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975400000047

第47章 用兵如神 曾国藩的神奇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策略,近百年来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所研究的重点,他神奇的用人技巧,创造了几千年封建史上的一个神话,成为流传后世的一个千古美谈。众所周知,大清王朝后期的朝廷重臣,有将近一半都是被曾国藩提拔起来的。那么,他究竟凭借着怎样的用人技巧,为大清王朝发现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公元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公元1838年,又考中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一个出身贫寒的贫农子弟,竟然能够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之内连跃十级,这在5000年的封建王朝史上,恐怕绝无仅有。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卓越的能力和实力,另外一个方面,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得益于他神奇的用人之道。如果用几个字来归纳总结他的用人技巧,可以归结为:识才、求才、衡才。

在识才方面,曾国藩选择人才的方式可谓别具一格。与一般的清廷官吏用人标准不同,曾国藩用人从不看出身,而将“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条理清晰而不说大话”放在第一位。曾国藩为官吏办事设定了五项标准,用这五项标准来衡量一个官吏是否称职,是否值得重用,这五项标准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就是指官吏对于人命案、盗窃案等重大事情,要必须亲自深入第一线,巡视、察看,了解真实情况;所谓心到,就是指凡事必须仔细分析大条理、小条理、起始的条理、终结的条理,分析其头绪,再综合其类别;所谓眼到,就是指官吏要专心致志地观察人,认真地阅读公文;所谓手到,指对人的优点、缺点以及事情的关键,勤作笔记,防止遗忘;所谓口到,指在使用他人做事,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程序上既要有公文,还要苦口婆心地叮嘱,是问题不要偏离主意。按照这五个标准,如果一个官吏能够满足其中两项,那么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吏;如果能够满足其中的三项,那么这个官吏是一个人才,有重用的可能;如果满足其中四项,那么这个官吏可以立刻升迁;如果五项全部满足,那么这个官吏值得认真栽培,以便将来大用。

在求才方面,曾国藩一直抱着一种“求人才至难,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的心态,在他看来,人才很难得,求人才必须如同白圭治理他的生产那样,像鹰隼袭击食物,不得决不罢休,又要像青蚨有其母,野鸡有其媒,以类相求,同气相引,这样便可以得到一个人才,进而得到其他更多的人才。除此之外,在危难之际,曾国藩专门喜欢观察那些朴实无华而又不善言辞的人,因为很多大智若愚而又不善言辞的人才往往需要特定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而危难之际正好是发现这种人才的最佳时机。按照曾国藩的观点,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获取并任用人才和治理好事务当属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他总结了获取并任用人才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其一是广泛搜罗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二是在重用人才之前,一定要摸清这个人才的底细以及其所擅长的方面,做到人尽其才;其三是经常对搜集到的人才进行品德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其四是对这些人才所犯下的过错,一定要注意责罚的方法:公众场合必须尽力表扬而少责罚,必须要加以责罚的,也须留待没有外人的场合才进行。

在衡才方面,曾国藩不仅重视和选拔人才,而且十分注重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尤其是一些诸如左宗棠之类的有着超常才能的人物,曾国藩更是喜欢破格录用、破格提拔。按照曾国藩的用人观念,那些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之人,正是他非常喜欢培养和任用的对象。

正是凭借着以上几个用人观念,曾国藩为自己、也为清朝政府提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清朝末年被慈禧所提拔和重用的人才之中,十有八九出自曾国藩门下。就连一些非常讨厌曾国藩的人,都不得不被他那神奇的用人技巧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