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最终都要脱掉长衫,那为了穿上长衫所做的努力算什么?
近来,官媒发布的几篇励志文章遭到了不少人的吐槽。前有人民网的《加油干,日子会越来越甜》,中间有某地官媒《河南的春天麦田里有多治愈,大地上满是绿色写下的诗句》,现在又有央视网《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本来是正能量的励志鼓励,却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了不少人的吐槽和抨击呢?
特别是央视网发布的《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更是将央视网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央视网的这篇文章是从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展开的,“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位“失意书生”寒窗苦读十数载,本想靠着读书改变命运的。结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毕业即失业,因为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困顿和苦闷。
而他的困顿和苦闷,得到了不少大量青年的共情,引发了共鸣,从而登上了热搜。央视网作为官媒,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热点,于是就围绕着“失意书生”的这句话作为引子,写了一篇充满鼓励和正能量的《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在引言部分,央视网解释了“孔乙己文学”这个名词: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人物,穷困潦倒还穿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迂腐、麻木。最近,大家自我调侃是“当代孔乙己”,雪梨成为思想负担,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也有观点认为,学历和脱不下的长衫绝不能划等号。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年轻人为何与孔乙己共情?”,第二部分是“互联网文学背后的焦虑”,第三部分是“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从这三个部分的组成来看,央视网是通过分析现状,来给当代困顿的青年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出发点是好的,本意是好的,为何却不受很多人待见呢?难道鸡汤鸡血都不再管用了,这一代的青年都油盐水米不进了,谁说的话都不好使了,彻底躺平摆烂了?
央视网的话没有问题,也不是这一代的青年不再听话了,而是这一代的青年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坚持了。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往大了说是为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富强而奋斗,往小了说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古话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一个人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当一个人整天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很难去想怎么去建设祖国,去服务人民的。因为他连自己都没有服务好,连自己都没有安顿好,又何来的精力和能力去做更伟大的事情呢?
前段时间夺副教授话筒的同学,冲上讲台高喊口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为何会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呢?为何陈教授满嘴的金钱论却受到不少人的认可呢?这说明了,很多人的理想已经被现实给磨灭了,当每天被生活的开销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每天活在焦虑和无能为力之中时,当无时无刻不在为钱发愁时,什么崇高的理想,都不如现实来得醍醐灌顶。读书,是为了什么?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命运。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省吃俭用供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有出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安安稳稳过一生。
可是到头来呢?好工作没有找到,满腹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别说改变家族的命运了,连自己的命运都没有改变。读了十几年书,花了十几年的钱,到头来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工作,实现自己的抱负。既然现实这么残酷,最终都要脱掉长衫,那么为了穿上长衫所做的努力又算什么呢?古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代青年不是丢不起脸,也不是输不起。而是你连丢脸输的的机会都没有,鸡汤虽美,但现实很残酷。少些鸡汤,多些务实,才是真正的良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了这么多的大学生,到头来都成了孔乙己,这又是谁之过呢?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