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福利国家建立之初,面临哪些困境?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社会福利是政府以公共支出方式向全体公民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政府也因此成为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主要承担者。
英国首相艾德礼于1948年自豪地宣布英国已成为一个福利国家。
然而当时的英国政府没有预见到,在若干年之后英国经济会因社会福利的费用问题而陷入困境;英国国内大部分民众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创伤,他们期望战后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而福利国家建立基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英国福利国家构建框架基本是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图,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福利保障原则虽有所改动,但主体仍是依据《贝弗里奇报告》的基本原则进行调整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英国社会福利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涉及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英国国民社会生活方面做了全方位的保障。
我们应当承认保障全面的福利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如缓和了劳资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等等。
福利国家制度所需费用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支出的,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较快,基本能够维持社会福利的基本支出。
然而随着英国税制改革,人口结构变化,以及高福利下出现的新社会问题,都大大增加了社会福利费用。
因此,英国福利国家逐渐陷入困境中,特别是在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后,英国福利国家困境加深。
福利国家建立之初的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为了保障福利支出和缩减贫富差距,英国税收制度实行累进税制。
社会福利费用支出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支出部分,而税收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高税收势必会影响经济发展。
社会福利费用的支出主要来自源于国家财政收入。
英国政府为了筹措福利资金,实行高额累进税制。
在高额累进税制影响下,个人所得税是随着收入的多少而变化,而且收入越多的人所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就越多。
1977年英国政府将个人所得税率分为十个等级,税率为33%—83%。
因此,英国国内大量的高收入技术人员为了避免缴纳高额的个人所得税,他们迁移到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仅在1975年一年全国就有约6万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才离开了英国。
留在国内的人中,大部分不是没有技术,便是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下徘徊。
在这些人当中不乏为了免于征税,宁愿呆在家中也不愿外出工作的人。
这些失业者依靠政府相关福利津贴维持的基本生活水平,而且申领的社会救助金是不需要纳税,完全归个人支配。
大量失业人员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政府一般通过增税、发行国债和扩大发行量等方式,但这些措施无疑会增加国家和企业负担,而这时人民又会不断要求增加追加社会福利。
政府无法摆脱财政困境,陷入恶性循环。
在福利制度及累进税制的影响下,不仅使工人的生产效率低,也大大减少了企业主的利润,挫伤了他们在国内投资的积极性,大量企业主将资金投资国外。
高累计税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在诺曼·阿里的《福利》一书中,作者就对高额累进税进行了质疑,他认为“累进经济所得税是最大效用的科学方法,因为在收入重新分配过程中,给富人带来的伤害少于给穷人带来的快乐。”
英国政府对国内企业实行的也是累进税制,企业要将一部分收益(约为50%)以赋税的形式缴纳给国家,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企业所得税。
在高福利制度的影响下,企业需为所雇的员工缴纳保险费用也占用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这些都会导致雇工成本增加。
在英国国内,企业主获得回报远低于他们在国外市场获取的利润。
国内的企业则缺乏后续资金投入,无法扩大企业规模,更新技术,从而影响英国经济发展速度。
因此,英国经济发展速度与欧洲的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处在相对低的水平。
在英国,老年人基本生活中所支出费用已成为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支出,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成年人人数却在不断减少。
在福利国家制度下,为了使老年人各方面得到保障,英国政府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以弥补养老费用的增加。
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养老金支出的增长。
二战后,英国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1900年为7.5%,1950年为16%,1970年为18.5%,1975年达到19.9%。
英国老年人口总人数的持续增长,与国内新生儿增长率一直处于徘徊状态也是分不开的。
如上表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口年龄阶段的分布呈现不平衡性。
成年人口数量下降以及幼儿增长率的不平衡性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在减少且在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人数却在持续增长。
英国人口发展的不规律性导致养老金支出的增加。在英国,养老金津贴标准增长速度加快。
从1948年到1958年的10年间,英国养老金的津贴标准提高了5次,到1958年英国政府用于养老金的总支出已经达到近5亿英镑。
养老金津贴标准的提高,必然会导致英国养老金支出的增加。
在英国,政府关于老年保障费用支出已成为社会保障费用总支出的主要支出部分。
在1950—1979年这三十年间,英国养老金支出约占整个社会保障总支出的一半。
此外,英国国民健康保障制度规定国民医疗服务除了某些方面是需要缴纳少许费用,其余大部分医疗服务是免费的。
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政府在国民保健中需要承担大部分费用。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其他因素带来的养老保险资金短缺困境,成为当时英国政府对现行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重要原因之一。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英国国内失业人数增加,其中不乏一些人主动辞掉工作,成为“自愿失业者”。
造成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一是福利制度的普遍性原则;二是高累进税制的影响。
福利国家首要目标是保障公民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内的一段时期,在英国国内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据统计,在1948—1966年英国国内的平均失业率仅为1.7%。
然而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英国国内的失业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1975年的英国失业人数突破了100万,占总人口的4.1%。
在这些是失业人员中既包括那些真正失业人员,也包括那些“自愿”失业者。
在福利国家中普遍性原则的影响下,那些不干活或者少干活的人照样可以通过领取各种津贴来维持基本生活,在累进税税制的影响下他们拿到手中的钱甚至比那些工作的人所获得收入还高。
英国政府制定高累进税制目的之一就是向高收入人群征收重税,以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社会保障种类繁多以及累进税制影响,英国不同阶层最终的实际收入是相差无几,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低工资者的最终收入可能高于工资较高者。
在高累进税制的影响下,收入越少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就越少,低工资者还能领取各类国家救济。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报道:失业者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他们确实还能设法比他们一些有工作的最穷邻居拿回较多的钱。
这主要是由于在业者的收入是需要纳税的,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的津贴却不需要纳税,这部分收入完全归自己所有。
干多干少一个样,少工作的人甚至还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高福利和高累进税制影响下,在一些人中产生“对福利的依赖性,‘吃大锅饭’的思想滋长,‘混’的思想比较普遍”。
努力工作的人工作积极性遭受到打击,懒惰情绪滋长。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减少收入以避免缴纳个人所得税,在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大量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的成年人,其中一部分人是从来没有工作过,这些人成为理论上的“失业者”。
在英国从未工作过的成年人大约有100万。
在现有的福利制度和税收制度影响下,失业人员缺乏重新寻找工作的动力,导致失业者越来越多,成为英国社会的一大诟病。
大量失业者的存在,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社会问题,还带来财政问题。失业人员整天无所事事,游荡在街头,严重影响英国的社会治安。
政府还要支付更多的救济资金,为他们的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英国企业外迁也是造成失业人员增加的原因之一。
英国的福利水平较高,导致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英国企业为了减少员工所要缴纳的保险费用,他们努力裁减人员,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投放到用工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加剧了英国国内失业问题。
总之,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表现不只是特定某一方面,而是一个集合体。
英国政府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增加财政收入。
对企业和个人的所得按高累进税征税,直接结果是大量人才和企业离开英国以寻求发展。
英国人口结构不合理性,导致缴纳国民保险费用的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却在增多。
高福利、高保障的福利国家,“自愿失业者”的增多,触及到人们的道德底线。
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表现多方面,为了脱离困境,撒切尔政府积极的对福利国家做出改革。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