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浪漫的航天人,却没能上天
微博 | @视觉志
作者 | 逗逗龙
11月7号,太空中,中国神舟十三航天员们顺利出舱。
同样是今天,地球上,中国北方迎来了第一场初雪。
中国的太空梦想似乎都跟浪漫有关
网上开始流行给航天员写诗。
有人用古诗借花献佛: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有人用当代诗抒情: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一项严谨、科学、理性、艰巨的太空飞行任务,在大家的描述和想象中,变得充满诗情画意、浪漫神秘。
中国是这世上最浪漫的国家,我们最真挚的表达、最迫切的渴望,总是附带着最瑰丽的锦绣幻想。
中国人最美的梦是航天梦,一做几千年,“中国航天人”自古就很努力。纵观古今,我泱泱大国最浪漫的航天人,你猜是谁?
很久很久以前
虽然有点离谱,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航天第一人”是她。
她本是寻常一女子,却嫁与不平凡一丈夫。家乡闹天灾那年,她的丈夫提着一张硬弓跑到村头,一口气从天上射下九个太阳,得了一剂西王母的“不死灵药”。
没错,“初代航天人”,非嫦娥莫属。
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只当它是个荒诞的神话,从未想到它背后的深意。
嫦娥的故事,最初见于古书《归藏》,后来《山海经》、《淮南子》都发了同人文。
“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归藏》
在各种不同版本的故事中,她是月宫的仙子,是月亮的影子,是受罚的蟾蜍,是拒绝乌鸦肉炸酱面的绝望主妇。
其实她是远古的飞天icon,背负着几千年前人们对“飞天”的想象。人们聊嫦娥的时候,都是在聊航天。
她拥有最多的美丽诗词: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更听唱到嫦娥字,犹有樊家旧典制……
每一句诗背后,都是同一个浪漫的憧憬。
在那个人类用木棍打仗、用石头生火的年代,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嫦娥替人们探索月球,并占领了一小块根据地。
两千四百七十年前
春秋时期,山东省滕州市一个小院子里,住着中国脑洞最大的木匠。
他是个天才。他上山砍树,被小草割了一下手指,就发明了锯子;出门遛弯儿,看见乡亲们用瓦罐提水太累,就发明了滑轮。
他是公输班,也叫鲁班,他人生最浪漫的时刻,史书没记清楚。
2470年前的某个夏日,天上下了大雨,鲁班的妻子身怀六甲,看着窗外发呆。
“我想我娘了。可是怀着孩子,走不远。窗下那只麻雀真幸福,它可以飞回家看母亲。”
鲁班看着妻子忧伤的面庞,沉默了一会,突然戴上帽子,冒雨走出了家门。
电影《十全九美》剧照
他扛回家一捆竹子。抱住竹子,他发了好多天的呆。
一个大风的早上,鲁班把妻子拉到院子里:“送给你和孩子一样东西。”
他从怀里掏出一只小竹鸟,扔到天上,风乍起,竹鸟振翅高飞,越飞越高,飞过门前的大树,飞过房后的小山。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墨子》
电影《十全九美》剧照
妻子笑了。把丈夫拉回屋里,递给他一捆奇怪的木片:“以后出门,你就用这个挡雨。我给它取名叫伞。”
鲁班没有意识到,那是历史性的一天。他发明了历史上第一个航天器,让人类向太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他并不在意什么“征服太空第一人”的称号。他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兴起,给妻子使了个浪漫的小花招。
鲁班纪念馆展品
两千两百年前
汉高祖刘邦有好多孙子,其中一个是个科学怪人。
刘安,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邦之孙,五岁时,他爸爸胡作非为,被皇帝赐死。
过了十年,他爸爸死得足够久了,皇帝才念起旧情,给他封王,加以照顾。
此时,他已经对皇权、名利看淡了。
刘安的梦想是得道、飞天。得道是手段,飞天是目的。宇宙,是他灵魂唯一的归宿。
为了堪破宇宙的奥秘,他招揽天下艺术家和奇人异士,组织了一个几千人的项目团队,一起研究世界规律、天地之理,著书立传,开炉炼丹。
他守着丹炉,夙兴夜寐。某天,他不小心把豆浆洒在炼丹的石膏上,从此世上就有了豆腐。
为了了解地球,他和团队编了好多书,其中有本《淮南子》,被后世称为“奇书”,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历史经济。
其中有很多“飞天同人小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他想飞天想到魔怔。
刘安的灵魂活在星辰大海里,日子过得很快乐。他性格很宅,与人为善,日常政务都交给臣下打理。
可封建的帝国容不下一个全知的学者。有一天,皇帝听说,刘安有谋反之心,他手下的能人会帮他篡位,他写的书能帮他治国。
刘安的团队
皇帝小小地纠结了一下。
没等刘安动一兵一卒,皇帝就下了降罪的旨意。
然后,很突然的,刘安人没了。
有人说,淮南王刘安自知罪大恶极,自尽而死。
也有人说,刘安被抓前,恰巧炼出了十颗仙丹。他和家里的畜牲分而食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很多人为此争论。其实,不重要了。
令人惋惜的是,2200年前那个浪漫又天真的学者,一直没研究过人心的秘密。
一千九百多年前
东汉时期,南阳郡,有个患了才华牛逼症的贵族青年,疑似穿越者。
一开始,大家只当他是个浪漫的作家,随便写几行字,就艳惊四座。
曾经有一天,他不开心,信手写了一首《四愁诗》,一下子开创了中国古代“七言诗”的新风。
又有一天,他很开心,随意写了篇小黄文《同声歌》,一下子成了东汉人民“性题材诗词”的经典。
(诗里讲的是新婚夫妻钻研春宫图,快乐无边什么的。)
此人大名张衡,名声传到宫里,皇帝要封他做郎中。
大家劝张衡答应,他就挺随和地说,那行吧。实际上,他只是想去宫里看皇家藏书。
他疑似穿越者的身份,此后就藏不住了。
张衡常做些奇怪的小玩意儿。他曾给同事展示火一辆“计程车”:普通的车上放了一架鼓,每走十里,鼓就会响一下,打仗、旅游时能计算里程数。
张衡发明的“计程车”
他还做过一个会飞的木鸟,不需要牵线,就能飞得和风筝一样高。
有一阵,他得了颈椎病,不方便抬头观星,就做了一个神奇的星象仪——浑象,可观日月星宿,还能计时。
一开始,大家觉得有趣,后来就有点怕他。
他常常鬼话连篇。有一天,他告诉同事:“大地是个圆球,当它走到月亮的前面,阻挡住太阳光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天狗吃月。月亮根本不会发光!”
同事大惊失色:“你放……什么厥词!天圆地方,理所应当,日月盈仄,天神杰作!莫要妖言惑众!”
那天,整个部门没人敢搭理张衡。他看着同事们的背影,想解释什么,但终究什么也没说。
往后的日子,他很少再说话,每天埋头写字,深夜仰望星空。他发明了地动仪,研究了圆周率,做出了自动日历,还写了一本书《灵宪》,论述天体运行规律。他活到62岁,一生充实又寂寞。
后世评说,张衡是东汉最浪漫的天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天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7年,联合国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你说,那颗小行星,会不会是张衡原来的家?
张衡和地动仪
五百三十八年前
明洪武二十三年,一个秋日的下午,浙江婺城的一座小山上,一个两鬓斑白的男人站在长亭中,望着流云微笑。
一个老仆走来:“老爷,都准备好了。”
男人点点头,走向半山腰的一片草地。那里摆着一把巨大的木椅,椅子上绑着四十七支火箭。地上放着两个半人高的风筝。
男人一手持一个风筝,端坐在木椅上。秋风起山谷,吹皱他的衣摆,他平静地对老仆点点头。
老仆突然下跪:“老爷,三思啊!”
男人满脸不悦:“此乃大喜之事。我陶某人与火有缘,制了半辈子火器,无甚成就。今日飞天,人生圆满。”
老仆老泪纵横:“老爷半生为朝廷制火器,功在社稷,受封万户,可名垂青史。”
陶老爷望向天空,满眼狂热:“火者,神也,可通天地。今日陶某借火之力,上天一探。成,可见天神仙子;败,也可血洒天疆,得其所哉!点火!”
小厮们举起火把,点燃了火箭。一声巨响后,椅子带着滚滚浓烟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然而片刻之间,椅子便烧成一团火球,陶老爷自半空跌落,坠落山崖。
这是人类早期火箭史上一个重大事件,1945年,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写下了这个故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万户)”。
再后来,钱学森先生把这个故事讲给许多年轻人听。
钱学森
西方人常说,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很多年轻人常说,中国古代航天史,是无知人做荒唐事,不过笑话一场。
可那些荒唐的故事,延续了中国人对宇宙几千年的执着,鼓舞后世为实现航天梦上下求索。
14年前,中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们为它命名“嫦娥”。
从此,每当人们仰天望月,都能信誓旦旦地说,天上有嫦娥。
前些日子,人们研究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如今,我们的嫦娥,是最了解月亮的“人”。
背负着古人一代又一代地盼望,千年之前的笑话,我们努力让它成了真话。
史册上,先人们异想天开,傻傻地付出,九死不悔。
新闻中,子孙不忘初心,发展科技、提升国力,我们越飞越高。
每多走一步,我们就回一下头。
越发觉得,那些飘渺的神话,并不可笑。
它们是荒诞的历史,也是高楼下的基石。
我们崇尚科学,我们铭记历史。
我们昂首向前,我们致敬祖先。
这些遥远的、眼前的、靠谱的,或挺不靠谱的故事,都是中国人才能理解的浪漫,是中国人才能拥有的。
九天朗朗,好风借力,神舟英雄闻天语。
九天苍苍,拂日揽月,华夏儿女摘星去。
- 0000
- 0002
- 0000
- 0002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