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975400000031

第31章 兔死狗烹 淮阴侯韩信死亡有何玄机

一提起曾经为刘邦打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淮阴侯韩信的死,人们便会联想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熟语。如果韩信为刘邦所杀,可在当年刘邦打天下之时赖以依存的三位人物张良、萧何和韩信,前两者都得以善终,为何汉高祖刘邦独要杀韩信呢?可见,淮阴侯韩信之死显然另有其因,那又是什么呢?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历任齐王、楚王和上大将军,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与张良和萧何一道,同属当时最为风云的三大人物之一。后人评价他们为公元前3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韩信之所以能够获得后人如此高的评价,并非浪得虚名,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可否认的军事天才。他刚被刘邦拜为大将之时,便将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位霸,实失人心”三大缺陷尽告于刘邦,并提议刘邦先取三秦,然后合齐、赵共击楚。

按照韩信的战略方针,刘邦最终击败了强敌项羽。尽管在军事上韩信是成功的,但是在政治上,他却是一位失败者。关于他在政治上的不足,他自己都承认。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讨论诸将的作战能力。韩信以一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臣服于陛下尔”的感慨,充分向刘邦展示了自己政治上的缺陷。历史的发展也一再证明,韩信确实在政治方面非常愚钝,如果他在政治上稍微成熟,也不会使后人发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感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之所以被杀,并非因为“兔死狗烹”的缘故,实则是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所导致的自我毁灭。这从以下两件事情便可以反映出来。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之时,当时刘邦正派说客郦食其去劝降齐王。在郦食其即将取得成功之际,韩信却擅自发兵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落得个其被齐王活活煮杀的悲惨结局。尽管后来韩信最终灭掉了齐国,但是在刘邦心中已然留下了不听号令之嫌,让刘邦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不仅如此,当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之时,韩信竟然派人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很显然,这是公然向刘邦索要官职。一个在政治上稍微成熟的人,是断不会在这种君王处于危难之际向其提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要求的。尽管当时刘邦很气愤,但为了稳住韩信,使他不至于投向项羽,便听从张良之计封韩信为真齐王。

尽管韩信做齐王的梦想成真了,但是危险也离他越来越近了。韩信当上齐王之后,完全可以拥兵自立,因为此时刘邦与项羽的战争已处于胶着状态,根本没有能力来顾及韩信。部下蒯通反复劝说韩信,要求韩信与刘邦脱离关系,自立为王。可以说,如果按照蒯通的计划,那么,历史的发展进程很有可能被改写。因为此时的韩信完全有能力有机会和楚汉呈鼎足之势,再凭借着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获取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韩信却不明白,他以“汉王待我甚厚,不忍叛之”为由,最终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投向了刘邦,帮助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失去了绝佳的争夺天下的机会,也失去了刘邦的信任,韩信的悲剧就在所难免了,这并不是“兔死狗烹”所能解释得了的。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刘邦灭掉项羽取得天下之后。韩信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之后,满以为刘邦会封他继续做齐王,但是这次他又错了,政治上的不成熟再次愚弄了他。刘邦刚灭掉项羽,便“袭夺齐王军”,逼迫韩信交出兵权。在刘邦看来,只要韩信没有兵权,就不会给他带来太大的威胁,他完全可以让韩信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但是韩信却并不能从刘邦收缴其兵权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再次站在刘邦的对立面——收留楚王将钟离昧。钟离昧属刘邦异常痛恨之人,必杀之人,韩信公然收留他,并且还派兵保护他,允许他在封地内随意走动。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在政治上成熟之人所做的事情,在被人告发有反叛之嫌疑后,刘邦用陈平之计,伪游云梦而擒住韩信,带回雒阳,尽管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是由齐王被贬成了淮阴侯,实际上等于已经被刘邦软禁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韩信能够稍微收敛,刘邦或许会让他就此度过余生。但是此时的韩信已然不再是先前能够忍受胯下之辱的那个少年了,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他“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最令刘邦无法容忍的是,他居然在大汉政权稳如泰山的情况下造反,想趁陈豨造反之机,“发动叛乱,欲发以袭吕后、太子”。终于,落得个被夷灭三族的下场。

由此可见,韩信之死,并非一句简单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能包含的。有很多原因在左右着韩信的死亡,但是,最为主要的当属其政治上的愚钝,他的悲剧,既是封建统治者权力争夺的结局也是他的性格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