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在国外待着有孤独感,那么一个在国外生孩子的孤独感更是成倍地增加。生孩子就相当于变成半个病人,往往需要有人护着,哄着,可谁来护你哄你?你多叫别人几次,别人是要伸手要小费的。来时,与月子中心签订的协议上说,一日三餐,都有专业厨师来做,每天都有新花样。可做的菜非但没有太多变化,也不像有专业水平,仅仅是不很难吃而已。之前,老公也考虑过让家里人来一个一起办签证,可费用太高了,就节省不了,或者赚不了那么多钱了——如果国外生孩子是为了今后赚钱的话。
要不是已经花了那么钱的话,有时候,我真想坐上飞机回成都去生一个成都孩子算了,活受罪。
特别是被送上手术台前,没有老公签字,旁边一个家人都没有。我真想哭,万一,在手术台上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产妇可以在月子中心提供的几家医院选择一家生孩子,但生孩子的费用是另外算的,顺产3000美元左右,剖腹产不到6000美元。
3个月后,我在一家洛杉矶公立医院生下自己的孩子,月子中心用医院提供的孩子出生证,去当地民政机构,拿回了孩子美国公民身份证明,美国人是没有身份证的,成年人也是,其实拿到的就是一个社会保险号,以及方便返回中国的旅行证。
在美国,为他国女人生子拿美国公民证,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任我评说三人行:超生加入籍的活动:沈丽丽(大陆人,生了中国香港籍宝宝):我记得前几年去香港生子,就想起20年前宋丹丹和黄宏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偷偷摸摸到处生子,我也想给儿子起一个“香港”的名字。
武新华:香港特区新特首梁振英说了,2013年“双非”(指夫妻双方均非香港永久居民)在香港生的子女不再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赴美生子将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热潮。
牛栏:不一定是吧。采取以出生地为主决定的国家和地区,除了美国和中国香港外,还有加拿大、古巴、智利、新西兰、英国等。呵呵,为什么不到古巴去生呢?但不管怎样,这种选择的倾向都是有目的的,包括想有一个外国身份,以后留学生接受更开放、适用的教育,也更省钱,等等。
沈丽丽:我承认你说的是对的,但对于我,当时我是有机会到美国生子的,价钱也差不多,不过我还是选择了香港,一方面是近,一方面我也不想离内地太远。美国国籍对我们好像并没有那么大吸引力,况且还涉及其他方面问题。
武新华:到英国生孩子也可以加入英国国籍,英国国籍很稀罕的。
牛栏:据我了解在英国不是说孩子生下来就自动有了英国国籍,而是在孩子满18周岁后如果决定入英国国籍,就可以立即加入英国国籍。
武新华:海外生子完全可以理解,但许多优越性难以体现,比如10多年的美国义务教育怎么体现?总不能让孩子6岁开始就独自去美国念书吧,当然可以长期请一个保姆什么的,可亲情无法满足。那么,自家人办理签证去美国陪读、陪住,可事业又不在美国,问题太多了。最少也要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即使这样,这种小留学生也未必每家都放心。那么优势又在哪里呢?当然,最终决定在美国读书,留学费用肯定是有节省。其次,孩子成人后让大人也加入美国国籍,更好地享受高福利待遇,更多的免签国的待遇,这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确是重要的。
牛栏:与现实中的人们移民的根本区别是,一个是较现实的,一个是未来的,20年后到底是怎样谁说得清楚?中国发展又会怎么样呢?也许那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想加入中国国籍了,可是中国永远不可能是移民国,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要加入可能就难了。
沈丽丽:有的条件可以就放在那里,未必要用,也许许多人都会想,包括我,有一个国外国籍或中国其他地区的地籍只是作为备用。呵呵,如果现在有一定经济条件,买一种可能也是必要的。况且现在不是许多人都移民了,也包括牛栏先生。
牛栏:说起来也真惭愧,有时候移民了才更能发现中国的优势。
武新华:许多海外生子的家庭是这样计划的,让孩子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其实在这方面,中国也有一定优势或者说特点:中国基础教育比较扎实。待孩子有足够的自理自律能力后,再到国外读书。许多中介就做一件有些违法的事,孩子出去后,隐瞒外国籍身份,又加入中国国籍,持有中国的户口,待去国外读书时就不得不放弃中国国籍,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到国外享受他国的公民福利待遇,接受西方更为开放实用的中高等教育,提高社会竞争力。
为了让本书更全面一些,我们这里收录一篇有关收养移民的文章,它应该是所有移民方式中,往往未征得当事人许可的移民方式。虽然出生移民也是,但那毕竟是他亲生父母的意愿。
收养移民——特殊移民——英国夫妇收养的中国女孩:在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我结识了一对英国夫妇,他们是塞蒙·弗莱彻(Simon Fletcher)和简·欧(Jane Ovenden),他们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取名詹妮(Jeny)。2000年,当她一岁的时候,詹妮从湖北天门市来到了英国。
有一个孩子是塞蒙一直以来的梦。当他们确信自己“无法自然拥有”后,英国第四频道的一个关于中国孩子的纪录片,使他们有了收养中国孩子的念头。他们随之开始了一整套说起来很复杂的申请过程。
“虽然申请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漫长而难熬,但我们一点也不后悔。”简特意说道,“如果这个过程进行得快一点,那么很可能给予我们的就是别的孩子,而不是詹妮,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詹妮本来就应该是我们的孩子。”
为了接女儿“回家”,塞蒙夫妇2000年11月18日第一次到了中国北京,这一天正是詹妮一周岁的生日。
“在见到孩子的前一天晚上,我真的是整夜没有入睡。我担心孩子会不喜欢我,我也担心我不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去爱她……”简对我说,“你知道,如果是亲生的。母婴之间的感情是天生的。毕竟这是我收养的孩子。”
第二天早晨,一切就像预料的一样,甚至更顺利。工作人员抱来的小詹妮对简和塞蒙“仰着小脖子,好奇而又从容地左看看右看看”,简回忆说,小詹妮对简的怀抱没有抵抗,也没有哭闹。塞蒙分析说:“我想,可能因为她原来生活在福利院,照看她的人经常换,她已经适应从一个人的怀抱转向另一个人的怀抱,所以她没有觉得这次有什么不同。”
可能是因为经过了太长的等待才成为父母,夫妇俩对小詹妮格外耐心。攻读过心理教育专业的简笑着承认:“我不喜欢用‘溺爱’这个词,但是她确实被我们宠着。”塞蒙也说:“我们不会像年轻夫妇那样急着要求孩子怎么样,我们要给她宽松的环境,更多的时间。”
抚养婴儿是件辛苦的事,但看起来简好像在“享受”其中的辛苦。就像所有的婴儿一样,詹妮每天夜里都要醒来许多次,而简为此几个月都没有睡过完整的觉。但简仍然说:“这已经比我想象的好多啦,虽然辛苦,但是其中有太多的快乐。”
最快乐的记忆还是简第一次听到詹妮叫“妈妈”的时候。“那天我们正在超级市场里转,詹妮自己往前蹒跚着多走了几步,突然,她停住,四处看看,转过身,在人群中清晰而又大声地叫我‘妈妈’,那是她第一次叫‘妈妈’。”想起当时的情景,简不由自主地模仿女儿当时稚嫩的声音喊出“妈妈”,“啊,有人叫我妈妈……”她手抚胸口,难以抑制眼中闪动的激动光芒。
当然,除了快乐,詹妮也曾经给他们带来“恐慌”,小詹妮天生肝大,在英国的医院里查出了一些不同的病。“多可怜的小人儿啊,她有那么多时间住在医院里。我们陪着她,真的很担忧,那是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但是,现在一切都好了,她的肝也正常了。”说到最后一句话时,简不禁喜笑颜开地提高了声调。
在给詹妮一个健康身体的同时,塞蒙夫妇也注意着培养她健康的心理。小詹妮已经注意到自己的样子与爸爸妈妈不一样了。
“有时候她会看着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然后问我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不一样。”简说。为了给她一个“混合”的生长环境,她被送到了一个“国际化”的幼儿园。“如果所有的孩子看起来都一样,只有詹妮不一样,那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塞蒙说道。
这对夫妇还花许多时间与在这里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建立联系、聚会。“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会看到有的孩子与他们的父母不一样,这样她就会意识到,‘噢,那是他们的家庭,这是我的家庭’。”简解释说。
“我们也不回避‘收养’这个词,我们也准备随时回答她的各种问题。”塞蒙说。简一边爱抚地摸着詹妮的头发,一边接过话茬,像是在对詹妮说:“当她明白她的亲生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必须放弃她时,她一定会感到很大的伤害。但是,这个事实她早晚要去面对。我们只是给她尽可能多的爱,相信她会处理好的,我们会一起处理好的。”
同时,塞蒙夫妇也考虑如何让这个中国孩子保持8000公里以外的“中国根”。虽然这个“国际家庭”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小詹妮已经开始跟着家里的录像带模仿着说中文,并且特别爱用中文叫“叔叔”,尽管面对的是英国叔叔。塞蒙夫妇也打算与詹妮一起学点中文。
“我们一定会允许,并给她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去接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接触中国人。”塞蒙很严肃地说,“当她长大后,由她自己决定她与中国的关系。”他们甚至说,如果有一天,詹妮决定回到中国而再也不见他们,虽然他们不希望这个“如果”发生,但“我们会把所有决定权留给她自己”。
“我知道中国现在发展得很快,城市变化很快也很大,所以,我一定要请人尽快把发现詹妮的地点拍照留下来。请她所属的天门市尽可能多地照下来,把儿童院尽可能多地照下来。”简说。塞蒙接着说:“当她想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给她尽可能多的信息。”
“我不管别人怎么想,但我相信詹妮的亲生妈妈一定每天都在想她,迫切地想知道孩子的下落、孩子的情况。我很希望让詹妮的亲生父母,甚至祖父祖母知道,詹妮现在很好,是个快乐的小姑娘。”简说这话时,满眼真诚与严肃。
当塞蒙夫妇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小詹妮一直不甘寂寞地“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一会儿打开本书,扳着爸爸正在朝我们说话的脸,让爸爸给她读书;一会儿又找个小水杯,往妈妈嘴里喂。而且,小姑娘似乎真的能听懂我们之间的所有对话,每次提到“收养”,提到她曾常住医院的经历,小詹妮都会安静下来,更紧地搂住爸爸的脖子,小脑袋深深地依偎在妈妈的胸前……
简特意说:“刚刚带詹妮到英国时,别人问起来,我会给他们讲收养前前后后的事。但是,现在詹妮大一些了,别人再问,我就简单地回答了。因为这是詹妮自己的故事,等她大一些后,她要自己决定告诉别人什么,怎么告诉。”
在塞蒙家里,随处可见詹妮的名字与图片,门上、小板凳上、壁炉上、走廊里的大照片,电脑上面的桌面……“有人说我们是好人,因为我们为詹妮做了件好事。嗯……也许我们是,也许我们不是。但不管怎么说,詹妮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为我们做了许多。”塞蒙如是说。(资料来源:《出国》杂志)
任我评说三人行:这是最好的选择:牛栏:这是一对伟大的英国父母!不仅收养了这样一个有病的中国女孩,还让她不要忘记中国的根,这也是培养她健康的心理、构建自信的一个方式。这与简攻读心理教育专业有直接的关系。
陈王君:是,相比之下,孩子的中国父母就很无耻了。在那么多文章中,我选择点评这一篇,是因为我感动得要流泪了,但首先是唾弃遗弃这个孩子的父母。我真不明白有人竟然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我担心这样被抛弃的孩子会恨亲生父母,甚至也会恨中国,中国第二次遗弃了他们。
程夫子: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觉得中国方面这样做同样让人敬佩,给孩子找到了这样一对英国好夫妻,我想应该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认真考察的。就如牛栏所说的,这是一对伟大的英国父母!可是,我不相信英国人都能做伟大的父母,我也不相信每个无子女的英国夫妇都必然能收养一个中国孩子。中国在保证收养者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并能很好地教育孩子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让孩子待在福利院呢?没有什么理由不交给他们收养。
何况,中国方面能让孩子在福利院里生活,也说明中国并没有遗弃她。
此外,我们也不知道她的父母为什么要遗弃她,我也唾弃她的父母,但是,如果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或者说孩子有病,他们没有过多的钱医治,把她送到福利院毕竟也是一种好的结果。因为一般情况下,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如果说到溺爱,恐怕中国人是最溺爱孩子的。
牛栏:我基本上同意程夫子的想法。中国敢于把自己的国民交给外国人收养,也应该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很多年前,还在中国时,就知道1978年改革开放前,遇到什么天灾,别国捐赠钱物,中国都要拒绝的。何必呢?换到收养这事,那时候也肯定是不允许的,可是,那些福利院的儿童又能受到非常好的照顾吗?即使能,也远不如让一些好的家庭来收养,这对孩子的成长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