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它对性格的影响力,就像朋友对我们的影响一样。人的内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顺应事物的变化而迁移,拿起笔就想到写字,拨动琴弦就想要弹琴,凡是人都这样,尤其是性情气质没有定型的少年时期,就更是如此。人对自己亲身接受的教育熏陶,在不知不觉中,会潜移默化地被其中的精神感染,而习惯与性情也发展成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和性格相互促进。因此对待习惯不能不谨慎,就如同对待朋友一样。
江河是由众多细流汇聚而成的,习惯是由许多细节小事养成的。以前,北美洲有个罪犯临刑感慨地说:“我之所以遭受这种惩罚,是由少年时每天不能坚决早起所导致的啊!”是否早起是小事情,但这种不坚决,进而养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习惯,那么一切去恶从善的事情也都像这样难以坚决实行了,这就是他遭受刑罚的原因!因此不管事情多小,如果再三再四地反复做,养成了习惯,就会产生很大影响,就在善恶之间,我们怎能不小心对待呢?如果平时就注意区分善恶的界限,养成去恶从善的习惯,那么就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努力,自然而然就能达到道德的要求。道德的根本不在于好高骛远,而在于从低下浅显的小事做起,洒水扫地,待客迎宾等小事,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举一动之间,无不体现着道德。道德所包含的内容有:正义、奋勇、勤勉、忍耐等,这些都体现在习惯之中!
礼仪,是交际的需要,但它很有塑造习惯的力量。思想能端正行为,行为也能影响思想,因此,平时注意端正行为举止、容貌脸色,说话语气和顺,坏的念头就没有萌发的机会了,而忠信诚敬的言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用礼仪端正思想,真是圣人微妙精深的旨意啊。那些愚昧的人,动不动将礼仪说成是虚伪的修饰,袒衣露体、放肆猖狂,号称是率真,却不知道假若不保持庄重的仪表举止,思想也会随之而变化,影响久了,就会演变成放荡邪恶,直到不可收拾。行为习惯不讲究礼仪的观点难道不荒谬吗?
选自《中学生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勤 勉
勤勉是好习惯中的一种。人们勉力从事的事情,不可能一样,关键在于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地位境遇,尽好本分职责,这也是修养道德之人所不可缺少的品质。凡是勤奋工作的人都会明白顺应规律的道理与自我节制的意义,而像谨慎思考这类品质也会由此相继而生。对品行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懒惰。懒惰是万恶之母。古人说,小人闲着没事就会做坏事,就是因为懒惰啊。不仅仅是小人,即使是一个良善的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他也一定会因为悠闲安逸而变成一个懒散放纵的人。于是卑劣邪恶的念头也会乘虚而来,逐渐滋生蔓延而难以改变。这是求学之人应当警戒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所有的德性、才能、事业、名誉、财产以及其他一切幸福,没有不经勤奋勉力就能白白得到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他的事业成就,而不是年龄长短。有的人寿命很长,但却一生都在醉生梦死之中,以至于人们都忘记了他的长寿。有的人虽然中年去世,但却成就卓越,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早逝,更加怀念他的成就。这就是勤勉与不勤勉的区别。桃、梨、李子、栗子等果实,如果不去掉果皮,就不能吃到果肉。不勤奋的人,即便是微小的利益也无从得到。从古至今,成就大业、享誉盛名的人,哪一个不是比常人更加勤奋呢?世界上不是没有辛劳而死的人,但与死于安逸的人相比,辛劳而死的人最多只是后者的十分之一二。由此可以知道勤勉的作用了!
选自《中学生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勇 敢
勇敢,是让人能够经得起艰难磨难的一种品质。不管人生成功还是学业有成,没有什么是可以轻易得到的。身处艰难境地,而不屈服不沮丧,务必要达到目标才罢休,这就是勇敢的作用。
所谓勇敢,并不是指的体力。如果用体力的大小来衡量,那么牛马的勇敢就超过了人。人的勇敢一定是包含智慧与道德等基本因素在里面的,并且通常在他们完成人生义务责任、彰显真理的时候展现出来。曾子说,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这里,对方纵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这才是勇敢的本意。
从历史上来看,自古以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多是得力于勇敢的人,因为当时之事或者被豪强权贵把持,或者被习俗所固定,如果不排除艰难而努力坚持,也就不会有所作为。因此,这些促进变革的人,或者是不向权势低头的道德家,或者是不谄媚小人的爱国者,或者是坚持己见的思想家,或者是不沉迷私欲的事业家。这些人都坚强刚毅,无所畏惧,只要他们认定是好的、正确的,那么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也决不为之气馁。
我们不看看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吗?他所坚持的哲理,遭到全世界的反对他也不在意,宁可带着异端邪说的毁誉也不顾惜,以至于被迫服毒而死也不改变高尚的节操,到现在都让人们感到很伟大。还有,不看看意大利的学者布鲁诺和伽利略吗?布鲁诺痛斥当时的虚假学说,因此被烧死。临死之时,他从容地对法官说:“尽管你们现在判我死刑,但是我知道,你们心里比我还要害怕。”伽利略主张日心说,当时的教会因气愤他违反天主教教义,将他抓进监牢,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这些都是被历代学者们传为美谈的例子。这些人不但学识过人,而且都百折不挠地献身于自己的信仰。实在有太多的人,虽然穷困潦倒或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死在狱中,但其名声却广泛流传,流芳百世,而那些改变气节志向、忽视理义而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怎么能跟这些伟人相提并论呢?
人的一生,有顺境就不可能没有逆境。在逆境之中,困顿艰难,进退维谷,若不能以勇敢的气魄坚持下去,就不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并且,勇敢不是非要到身处逆境时才能显现出来,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能随时显现。比如,安守本分,专心工作,不受外界违法的事情所诱惑,这些都是勇敢的具体表现。
有些人因为染上不好的品行而招灾惹祸,这都是由于不果断的原因。明知道应该做的却不敢做,明知道必须做还是不敢做,被名利诱惑而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这都是不能果断处事带来的坏处。 至于用虚假的才华去炫耀,以虚假的德性作伪装,凭借这个去欺骗世人、欺凌他人,这都是因为缺乏本分的勇敢才误入歧途的呀!
勇敢之中,最显著的品性就是独立。独立就是不依赖他人而完成自己的职责。人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在大地上,其实立足于社会也是一样要靠自己。以自己的思想考虑,凭自己的意志行事,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只有做到这些之后才能称之为独立。同时也只有做到这些以后,才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人。独立并不是离开群体独自生存,也不是标新立异不融入群体。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由个人构成家族,然后构成社会和国家,怎么能不相互帮助扶持,一起尽力谋求团体的幸福呢? 但是从相互合作的关系中,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对团体尽自己的责任,也并不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独立并非标新立异、违反常规,不管事情的利害影响和是非对错,以反对他人为乐趣,这是最大的顽固和愚昧呀!这和那些不明是非不明利害,凡事都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心中没有成见,学会用自己的良知来衡量事情。对于真理,即便是从农民樵夫的口里说出来也要虚心接受,反之,即便是王公贵族或者圣人伟人的言论,也要大胆的拒绝,这才是真正的独立。
独立的要领有三个:一是自存;二是自信;三是自决。
生存是一切事情的根本。一个无法独立生存的人,其他的就都不值一提了。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依靠他人来维持生活,这个人肯定是没有骨气的。至于偷偷观察他人的一呼一吸,因为别人的一颦一笑而或忧虑或欢喜,相信别人所相信的而不敢去质疑,顺从别人喜欢的而不敢去抵触,那就更加一无是处了,这都是人们无法自存的缘故啊!
对于一件事物,必须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规律才相信它,虽然事物的表面千变万化,但是只要其中的道理规律没有变,那么自己所坚信的也不变,这就是自信。过去那些大学者之所以能发现真理,固然是因为他们的学识渊博见识宏大,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自信。不因为权势而改变,不因为世俗的议论而动摇,这样时间越长,真理也就更加明确。
不管是谁,只要在判断一件事情或者在做某个决定的时候,一切都依靠别人,而不敢自己做决定,这也是没有独立性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和见识不足,可以向朋友、老师或者其他人请教,但如果事到临头了还在犹豫不决,而一味依赖别人出主意,那就太浅陋低劣了。
总的来说,没有独立性的人,一般不知道自重。既然不知道自重,也就不懂得尊重他人,这是损害他们道德品质的一大原因。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没有独立性,那么还有可能希望这个国家独立巩固吗?
勇敢再加上正义就叫做义勇,像空手搏虎、徒步渡河等冒险蛮干的行为,盗贼也能做到,这只能说是血气的勇敢,算不上什么。为人处事不分亲疏厚薄,没有偏向,只以是否符合“义”作为依据,毁誉不足以混乱他,生死不足以威胁他,这就是真正的义勇!
义勇的行为,以对国家有所贡献为最大。能够生活在自己的国家里,人的生命、名誉、财产才不会被别人侵夺和毁坏。所以人们能奉养父母,照顾妻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没有一样不是国家的恩赐。而且国家并非只跟我们个人有关系,它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而以后又要继续传给下一代的,如此传承没有穷尽。因此,国家的安危要比个人的安危重要数倍,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舍弃财产或生命,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在所不惜,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假若一个人的学识很高、名位显耀,但是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却犹豫不决,不敢有所作为,那么他的大义气节就会亏损,其他的一切如名声地位等也就都土崩瓦解了,不但被同时代的人讥笑,还令后世的人蒙羞,真的很可怕啊!所以平时一定要锻炼意志,养成见义勇为的习惯,那么就能尽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这样就能无负于国家了。
不过,如果连正义和非正义都难以分清,那么虽然崇尚正义,但所做的事情却是非正义的,这就是知识不足、学问没有进步的原因了。因此,人要不断地学习才对。
选自《中学生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有恒与保守
有一个人,开始的时候学习法语,不久又改学英语,又过了不久又改学俄语,像这样能精通一门外语吗?显然不能。有一个人,最初的时候学习木工,不久又改学做金工,又过了没多久又去学习制革技术,像这样能成为一个好的工匠吗?显然不能。事情不论大小,器具不论精细还是粗糙,想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必定要经过若干次的练习。如果刚开始做不久又放弃,那么所学的内容,很快也就忘光了。就好像我们小的时候,手与口都没有多少能力,必须要经过两三年反复不断地练习,然后才能说话,才能用手拿东西,何况其他更复杂的学问技术呢?所以人不可以没有恒心。
从前巴律西制造瓷器,经过十八年试验才成功。布丰撰写自然史,历经五十年努力才写成。布申学习绘画,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到老死都坚持不懈。如果上面的这三个人,刚开始不久就半途而废,改做其他事情,又如何能成功呀!
虽然这样,这三个人不更换职业,并不是因为思想保守而不求上进。巴律西研制瓷器数百件,多次改建新窑,多次把新药抹在陶器上,进行试验。三次试验之后,他就能让栗色的陶器变成白色,这时完全可以自认为大功告成了;但是,接下来他又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试验,才制成了上好的瓷器。他又在瓷器上精心绘制了花卉虫鸟等图案,这才引起了当代人的重视。布丰创作《自然史》,先后修改十一次,才公布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