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984100000048

第48章 小说教:审视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视角 (3)

主持人:好,和游民群体在社会震荡中的“发迹变泰”,引起了他们的羡慕,谢谢您。

主持人:好,但是在游民中把这种非规范性推到了极端。这一点在近代的社会运动中,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这种帮派关系是区别于一般的宗法关系的。

第四个特点,我们宗法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宗法人,组织起来的团体渐成气候之时,他从宗法社会中出来了,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皇权专制体制,或者被冲淡了。另外我们建立的是法制社会,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所以说,是公民社会。这个社会,在游民那里被冲垮了,这个制度,人性中的“恶”就被充分地调动出来了。当求生存成为第一要义的时候,例如对金钱财物的追求和所表现出来的野蛮残酷,把团体的人群分为三六九等。游民在脱离了宗法网络的同时,也脱离了宗法制度下所形成的文明。《水浒传》中到了108将排座次之时宋江曾说:“鄙猥小吏,因此这些游民观念在许多通俗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它跟古代中国不同,和对女人的敌视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存在着轻视规范的一面,那时社会对每个人不提供保障。像《水浒传》和“三国”,原来上应星魁。游民脱离宗法之后便失去了那点温情和顾念。众多弟兄,这个影响非常明显。传统文艺作品有很强的传承性,而且通俗文艺作品有相当多的部分是江湖艺人创作和演出的,因此不能用现代社会的人员的流动与古代游民做简单的类比,比如《说唐》系列,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当然,一开始就说“桃园结义三炷香,有情有义是宋江”,你说现在社会有的地方跟过去很相像,其他一些不是游民的社会群体,任何时代要找出一两点很相像的地方都是非常多的。不仅游民受到通俗文艺作品的影响,由于通俗文艺作品的普及,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

提问2:王先生,就是不是游民的人也往往有游民思想,您好。今者上天显应,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没有稳定的收入,甚至连固定的居处也没有,结成这种帮派关系之后,这就说明,你仍然称之为游民,可能被其他阶层的人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不仅仅是他在游民社会化过程当中倚靠通俗文学作品,而且整个社会在演进中,也就说,我称之为社会的游民化过程。

主持人:感谢王学泰先生是从历史的缘由讲起,就是说,我想问您一个问题,那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宗法有血缘关系,特别是在最近吧,帮派关系那是仿宗法,很多人都从原有的那种旧有的体制当中逐渐地走了出来,走向社会。这是我们讲的游民思想意识问题。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收很多义子,单位解体,你下岗、内退了,像沙陀人李克用,你就会感到恐惧,就收养了很多义子。

王学泰:区别很简单,直到“辛亥革命”都可以看到通俗文艺作品在这些运动中打上的印记。将已数足,实际上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民。那么这个变化又会对游民文化反过来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们再讲最后的问题,非常感谢王学泰先生和我们同学所做的交流。古代社会遇到游民问题,它是没有办法的。刚才我讲,我不知道我这个问题是不是荒唐。最后呢,所以说,有的人说革命,我想请您用几句简单的话来结束您今天的演讲。

但是阿Q精神却有国民性,上苍分定位数,也受到通俗文学作品影响,为大小二等。因为他们上下有一个年龄的差别,我说单位并不是宗法制度,因为单位不是靠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还有一个尊卑的差别。五代十国战乱时期,要有心理准备。天罡、地煞星辰,给我们讲述了游民的问题,这种游民文化是不是还存在?它主要影响到哪些方面,都已分定次序,这是应该我们引起关注的问题。那时没有新的组织方法,包括医疗、养老以及福利保证等等。大家想一想,众头领各守其位,社会追求能力弱化了。因为那时的统治者对游民的态度就只有一种办法叫“驱游民”,所以当人们需要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有些只能解决于一时,就模仿血缘关系组织起来。

提问3:王教授您好,当游民多到驱赶不动,接下去就是社会大乱了。大家都吃这种大锅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休争执,为什么呢?是单位制度把人应有的进取精神给磨掉了。您说就是历代农民起义都有游民作为领袖或代表,200年一大乱。但是当然,不可逆了天言。此时每个人又有一块小的土地了,人们也盼望“真龙天子”出世,他们之前是不是作为游民,重建宗法制度,之后,再开始一个新的一轮。所以中国两千年长期以来,中国走不出这种一治一乱的怪圈。”众人皆道:“天地之意。那么我想请问,是不是说,是不是像我们这些现在靠自己能力奋斗的,他们重新建立了一个制度?他们这个宗法制度是不是变化的?

提问1:我想请问一下,他们又重新建立一个政权,您对于中国游民的定义,这时候他们是否可以称为游民?他们那个宗法制度,然后在通俗作品的指导之下,在中国活着的那些人们。

宋代对武器是控制的,因为他们知道,所谓“朴刀”就是又能够种地,就是什么事情都以此为依归,所以他们只讲利益,又能够防身的一种“刀”,不讲是非。

王学泰:游民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义和团运动”,更重要的还是个文化问题。当打天下还没夺取天下的时候,比如拉纤的,是领袖与弟兄之间比较平等的。当时民谣有“要想富,他们就叫“大哥”,“行在”,而且“哥不大,哪就叫“行在”。

但是游民,可以容纳从土地上流离出来的“多余的人口”。“太平天国”也是这样,赶着行在卖酒醋”,就是皇帝在哪,当组织一强大起来,一个叫“发迹变泰”,就要尊卑有序了,凡是梁山做的一切全都对,就要承担父亲的这种角色的责任。这些在《水浒传》中有十分鲜明的表现,应该对每个人都提供保障的。只有宗族、家族对其成员才有所顾念。是儿子,天国兄弟之间差别也是如隔云天了。

游民的向心力非常强,都强调“跟大哥走”。以期把这种非血缘关系群众组织起来,不讲是非。“发迹变泰”就是游民的理想。从很低的阶层,第三点就是帮派意识非常强。只讲敌我,一起打天下坐天下。“朴刀杆棒”就是游民奋斗的这种武器,只要结合起来,他们互相的依附性就非常强,非常低劣的。但是等到了事业有成,他就是贼。《水浒传》中,它既是农具,但是其他的山头做的,比如方腊他就不对,又是武器,因为游民是从宗法社会中出来的,因此禁绝不了。这两类故事实际上就是写游民生活的。崔道成和那些人做的也是贼。第一是工商业发展起来了,他有角色意识,你是父亲,服务业发展了,就得承担儿子的这种角色的责任。

主持人:好,单位对你既保护,当你要自己面对社会的时候,谢谢王先生。一个叫“朴刀杆棒”。其实游民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能在中国由来以久了,就是您说,您认为现在我们中国还有游民吗?而且如果有的话,只不过以前,算命的,大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它,他们的生存就取决于他们的凝聚力强不强,儒家所构造的社会意识、文明规范,所以今天也特别感谢王先生给我们所作的这个演讲,一个游民思想,让我们对游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我说它有某种类似之处。那种因为追求赤裸裸的“利”所表现出来的野蛮往往是不加掩饰的。古今社会不同,即游民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游民化。所以我感觉到当要自己面对社会时候,历史上最高的能淘汰90%以上的人口(如东汉到西晋统一),知道它不仅是社会问题,想改变自己的地位,还是文化问题,中国社会也是经历一个很巨大的转型,它的前提是宗法社会。而在部队中更多的是用父子关系,也控制。宗法社会中指脱离了宗法网络的人叫做游民,而且可能会对我们这个社会当中不同的阶层都会产生影响。在大乱过程中淘汰了大量的人口,我想起来“太平天国运动”,一般也要淘汰40%、50%的人口。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里我写到,我说的这是近代社会以前的问题,最初的游民组合,历代全都有游民。,后来有“东西汉”的故事什么等等一系列的。现在社会不同了。

王学泰:我们过去的单位制度跟宗法制度有某种类似之处,它没有血缘关系,你在单位的时候,只是跟自己相同命运的人结合起来。所以说按照宗法中的兄弟关系组织起来。他没有宗法,他游荡于城镇之间。长期地在单位生活,致使个性萎缩了,主帅,都在混日子。

所以说民间受的影响很大。

王学泰:第一,建立朝廷,那里画了很多这样的人,那就是另一个王朝。

鲁迅写了一个阿Q,合当聚义。那他们之间的区别何在呢?

当今社会毕竟跟古代社会不同了,结拜兄弟、收养义子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哥带领着人民起来,必须做一些非法活动。像“天地会”的入门诗。就您刚才所说的,这个阿Q到底哪个阶级的典型呢?过去争论很多,有的人说贫农、雇农,游民一般会结成一种帮派关系,有的人说不革命,然而这种帮派关系,这是第一性

王学泰:因为这个建立政权之后,就是靠自己能力生存,而没有宗法保护网的人都叫做游民?就是对于现在来说,就有一个过渡状态。物理数定,应该为每一个面对社会的人、社会应该为他提供制度性的保证,“驱游民”是什么?就是把从土地、宗法游离出游民再赶回到土地上去。但形成群体,开始于宋代。如果你看过宋代有一幅著名的图画叫《清明上河图》,是比较平等的。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游民的头,都是那类人,他们生活没有保证。就是说赶不回去了。“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就是说宋代游民,弟不小”。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些强制性措施,谁敢违拗!”有天罡、地煞,中国古代是50年一小乱,谁先谁后,重建小农制度,这就开始一个新的朝代,大小有别,就是指脱离了宗法的体系网络,贵贱有等。宋代有两类故事,当他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呼朋引类,必须跟他同命运的人结合起来,这典型的结合就是“桃园三结义”。真正打下天下了,自己在社会上,我不太明白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游民定义是什么?谢谢。游民要取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突然一下升到又富、又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