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尖底瓶用途,科学研究改写认知: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
上个世纪,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众多别具特色的小口尖底瓶,贯穿于仰韶文化的全过程,历时长达2000余年,伴随着仰韶文化的成长、辉煌、衰落。其中,西安半坡遗址的尖底瓶(见下图)与甘肃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最具特色。
在西安半坡小口尖底瓶的影响下,距今5000年时的仰韶晚期,甘肃马家窑文化又演化出了一种新型尖底瓶(下图,现代手工复原),被称之为“彩陶旋涡纹尖底瓶”。因此,马家窑尖底瓶与半坡小口尖底瓶一脉相承,属于继承与改进的关系。
然而,对于小口尖底瓶的用途,不少学者却出现了重大错误。
起初,学者普遍认为尖底瓶是既省力又方便的汲水器,并将之编进中学教材教辅等(下图),但半坡遗址工作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合作实验,发现尖底瓶汲水并不实用,基本特征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座右铭源于此,中庸思想也与之有关),装满水之后就会翻倒,装一半才能“正”,因此汲水说不可信。
既然不是汲水器,那么尖底瓶又是什么用途呢?现代科学研究取得重大发现,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这一研究发现,让我们不得不对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产生新的怀疑,即至少苏美尔文明的部分源头未必不在中国!
尖底瓶的用途:一种新型酿酒器
近几十年来,考古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尖底瓶中的残留物,以判断它们的真正用途。
第一次研究,四个不同区域的仰韶中晚期的尖底瓶,距今约6000—5000年,与三个中原地区的前仰韶时期遗址的小口鼓腹罐,距今约9000—7000年,其中之一是贾湖遗址陶器。结果证明,这些陶器都是酿酒器,以黍或稻米为主要原料。其中,距今约9000年的贾湖遗址,再度被证明拥有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不过,第一次研究的两组样本,中间存在千年间隔,此时正处于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小口尖底瓶初现之时。正因如此,2017年时又有了第二次研究,样本为2件半坡遗址和9件姜寨遗址的不同大小的尖底瓶(上图)。
经过科学分析之后,研究结果颠覆认知,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发表的《半坡和姜寨出土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的酿酒功能》一文,对此有详细分析,其中三个重要结论如下:
首先,所有尖底瓶都有酒的残留证据,而尖底瓶在仰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表明“酒被当时人们普遍享用,而不是少数精英人士的奢侈品”。
其次,小口尖底瓶属于一种新型的酿酒容器,相比前仰韶时期的小口鼓腹罐,尖底设计更利于沉淀与发酵,至今啤酒厂仍采用尖底设计的罐子酿造。因此,小口鼓腹罐与尖底瓶是一种继承与改进的关系,一脉相承。
第三,尖底瓶口的边沿,存在磨损的微痕形态,而2个姜寨尖底瓶标本中发现芦苇茎叶的证据,表明古人将芦苇吸管插入尖底瓶中饮酒。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芦苇管喝酒,在中国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犹存(见上图)。
甲骨文的继承:文字印证了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商代时,仰韶小口尖底瓶已经消失不见,但令人惊奇的是,甲骨文上却还大致保留了这一历史,比如“酉”与“饮”二个字形。
甲骨文中的“酉”,本义是“酒”,字形见下图,就是尖底瓶的形象。与之类似“酒”(旁边多了水形,会意酒水)、“尊”(双手捧酒坛)、“奠”(酒坛置于平台之上)、“福”(双手捧着酒坛,准备放到旁边祭台上)等文字都有“酉”字旁,而无论“尊”、“奠”还是“福”都一种礼仪,因此它们这种字形,说明中国“无酒不成礼”习俗的历史及其悠久。
甲骨文中的“饮”,就是一个人伸手扶着尖底酒坛,张口吐舌向一个坛子舔饮的形状。但奇怪的地方在于,喝酒之人舌头似乎是分叉的,这又是什么原因?
上文学者研究发现,尖底瓶中发现芦苇茎叶的证据,说明古人是用芦苇管喝酒的,因此笔者认为“饮”字反映的应该是古人用芦苇管喝酒的场景。
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往往反映了时代的风貌,由此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酉”、“饮”等文字,可能不是始于商朝,而是在更远的仰韶时期就已经出现。
其实,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除了上述文字异常之外,比如距今7300多年的双墩刻符(下图),已经形成语段文字特点,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方法,共有630多个符号,被广泛使用于周边地区。因此,中国文字的出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只不过因为文字载体容易腐朽的缘故而失传,又因为甲骨文的特性而部分保留了下来。
中国文化西传:苏美尔的来源?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由此揭开了仰韶文化面纱。但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源于中亚,故而提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此后半个世纪,中国考古证实中亚彩陶源于中国,即仰韶文化曾经向西传播,与“中华文明西来说”截然相反。
问题在于:仰韶文化西传之后,对苏美尔文明有无影响呢?不妨先看看以下两点:
首先,苏美尔、古埃及的尖底瓶
苏美尔、古埃及也有大量尖底瓶,造型与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一模一样,且用途也与中国的一样,都是酒器,古埃及的应该传承于苏美尔,但它们都比仰韶文化要晚一些。其中,苏美尔与古埃及也采用芦苇管喝酒。(上图,古埃及尖底瓶壁画,下图,芦苇管喝酒)
问题在于: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与半坡尖底瓶一脉相承,但苏美尔、古埃及的尖底瓶却缺少演化过程,那么苏美尔的尖底瓶从何而来?显然,要么违背发展逻辑的自创,要么源于中国。
其次,楔形文字上的尖底瓶
中国亚述学家拱玉书指出:“陶器符号在西亚没有影响楔形文字的起源,就目前所知,楔形文字的起源和陶器符号没有关系。”
简而言之,楔形文字突然出现,仿佛从天而降,所以拱玉书认为是“英雄造字”,即英雄一时兴起造出一套系统的、抽象的文字,故而才没能在中西亚找到源头。
然而,通过下图可见,楔形文字中有马家窑尖底瓶演化出的字形,与中国文字中的“酉”几乎一模一样。既然如此,其他楔形文字的源头是不是也在中国?
仰韶文化西传,至少传播到了中亚,这是已经肯定的事实。而从尖底瓶来看,仰韶文化传播到了两河流域,并对苏美尔文明产生影响,包括部分楔形文字、酿酒饮酒文化等,最终又影响古埃及文明。因此,中华文明对苏美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今还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苏美尔文明至少有部分源头在中国。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