母‘O’。”妈妈听后很吃惊,她觉得在孩子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字母时,在孩子的眼里它不应是字母“O”,而应是“鸡蛋”、“圆圈”之类的。这位妈妈认为学校在教孩子认识26个字母时,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新力,有碍孩子智力的发展。为此,把学校告上了法庭,结果这位妈妈胜诉了。

在这位美国妈妈看来,教给孩子知识可以,但绝不可以因此而抹杀对孩子的智慧启迪。她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智慧与知识相比,永远高于知识。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智慧的启迪更重要。

不管在电视上还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年龄都不大,小的甚至刚刚学会说整句话,就能背好多诗文,或者会速算等等,孩子掌握知识是好事,可孩子有其发展的特性,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看各种标志图,什么道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场或电梯里的警示标志等等,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特别注意教孩子认字,那么孩子往往就会忽略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忽略对图画的兴趣,而不由自主地去关注文字。这样,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就受到了阻碍,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明白孩子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的是很多能力的发展,比如运动、感知、观察、审美等,这些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的教育,那么,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多多少少会受到损害。

有的家长会认为智慧是天生的,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的启发和引导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智慧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盈生命、美好人生所必备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拥有更好的生活,请家长们一定注重对孩子的智慧的启迪,而不是仅仅痴迷于对孩子进行知识的填充和强化。

第二节孩子的想法,你考虑过吗

不少做父母的,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从孩子小时候选衣服,到选兴趣班,从选择什么专业,到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为孩子设计好蓝图,制定好目标,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努力奋斗。他们不顾孩子有无兴趣,有无天赋,也不顾孩子有何想法,就是硬逼着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很可怕的,因为这会使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根本无法发挥其作为一个个体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变得没有想法,养成一味依赖的不良习惯。可是,不少的父母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对待,孩子乖、听话是他们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那天在童装店,看到一个打扮很时尚的妈妈在给她的女儿买衣服,小女孩看中一套运动T恤和短裤,T恤前面印着一幅卡通图案,妈妈却看中一件很漂亮的连衣裙,上面除了有绣花,还有亮闪闪的金属饰物,小女孩穿上连衣裙确实很漂亮。可是小女孩不同意,一个劲地说自己不喜欢这件衣服。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也一点没在意女儿的反应,最后一意孤行地买了那条连衣裙。

这位妈妈只顾自己的视觉感受,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已经说不喜欢了,也不问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接受她的想法和做法。表面上看这个母亲似乎是胜利了,然而她却想不到,这样一次次地强制孩子,不是造成孩子过分叛逆,就是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也许有一天当孩子不再对自己的事情主动思考的时候,家长才会回过头来找原因,然而一旦思维形成惯性,想改变就会非常困难。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即是和谐社会的真义,同时也反应了允许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提倡人们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孔子认为一定要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一样,那就是小人。我们知道,在与别人打交道时,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一致,同样孩子作为个体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见和看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仅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不当回事,还总是漠视或训斥孩子,殊不知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被无情地压制住。所以,当孩子与我们的想法不一致时,请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对于一些原则性不大的问题,要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跟爸爸妈妈一同去看油画展,在爸妈看得正投入的时候,孩子说:“这些画没意思。”爸爸有点生气地说:“不懂少多嘴,你对这方面又不了解,最好搞清楚了再发表意见。”孩子显然很不服气,大声地说:“我还是认为这些画没什么好的。”这时,妈妈问孩子:“这种抽象派的画你不喜欢?”孩子点了点头。妈妈又继续问道:“那写实派的画你喜欢吗?”孩子问妈妈:“写实派的画是什么样的?”妈妈告诉他写实派的画就是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画一棵草就像一棵草,画一栋房子就像一栋房子。听了妈妈的解释后,孩子高兴地说:“噢!那我喜欢这种画,现在我才知道我喜欢的是写实派的画。”

这个例子中的爸爸和妈妈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妈妈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不仅使孩子增长了绘画艺术的知识,还加深了母子之间的感情,妈妈的这种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大家借鉴。而爸爸批评孩子的话语,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既增长不了孩子对艺术的认识,也无法启迪孩子对艺术的探索和热爱。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平等的,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也同等重要。现在的孩子有较强的灵活性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我们不要用“小孩子知道什么”来束缚孩子,不要低估孩子的天分,你的孩子或许比你想象的更为聪颖。

所以,当孩子想要向你表达他的想法和观点时,即便是在你和客人谈话时孩子突然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也不要打击和压制孩子,你应该说:“好吧孩子,你也来说说你的观点!”以此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们的能力是我们所不能预料的,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藏有千奇百怪的东西,只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他们就一定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第三节让孩子尽情地表达吧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还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一个好前程,为此父母总会自然不自然地对孩子提出一大堆的要求,允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而对孩子提出的“许和不许”的标准常常是父母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行为来制定的,他们忽视了孩子本身不同于成人的特点,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常听到不少的孩子这样说:“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而有时他说得根本没道理。”“我一犯错,妈妈就唠叨个不停,也不听我解释,我都烦死了。”有很多父母一遇到问题,既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也不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就对孩子痛批一顿,在他们看来,让孩子发表意见就是反驳他们,他们为人父母的威严就受到了挑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父母们不知道,长期的抑制会使孩子丧失对事物主动的认识和理解,对其治理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只有生活在民主的气氛中,孩子的智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认识世界、表现自己的积极性才会得到鼓励和激发。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就做到了平等地对待弟子,给弟子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不以老师的强势地位去压制学生不同的意见。在他七十二个弟子中有一个叫仲由的人,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着称,他对孔子的言行,常常提出不同的意见,但仍然深受孔子的喜爱。同样,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也提倡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前几天就听到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这样讲:那天,她给孩子们上一节名为“雨是什么”的科学活动课,这个活动课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孩子们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让孩子们初步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当她向孩子们提出第一问题:“我听到小花、小草、禾苗、小鱼和小朋友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助他们想想办法吧。”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第二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就说到了下雨,这个答案既准确,又是她预先期待的答案,当她刚要告诉小朋友们这个答案是正确答案时,她看到还有很多孩子高高地举着小手,回答的积极性还非常高,于是她并没有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给了其他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结果孩子们大胆地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她也得到了很多出彩的、独特的回答。

如果在第二个孩子回答出下雨后,老师就直接进入一下个环节,那样很多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在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不良影响,而老师和所有的孩子都将失去一个聆听他人智慧和思维结果的机会。

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我们就更应该做到: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其实是对孩子进行智道教育的需要。然而,很多时候大人喜欢替孩子做主,从来不征求孩子的意见。

一位年轻的画家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他小时候其实并不怎么喜欢画画,有一次看到夕阳的余辉将天上的云照得红彤彤的,他觉得非常好看,也非常喜欢。于是就在第二天的绘画课上将本该是白色的云彩涂成了玫瑰红色。老师看到他画的画,觉得很诧异,就问他为什么把云彩涂成红色呢?这位画家于是就向老师讲述了自己看到红色云彩的经历,还说自己是喜欢红色的云彩,所以才这样画的。当他向老师讲述的时候,老师始终都在认真地听着。最后,老师说我特别高兴我的学生在画画的时候不只是画他的眼睛所看到的,而是将心中所想的也画出来,你真是一个小艺术家。

这样的夸奖让一个小男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此后他在绘画上越来越自信,并且将它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去发展。

想想,如果这位老师在看到孩子的画时,依照常规的思考方式判断,将孩子画的红色云彩理解为错误的,那孩子恐怕是没有心情将自己当时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表达出来也未必得到赞许,恐怕真是那样,也就没有今天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了。因此,父母们一定要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你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这样做不仅能关照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增进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能呵护好孩子的悟性和灵性,使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节和孩子一起“天马行空”地想象

想象力是指人在现实知觉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人才的“翅膀”,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我们都喜欢赞叹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想象力,实际上,你身边也有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人,那就是孩子。

善于想象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发现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然而由于孩子对新的事物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总是喜欢靠自己的小脑袋来异想天开,有时候说出的话却让家长很难理解。于是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简直就是在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想象”根本不去理会,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对孩子的“莫名其妙”提出严厉的批评,诸如“你就知道瞎想,哪有这样的事”,“如果你能把这心思用在学习上,成绩早上去了”等,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是这样被父母一点点地扼杀了。

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孩子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的。虽然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多人,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评论说,中国学子成绩突出,可是想象力却大大缺乏。为什么我国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水平如此低?这使我们不得不想到是多年的教育形式所致,其中,家庭教育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家长们只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自身的“智道”教育,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言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然而,如今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整个家庭未来的希望,有许多孩子从他们一出生,就在家长全方位的照顾下,“无奈”地接受着安排好的一切,遵从着各种各样的“规定”,家长只知道让他们学这学那,却从来没有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更不要说和孩子一起进行想象了,没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又何来创造力?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最初的想象开始的。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放飞孩子幻想的心,哪怕孩子提出了不符合实际的想法,也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以此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智力。

周末,小雅的爸爸妈妈陪她一块儿在小区的中心广场附近玩。小雅看到路边有一个被人抛弃的胡萝卜,上面已经长满了绿毛,便惊奇地说:“呀,胡萝卜戴绿帽子了!”小雅的妈妈听到女儿说“绿帽子”,认为这不是什么好话,就瞪了小雅一眼,说:“真会胡说八道!什么绿帽子!那是帽子吗?”遭到妈妈的批评,小雅不敢出声了。这时,爸爸走过来问小雅:“小雅,你猜胡萝卜为什么戴绿帽子呢?”小雅想了想说:“因为胡萝卜不讲卫生,怕人家看见它又脏又臭的头。”爸爸顺着小雅的思路,给她讲不讲卫生,细菌就会来身上捣乱的故事,让小雅明白了胡萝卜腐烂的常识。

孩子把长了绿毛的胡萝卜说成是“戴了绿帽子”,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可往往大人的一声斥喝,就轻易地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比如,孩子早上一起床,就跑到你面前,兴奋地告诉你他做了个梦,梦到自己长了两只翅膀飞到天上去了……你却打断说得正起劲的孩子说人怎么会有翅膀呢,那不过是个梦。于其这样理性地评判,不如对孩子的梦境加以肯定,比如告诉孩子其实自己做了同样的梦,自由飞翔的感觉是多么的奇妙。继而启发孩子,其实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双翅膀,正是因为这样的梦想人类才发明了各种飞行器。

心理学家说,想象力是人生的智慧翅膀,它可以使孩子冲出狭窄的生活空间,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经历,增长他们的见识。然而,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也是脆弱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和简单,丰富的想象可以从这里开始,也可以在这里结束。

如果孩子的想象力是一只“自由的鸟儿”,那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只鸟儿的翅膀,好让那只“想象的鸟儿”翱翔得更高更远。在孩子尽情想象的时候,和孩子一起重新回到童年的天真,和孩子一起在想象的世界里信马由缰不是也很好吗?

第五节淘气孩子聪明娃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怎么就那么“淘气”不让人省心呢?他们埋怨孩子在墙上乱图乱画,埋怨孩子干净的衣服穿一会儿就弄脏了,埋怨孩子出门就会惹祸……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听话,认为那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父母在对幼儿说话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禅是“听话”、“乖乖的”。这两个词看上去没什么,其实包含着许多潜台词:顺从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要是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个坏孩子……如果孩子很听话,父母们就会沾沾自喜;如果孩子很淘气,父母们就会很担忧: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长大了可怎么办?

孩子淘气好不好?要不要管?现在存在很大的分歧,总的来说,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强加管教,不管就会乱套;一种认为,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不用管;第三种认为,孩子还小,心智还不成熟,父母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这样的俗语,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淘气的孩子在“淘气”中潜在着求知的渴望、认识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他们在“淘气”中,通过观察、触摸、谛听以及联想,能使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孩子正是在“淘气”中,由于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才逐渐认识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从无知变为有知,从愚昧变得聪明,从幼稚发展为成熟。由此可见,“淘气”并非坏事,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淘气”横加管制,把孩子教育成低眉顺眼、垂手呆立的“乖乖孩”,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天生就是好动、好奇,什么都想弄个明白,什么都想试一试,特别愿意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来表现一下自己,面对家长命令不许动的东西,他们的好奇心就会猛增,想来想去,还是非动不可,结果一动就“惹了祸”,做出了家长认为调皮捣蛋的事情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有时候他们就是因“创造”了一些恶作剧,在大人那儿落得个“淘气包”的绰号。其实父母需要做的是将孩子的“淘气”引上正确的轨道并让其健康地发展。

有一个7岁的男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妈妈下班刚买回来的一个能自动弹跳的青蛙玩具拆散了。他多次想把它重新组装好,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这时做完饭从厨房里走出来的妈妈看到新玩具被拆成了一个一个的零件,便气恼地把这堆玩具零件锁进抽屉里,并对孩子说:“一周内不许他玩所有的玩具,一年内不给他买任何一件新玩具,这就是你弄坏这个玩具的后果。”孩子感到又恐惧又委屈,待在自己的小屋里默默地流泪。

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解完情况后,爸爸把那堆零散的玩具零件从抽屉里取了出来,指导着孩子如何组装。在爸爸的帮助下,一个能弹跳的青蛙又出现在了眼前。孩子非常高兴,令爸爸妈妈惊奇的是,孩子竟能把这个青蛙为什么可以跳动的原因也能讲出来了。看着孩子有如此的进步,妈妈也为刚才自己的做法而感到内疚。

孩子的“淘气”其实是孩子求知的反映,有些孩子的好奇心特强,但他们知识经验又不足,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就表现为父母眼中的“淘气”。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个孩子一样,他拆“毁”玩具,说明他有一种极强的探索精神。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淘气”,他们的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的很多“淘气”现象都是帮助生长的运动的外部表现,因此说,“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只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做事掌握不好分寸,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淘气”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极力培植孩子创新精神的幼芽茁壮成长。

淘气,是大多数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出现的现象。淘气的孩子往往比安稳的孩子聪明,并且更有主见,意志一般也比较坚强。我们父母只要善于引导,淘气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第六节擦亮智慧的双眼

孩子从来到这个世上,就开始用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人或事,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充满好奇、探索和梦想的,因此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和体会着这一切。观察是孩子积累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有健康的眼和耳就能看能听,但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能在脑子里留下准确、完整、丰富,甚至是深刻的印象,而有的孩子却只有支离破碎甚至错误的印象。可见,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观察是一切学习的开始。”观察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从而真正认识食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因此,家长们需要多多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它。其主旨就是主张遇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以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父母们不要以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事物内在的奥秘。瓦特不正是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从这一现象中获得了蒸汽机基本原理的灵感?牛顿不正是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简单现象,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孩子都很喜欢透过各种方式,去摸索、了解他周围的事物,这是孩子们的共同特性。如果父母能抓住这个特性,指导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东西,即使孩子一时可能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这样的训练却可以培养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形成更加成熟的思维模式。

再者,由于孩子心智不成熟,在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让他们只能进行一些浅尝辄止的学习,如果我们帮助孩子仔细的观察,深入的思考,让孩子努力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孩子就能更深地体会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他说他的父亲培养了他善于观察的能力。在他小时候,有一次他玩玩具马车,把一个小球放在马车的车斗里。结果他发现只要他一拉动马车,放在车斗里的小球就会向马车运动的反方向运动,而当他让马车停下时,小球反而会向前滚动。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把自己发现的这个现象告诉了父亲,并向父亲寻求答案。而费曼的父亲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费曼的发现,而是给他讲了许多这样运动的实例,引导他进一步观察,让他明白了物体都有保持自己运动状态的惯性,并让他明白小球在车子摩擦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地面也是向前移动了的。

父亲不仅兴趣盎然地跟费曼讨论,还引导他进一步观察,让他透过现象看到了蕴藏着的本质规律,尝到了观察的甜头,激发了他观察的兴趣。

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像费曼那样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但是要像费曼父亲那样教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从而使孩子的观察力获得提升。即便孩子不会像费曼那样,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父母在平日里也要积极引导孩子,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思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比如,可以问孩子为什么看着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大小一样呢?为什么水壶里的水开的时间长了,水就会少?引导孩子透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去寻找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能让孩子在观察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开始思索,再从思索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教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可以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还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孩子通过观察,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俄国科学家巴普洛夫说:“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时,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究支配事实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的观察不但要准确,还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要父母积极指导孩子去发现探寻事物,帮助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敏锐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就一定能发现很多的奥妙,智慧之花也将在孩子的心中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