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白天是布达拉宫最大的王,晚上是拉萨街头最美情郎
仓央嘉措是康熙时代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不仅是得道高僧,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更是被文学作品长期误解和借题发挥的对象。
他对佛法有着极高的悟性,却对红尘有着极深的眷恋。
他一生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但也有很多,是后人以他名义编写的。
这个人就是六世活佛——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风流多情的情僧,是因为他写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情诗。
可是,他的那些诗真的都是情诗吗?历史上的仓央嘉措是否真的一心向往红尘?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生平,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
明末清初的西藏并不太平,有两股势力在暗中较量。
一股势力是藏族宗教领袖,也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另一股势力则是世俗贵族政权,史称藏巴汗。
两派由于信仰不同,经常发生冲突——藏巴汗还曾下令杀害格鲁派的僧侣。
为了自保,五世活佛联合蒙古固始汗,消灭了藏巴汗。
没想到“救命恩人”帮忙消灭政敌后,居然驻兵不走了,真应了那句:请神容易送神难。
格鲁派由于实力太弱,始终不能夺回大权。
此时的五世活佛年事已高。
他需要一个年轻、聪慧,且胆识过人的帮手,助他周旋于各势力之间。
于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桑结嘉措登场了。
桑结嘉措自幼便跟随五世活佛,深得五世活佛信任,再加上他善于处理宗教、政务事宜,因此在五世活佛的举荐下,桑结嘉措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第巴,相当于西藏地方的首席执行官。
谁知在这节骨眼儿上,恩师五世活佛圆寂了。
没有五世活佛撑腰,桑结嘉措根本没有话语权;而蒙古的活佛汗(固始汗病逝)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布达拉宫,随时兵变。
桑结嘉措为了稳住局面,秘不发丧。
他一方面对外宣称五世活佛要闭关修行,另一方面秘密派人去野外寻找转世灵童。
桑结嘉措听说在藏南门巴地区,有一个男孩出生时,出现“黄光照柱、七日同升”等异象,于是他派出两位僧侣,千里迢迢来到山南地区,秘密拜访男孩父母。
这个男孩就是六世活佛仓央嘉措。
根据《持明金穗》记载,僧侣们把上一任活佛的遗物,和其他几样物品放在一起,让孩子辨认。
也许是命中注定,年仅两岁的仓央嘉措一下子就抓出了活佛的遗物。
僧人们为了保守活佛圆寂的秘密,并没有道明来意,因此,仓央嘉措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为转世灵童。
仓央嘉措出生在西藏南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本籍门巴族。
虽然被选为灵童,但仓央嘉措并没有立刻被接到拉萨,而是一直隐身乡野,继续过着贫寒的日子,放羊劳作之余,他还接受格鲁派高僧的指点,学习佛学经典以及诗歌、历法等知识。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与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为什么仓央嘉措会厌倦布达拉宫的生活而眷恋红尘?
也许这跟十四年隐居乡野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仓央嘉措的家乡信奉的是宁玛派。
这个派别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相对比较自由,可以从事劳动,允许男女自由恋爱,并结婚生子——这与格鲁派森严的教规完全不同。
仓央嘉措生活在乡间,虽然也学习佛法,但并没有被各种经典和戒律教条约束。
其次,仓央嘉措从小受父母影响较深,对世间万物充满敬畏与热爱。
父亲曾教育仓央嘉措,众生皆平等,以容貌、地位、财物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对生命的不敬。
这种淳朴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仓央嘉措,也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体现。
最后,仓央嘉措的家乡门巴族民风开化、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可以说,仓央嘉措的情歌,以及他对自由生活的极度向往,都孕育自门巴族文化。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期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面对那些清规戒律,内心是多么地压抑了。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五世活佛十几年入定不出,布宫上下颇有微词。
1696年,康熙皇帝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并从俘虏那里偶然得知五世活佛已圆寂多年。
康熙帝对桑结嘉措的有意隐瞒十分震怒,发出一道圣旨严厉责问桑杰嘉措:活佛去世了,你不告诉朕,假装他还活着,这是欺君之罪;你还挑唆葛尔丹与朕为敌,是想让朕亲自来讨伐你吗?
原来,蒙古葛尔丹部的首领葛尔丹早年就与桑结嘉措相识,两人一直往来甚密,因此准葛儿战俘才知道内幕。
桑结嘉措连忙向康熙帝解释真相,同时急匆匆派人去门巴迎接转世灵童。
就这样,14岁的仓央嘉措被人从门巴迎至拉萨坐床,成为六世活佛。
一只自由的鸟儿原本快乐地在东山顶上飞翔,忽然被关进布达拉宫的金色囚笼,远离家乡亲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繁重课业,年轻的仓央嘉措感到极不适应。
这个聪慧的孩子很快发现,他在布达拉宫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手握实权的人是第巴桑结嘉措。
没有人身自由,再加上政务上受到限制,仓央嘉措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为了排遣孤独,他选择纵情声色。
这是他的故意反叛,也是他的无奈之举,表明了他对红尘和自由的向往。
于是,他白天是布达拉宫至高无上的僧王,夜晚则换上世俗的袍服,化名宕桑旺波,到拉萨街头去赴一场青春的狂欢。
每到夜晚,仓央嘉措总是偷偷地从布宫小门溜出去。
他戴上假发,换掉僧袍,扮作普通人的模样,到拉萨街头与一位姑娘私会,通宵达旦,破晓时分才回宫。
这样过了很久,都没被人识破。
一天夜晚,大雪纷飞,仓央嘉措回来时忘记处理雪地上的脚印。
天刚发亮,负责守卫的僧人看到脚印直到仓央嘉措的卧室,大惊失色。
他连忙推开门,却见仓央嘉措正倒头大睡,房间别无他人,又见仓央嘉措的鞋边湿着,与雪地上的足迹吻合,连忙报告桑结嘉措。
桑结嘉措这才知道仓央嘉措夜里外出的事,还知道他在外面与一位酒馆姑娘私会的事。
桑结嘉措怒其不争——因为此时的他与蒙古拉藏汗的明争暗斗越来越紧张,他需要仓央嘉措做出庄严肃穆的样子,来增加自己的权利筹码,可是叛逆的仓央嘉措偏偏不配合。
桑结嘉措只能强行拆散这对情侣。
这已经不是桑结嘉措第一次棒打鸳鸯了。
据传,仓央嘉措在家乡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恰逢五世活佛圆寂的秘密被康熙帝得知,身为灵童的仓央嘉措被迫与姑娘分离,来到拉萨。
这一次,他的爱情再次被插手干涉,这使得仓央嘉措与桑结嘉措之间的隔阂更深。
活佛与情圣,成为仓央嘉措的一体两面。
很多人认为,仓央嘉措一直在寻找一种道,一种既侍奉佛法,又可以不辜负红颜的道。
实际上,仓央嘉措对佛法的理解与众不同。
他并不认为追求世俗生活就违背佛法,相反,他认为爱情也是一种道,两者从来不矛盾。
他也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02年发生了一件事,令仓央嘉措与桑结嘉措的关系降到冰点。
按照约定,仓央嘉措前往扎什伦布寺,去班禅大师受比丘戒。
可是,当班禅建议仓央嘉措为全体讲经时,竟遭到拒绝。
仓央嘉措公开表示要还俗,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他反对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认为出家人不应受俗世熏染,只有俗家弟子才能治理西藏这一方水土。
他也不想当个摆设,想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活佛。
仓央嘉措虽然聪明伶俐,悟性极高,但毕竟是个少年。
桑结嘉措爱惜他的才华,疼惜他的善良,即便他再怎么闹,再怎么拆自己的台,桑结嘉措也都忍了,只是严加劝诫。
谁不曾是少年?再说了,要通达佛性哪有这么容易的,谁没有在尘世与佛性之间徘徊痛苦过?这是每个学佛的人都会经历的“红尘劫”。
桑结嘉措只希望仓央嘉措能尽快成熟起来,毕竟蒙古政敌的一双眼睛,时时刻刻盯着这里的动静。
不出所料,仓央嘉措的荒唐行为让存心挑衅的拉藏汗心内窃喜,他积极搜集仓央嘉措生活放荡的证据,借此否定仓央嘉措的合法性,将矛头对准第巴桑结嘉措。
第巴桑结嘉措也不是逆来顺受的性格。
他决定先发制人,秘密派人在拉藏汗的饮食里下毒,结果没毒死拉藏汗,反而引火烧身。
拉藏汗调军大举进攻布达拉宫,杀死桑结嘉措。
第巴桑结嘉措死后,仓央嘉措的存在,成为拉藏汗武力统治西藏的最大威胁。
因为他明确表示,自己和桑结嘉措一样,不接受拉藏汗统治。
由于仓央嘉措在西藏地区尤其是广大俗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因此拉藏汗不敢杀掉他,只是不断上奏康熙帝,构陷桑结嘉措谋反,请求废黜这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的“假活佛”。
康熙帝再三权衡后,命人将“假活佛”仓央嘉措执献京师。
善良虔诚的民众听说这个消息,纷纷冲到街头,守护着仓央嘉措,绝不容许他人动自己的本族首领。
哲蚌寺内,一场大风暴即将来袭。
拉藏汗不惜动用军队,将寺庙围得水泄不通,不顾一切代价都要把仓央嘉措抢回来。
上百武僧和不肯离去的信徒聚在一起,与拉藏汗的军队对峙。
为了不让更多民众伤亡,也为了不让百姓付出更惨痛的代价,仓央嘉措从容淡定地走出寺院,毅然随押解他的军队离去。
离开时,他向泪流满面的人群深深鞠了一躬。
为什么这位自称浪子,言行举止出格另类、头蓄长发、夜会情人、叛逆退戒的西藏最威严僧王会如此深得民心呢?
藏族群众对仓央嘉措的风流如此宽容,是因为潜藏在心底的对于本族首领的一种偏袒和爱怜;西藏佛教高僧之所以推崇仓央嘉措,是因为他宣扬的佛法容易让普通人领悟到真正的教义,他的慈悲能够让普罗大众真正感受到佛法并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极大促进佛法的推广;百姓拥护仓央嘉措,是因为他们从仓央嘉措的诗歌里,看到了世间爱情的美好,看到了这位僧王对当权者的不满,看到了他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也看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仓央嘉措的这些精神思想与人民产生了强烈共鸣。
他虽是僧王,却不是天生的圣人,为了爱情敢于抗争,为了自由敢于以死退戒,最后顾念一城百姓安危,随军北上京师,将死生置之度外。
他的举动震动了西藏僧俗两界,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也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六世活佛仓央嘉措,他的一生以爱情证佛法,以率直得拥戴。
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病逝于青海湖畔,终年24岁。
随后,拉藏汗扶持新一任活佛领袖。
但这位新活佛在位多年,一直不得民心。
康熙帝只好顺应民意,重新承认了仓央嘉措的六世活佛身份。
仓央嘉措虽然圆寂了,但他的诗歌却流传了下来,且越来越受推崇,甚至如今网络上还出现许多以他名义写的情诗。
大家津津乐道仓央嘉措的艳遇八卦,却忽略了他还有一个身份:六世活佛。
事实上,仓央嘉措的“情歌”都是有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虽然诗歌里有不少关于爱情的描写,但许多都蕴含着他对佛法的领悟,其格局不可等同于一般的情诗。
现传的仓央嘉措情歌,很多都是他人改编而来的。
但那又如何呢?喜欢仓央嘉措的人并不关心这些诗是不是仓央嘉措所写。
人们就喜欢这样反差巨大的人设:一个拥有至高权威,且具有无上智慧的圣僧,竟也会动凡心,还具备白马王子般的款款深情。
这样的人设符合人们的幻想,也寄托着人们某种理想与情怀,这就使得许多人不愿考究它是真是假。
这也透视出,今人对仓央嘉措情歌的喜爱,以及这位情僧的神秘魅力。
美好的东西总带有一点神秘色彩。
关于仓央嘉措的正史记载很少,因此仓央嘉措的故事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我们所了解的,只是一抹彩色琉璃后的幻影。
但他绝不应该被淹没在这些真假参半的风流韵事里。
诗人仓央嘉措,只是一个身不由己、被权力裹挟一生的孤独活佛。
《仓央嘉措被认可的原因及其情歌分析》,田菊秋
《仓央嘉措的诗与情: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赵明华
- 0003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