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他是大唐最知名的奸臣,人们都说他毁了盛唐,然而,很少人知道,恰恰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盛唐才有了那样风采的模样......
安史之乱后,逃亡至川蜀之地的唐玄宗,曾经就谁该为盛世崩盘负责的问题,和身边的大臣裴士淹进行过一番讨论。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已经去世了的宰相李林甫,最该为此负责。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形象
士淹曰:“岂唯身败,兼亦误国,计今日之事,林甫所启也。”
当年,这对落魄君臣的谈话,让开元盛世崩盘的那口大锅,最终扣到了李林甫的头上,而且扣得还很结实,毕竟死人是无论如何也反驳不了的。
而后世诸人,也都纷纷将这次谈话的精神,进行了不断地深入、贯彻。
不管是宪宗时期的君臣复盘,还是愤青欧阳修的《新唐书》中辛辣点评,李林甫的奸佞形象,得到了不断地加固和深化。
然而,后世之人其实都刻意回避了,唐玄宗和裴士淹当年继续说的另外一段话,那就是:
上曰:“李林甫之材,不多得。”
士淹:“诚如圣旨,近实无俦。”
即便这口锅最终扣在了李林甫的身上,但君臣二人还是忍不住感慨道,李林甫这个人,实在是不可多得、无人可比的治国大才。
今天咱们就聊一聊,盛唐的背锅侠——李林甫。
影视剧中的李林甫形象
和往常一样,咱们不脸谱化,不走前人的定路,也不刻意洗白,客观地看一看,那个周身打满奸佞标签的宰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李林甫姓李,李唐的李,而且搬出家谱,人家还真是正儿八经的皇族。
李林甫的曾祖父李书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封长平王,官至刑部侍郎。
虽然他这一族起点挺高,但后代的发展曲线却是跌跌不休,到了李林甫父亲李思诲这一代,不过是正七品的扬府参军。
因此,起点不高的李林甫,在入仕之初,不过是个小小的千牛直长。
在门阀士族影响力依然存在的唐朝,仕途上想要进步,自然得有贵人相助。对于年轻的李林甫来说,他若要想出人头地,走拼爹这条路,肯定是行不通。
好在他还有一个不错的舅舅——姜皎。熟悉唐朝历史的小伙伴们,对于楚国公姜皎一定不会陌生,作为唐玄宗早年的好友,宠臣姜皎在皇帝面前的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影视剧中的姜皎
随后,靠着舅舅的不断提携,李林甫的仕途,逐渐走上了快车道,开元初年,李林甫便当上了太子中允,跻身正五品的行列。
一时间,李林甫春风得意,毕竟这个时候的自己,还年轻,未来等待自己的,应该有无限的可能。
然而,就在李林甫不断追梦的时候,一直牵引着他的那个力量,戛然而止。
开元十年,因为卷入废后的风波,姜皎在流放途中死亡,李林甫依靠的大树,轰然倒塌。
此时的他虽说已经是正五品,但高不高,低不低的位置,其实也十分尴尬。
因为像李林甫这种等待机会、想要上进的青年才俊,朝中一抓一大把,即便有好机会,朝中无人的话,自然也轮不到他。
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呢?
只能另攀高枝才行,这段时间的李林甫一定很仓皇,也很迷茫,到处寻觅机会,但那哪个高枝才能够送自己上青云呢?
他不知道。
刚开始,李林甫结交了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通过源洁的关系,想要再上一层楼。
结果,源乾曜直接怼回去了,李林甫,你还真不是那块料:
“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
这句话,让李林甫直接给伤着了。
您想想,这种损人的话,都明明白白记在了史书当中,当年对李林甫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然而,深受打击的李林甫,却并没有放弃向上的机会,他一直坚持寻找着,那个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贵人。
而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开元十四年,李林甫进入了权臣宇文融的眼中,随后,在宇文融的提携之下,李林甫就任御史中丞,开始踏进了权力的核心圈。
宇文融
事实证明,李林甫在这个圈子里,不仅吃得开,还可以说是深谙其道。
随后,李林甫便开始精心编织起自己的关系网,跟其他权臣走的路线不一样,他并没有拉拢自己身边的同僚们,广结朋党。
而是将橄榄枝伸向了宫廷内的中人、后妃,这些隐秘的势力。
同时李林甫有个相当厉害之处,那就是做事从不拖泥带水,直接抓住人心最要害的东西。
武惠妃
对于玄宗的挚爱武惠妃,上来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交换利益:
“愿保寿王。”
一句话,就使双方,瞬间结成了共同进退的死盟。
对于高力士,则是抓住对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其恩人武三思的女儿(裴光庭之妻),跟对方私通。有了武氏的偏爱,李林甫也就间接成为了, 高力士也不得不帮助的人。
而在唐玄宗看来,李林甫这个人,很孤僻,不喜欢跟朝臣结交。
不喜欢结党营私的臣子,在历朝历代皇帝的眼中,印象一般都不错。
而整天身处李林甫经营的人情包围圈中,唐玄宗所听到的,自然也都是李林甫的好话。
这么好的臣子,有机会的话,当然要给他的,随后,李林甫便进入了相位。估计唐玄宗最初也没有想到,李林甫这个人,竟然这么好使。
以至于自己用了之后,便不想再换宰相了。
细心的小伙伴们不难发现,开元年间有这么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知名宰相,如同走马灯一般,轮番登场,令人眼花缭乱。
即便是历史上的名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也都长不过三四年的执政期。
而到了李林甫这里,最终竟然成了终身制,一直干到了他去世,整整干了十九年的宰相。
而恰恰正是这漫长的十九年,最终成了李林甫的原罪。
可以想象,李林甫如果也像其他人,只干三四年,那他一定会跻身并湮没于开元名相群之中,而不是被打落尘埃,成为了大唐那个最大的奸相。
盛唐危机的击鼓传花,最后一棒虽然落在了杨国忠的手中,但这个靠裙带上来的小哥儿,无论从唐玄宗的声名利益上来看,还是史学家的审慎考量,都不足以担起安史之乱的重责。
最终倒着数的,只能是李林甫。
那么,李林甫为何要担任这么久的宰相呢?
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李林甫,而在于唐玄宗,是唐玄宗想要他当这么久的。
咱们很多人在看开元盛世的时候,总会有这么一个误解,认为开元盛世是那群名相合力打造出来的,其实真正控制着大唐发展方向的大佬,并不是他们。
朝局如棋盘,宰相如棋子,操枰的人则是唐玄宗——李隆基。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
唐玄宗之所以重用宰相班子,本质上是想要用这帮优质“打工仔”为自己创造盛世的局面,其内心倒并不是想与这帮人搞民主,共享专制的皇权。
就像李林甫前一任张九龄,当时他和皇帝因为政事争执之时,唐玄宗怒道:
“事总由卿。”
虽然事后,唐玄宗每次拔擢人才都要问下,风度和张九龄比,如何?仿佛对张九龄很是眷顾,但一个人盛怒之下的话,往往才是内心真实的反映。
对于唐玄宗来讲,皇权,是最不可触碰的逆鳞。
而这一点,李林甫看得就很透彻。
老大要求一个能力强,不认死理,一切唯命是从,而又对朝政事务处理非常犀利的下属。
老大既然已经开出招聘条件,自己往那条条框框里对照着钻就是了。
从下面一步步熬上来的李林甫,早就打磨掉了自身所有的棱角,他比先前所有的名相都知道,如何更好地适应领导的要求。
而他的这些适应,最终被史书狂批为“媚上”。不过,若按照这个标准来讲,臣子们,谁要是不跟唐玄宗顶两句,难道就不是忠臣了?
李林甫既听话,又有能力,而且有手腕,够狠。而这种臣子,对于唐玄宗来说,等你多时了。
此时大唐历经诸位名相的改革之后,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亟需一名能够强力贯彻唐玄宗意志的铁腕宰相。先前唐玄宗不断换相,一方面是对政策的适当调整,一方面也是不断地寻找合适的锋刃。
这个锋刃要足够利,足够强,足够狠,足够准,能够义无反顾地破开一切阻力。
很显然,李林甫就是这柄合适的锋刃。
比起先前那些宰相们,李林甫有着自己的优点,那就是万事循理,是典型的法家做派,而作为副业——宫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被历史给放大了。
比起他的那些名相老领导们,李林甫的整人手段,其实并不是最高明的。
姚崇是被公认的贤相吧,人家的厚黑手段,就不比李林甫差,而且不少人还曾推断,后来李林甫的那些口蜜腹剑,多少都有姚崇的影子。
《新唐书》中曾记载,姚崇某日想要扳倒政敌张说,便假装脚不方便,退了朝后,留在后面,等众人走了之后,这位便转身找皇帝打了个小报告,说张说“密乘车出入王家。”直接将张说坑到了相州刺史任上了。
作为一个古代政客,为了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政治手段厚黑一些,其实在历代政治斗争当中,很常见。难就难在后世的史学家,倘若将这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亮出来,剖析、设立成语,不断加强深化人们的印象,那可就遗臭万年了。
而后来史书当中记载的李林甫妒贤嫉能,咱们也不能说没有,但看两个例子,或许就明白了,为何李林甫会这么做了。
史书记载,宰臣张说的儿子张均,自以才名当为宰辅,常为李林甫所抑。
乍一看,李林甫妒贤嫉能,实际上呢?不过是自己以为有才罢了,后来李林甫去世了,别人执政,依然没有提拔他,后来这位最终在安史之乱中,得偿所愿,投降后受伪命为中书令。
就这人品、这气节,李林甫看不上他也正常。
李林甫
对于自己人,李林甫也没咱们想得那么护短。宰相宋璟的次子宋浑当年就跟李林甫走得很近,被对方推荐为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结果这位后来贪赃数万贯被告发,李林甫并没有徇私情,下令就地法办,后来宋浑被流放岭南。
这种有原则,有能力,而且甭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很狠的人,也难怪唐玄宗格外看重。
随后,开元年间的最后一场变革,就在李林甫打头阵的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经历了开元初年,诸多贤相的改革之后,到了李林甫这个时期,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这个区域的改革,步履维艰,碰触利益极多,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大批人、破除一些常人不敢触及的制度,比如说府兵制、门阀制。
这个时候,执政宰相如果再像张九龄那样颇有风度、儒性十足的话,唐玄宗想要玩把大的, 基本不可能。
张九龄雕塑
那么唐玄宗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作为开创盛唐的一代明君,如何将当前制度完善并固定化,延续下来,是他当时所考虑的。
法制,是唐玄宗的核心理念,一切应该遵循法理,规则。从开元年间著名的“杨万顷谋杀案”就能看出,唐玄宗趋向于法家的理念。
当时被原监察御史杨万顷处死了贪官张审素,后来张审素的两个儿子长大后,杀了杨万顷报仇。
从儒家忠义角度来看,张审素的儿子情有可原,而从法家维护法理观念来看,杀人必须偿命。
最终这件案子演变成了李林甫和张九龄两人所代表的,儒家和法家之间的对决,在关键时刻,唐玄宗发话了:
“国家设法,期于止杀,宜付河南府杖决。”
李林甫法家思想迎合了唐玄宗的治国理念,而作为标准的法家行为,李林甫的行为不为世人所赞同,也是情理之中的。
“他们的法制观念,不为传统习惯、古代特权、流行的道德挂念、家人亲疏,或甚至恻隐之心左右。法律代表君主意志,必为成文法,必须详尽而无疑义地写出来,而且不折不扣、不分畛域的强制实施。”
随后,在唐玄宗的支持之下,李林甫拉开了改革大唐的序幕,很多人将李林甫比喻为低配版的王安石,就结果而言,李林甫其实比王安石取得的成就要高不少。
开元二十二年,修订刑律,唐律自此简洁、系统,便于执行,天下刑案为之一空。
开元二十四年,府兵改募兵,边塞之地招募兵源,内陆儿郎,不再受征发烦扰。
开元二十五年,进奏《长行旨》,将以前由国家规定的统一税率、劳役,变得更加贴近实际地方情况,实为制度上的一大创举。
开元二十五年,整治科考,将唐代一直盛行的潜规则——托关系,走门路的方法,彻底掐断,所有试卷一律由中书门下二次复核,也就最大程度上杜绝了营私舞弊的现象。
盛唐长安景象
李林甫所在的唐朝,正是大唐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像历史书中说的那样,有一个大奸佞把持着朝政,整天忙着搞宫斗,媚上,可能吗?正常思维想象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即便是新旧唐书当中,也对李林甫的才干,也给出了足够的肯定:
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秉钧二十年,朝廷侧目,惮其威权。
不过,一个人太优秀了,对于国家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唐玄宗遇到了李林甫,君臣二人合力,用了十九年,开创了开元盛世最光辉的时刻,然而,两人都没有想过,唐玄宗设计的盛唐顶层结构当中,宰相的戏份太多了,以至于大家都没有想过,李林甫死后怎么办?
毕竟制度是有了,人才不是说有就有的呀。
李林甫在位时,能够镇得住所有藩臣武将,甚至连安禄山每次见到李林甫时,都要紧张地直冒汗,听到李林甫说他好话,就非常高兴,而稍微假以颜色的话,安禄山就要吓得面如土色,不停地感慨:
“哎呀,我恐怕要死了呀!”
能将枭雄安禄山震慑得如此到位,不得不说李林甫的能力确实超强,但这也给后面的人出了个大难题,他要是死了,谁能收拢他所支撑的局面,一般人hold不住呀。
更何况,杨国忠还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人了。这盘他接不住,也接不好,最终给搞砸了。
天宝十二年,李林甫病重,当时的巫者说,这病见到皇帝便能好转,唐玄宗听后想要出宫,但被众人劝阻,随后他便登上宫内的高楼,对着李林甫的庭院不断扬起着红纱。
被抬出庭院的李林甫,看着隔着重重宫城的那抹红色,强撑着想要叩拜,却最终重重地倒了下去,这是他们君臣最后一次相见,相当感人,但谁能想到后面的剧情却十分狗血。
几天后,这个权倾朝野近二十年的“奸相”病逝,而随着杨国忠的掌权,一场清算运动,随即拉开,昔日的权相顿时被打落尘埃,这种秋后算账的场面,二十四史当中,已经重复了上千年。
原本李林甫只不过是政坛更迭的一个牺牲品,谁能想,几年后,一场摧毁盛唐的叛乱发生了,昔日的辉煌废了,总得有人负责,本着为圣人讳的原则,唐玄宗自然免责,而李林甫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那个背锅侠当中,最靓的仔。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