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丹麦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景观设计语言如何构建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一、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构成
和普通语言一样,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包含特有的“语汇”和“语法”,后者包括词法和句法;进一步还包括形成通篇景观语言创作的“章法”,如起始、段落、结束、转折、高潮等。
风景园林设计承担着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目的,其中包含技术经济和艺术、审美与康体、文化与社会的多种目标和约束的综合。
至此,风景园林设计作品可以说就是用设计语言“述说(解答、吟咏)”出一个空间主题,即设计成果。
1、语汇
语言中,语汇是构成句子的基础,从而组成段落、篇章。
景观也是由风景园林设计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结构、规律组合排列到一起,通过设计师的设计和表达,构成整个景观。
语汇是设计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空间中各种自然或人工的景观单体,包括天象地貌、土石山水、植物,以及人工构筑物,都属于景观语汇,包含了形体特征、使用功能和审美含义等多种内涵。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诺曼·K·布斯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指出,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植被、构建物、道路、山水石材等。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与之搭配的声音、气息、触觉等特征要素也属于景观语汇。
在中西方园林中,关于地形、植物、山石、水体、构筑物等组成要素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在研究中可以借鉴西方关于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研究。
除了组成景观的物质要素外,物质的形体要素也很重要。
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中,语汇的表现形式差别很大,并在不断随时代变化而更新。
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语汇的表达形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园林设计更注重于点线面的结合和对称式的摆布方式,而中国传统设计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设计当中更注重意境的发挥,创作方式相对比较自由。
在研究景观设计语言时,很自然的将基本要素符号化,将各个要素与符号对应起来,形成更简单、更实用的设计语言语汇库。
在大多数建筑语言的语汇研究中,将语汇对应建筑部件这一说法已得到了赞同,而将建筑语汇按照建筑的表达有机组合起来就是句法。
相对应,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设计要素即对应着设计语汇。
美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学者马克·特雷布以“设计语汇”为题,探讨了水、石头、造型绿篱等设计要素的应用类型,对推动设计语言的标准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语汇是景观语言的基本单位,等同于景观元素、景观符号。这些语汇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构组合,表达一定的意图。
景观语汇包括地形、地貌、山、石、水体、建筑物、构筑物、小品、雕塑、植物等景观元素。
丹麦风景园林设计的特别之处是其在合理运用通用语汇的同时,着重运用了其特殊语汇,即“方言语汇”。
本文中重点研究丹麦21世纪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使用的特定语汇。
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一定应该掌握大量风景园林设计语汇。
要求既要熟悉本国语汇,也要掌握其它国家的语汇,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上游刃有余,才能有所创新,在使用语法规则将语汇进行组合时,恰当的表达出设计思想和内涵,传达设计意图。
2、语法规则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语法规则是将景观语汇按照一定次序组合起来的法则。
语法规则包括语汇的组合变化规则以及句法规则。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使用语法规则,即按照一定规则将景观元素构成一个整体,用以展现设计的意图,表达设计的含义。
景观语法是描述性的,可以用语法规则来解读和创造景观。
虽然景观有很多种类,构成形式、表达内容不尽相同,但都遵循着基本的景观构成规则。
根据这些规则,可以将相似的景观语汇组织成不同的景观实体。景观语法是风景园林设计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
通过使用一定的景观语汇、空间词法和空间句法等组织构成景观,从而使景观的创作过程更加合理。
景观语法是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既有传统的规则公式,同时又鼓励创新性的自由表达。
景观语法的空间组合关系规则在多数情况下是普遍适用的,不随着地域、文化、景观类型等变化而变化,甚至可以把种种外在形式都去除,留下点、线、面、体进行研究。
例如《开放空间设计》(罗伊德·伯拉德)中,作者使用简化的模型来研究空间的构成关系和尺度,抛开具体的形式,探寻出普适性的规律。
3、文脉
风景园林设计与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时期开始,风景园林开始注重设计的文脉。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
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
设计中译作“文脉”,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应理解为文化的承启关系,文脉作为文化上的承启关系,是对历史、文化等背景的阐释或再现,这对景观的阅读和感知非常重要。
风景园林设计应考虑当地人文文化以及传统给予的启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地域文化特征对于人们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
一旦园林设计与得到充分挖掘的场所精神结合起来,将场地人文历史进行内外延伸与横纵发展,必将呈现出不同的景观表现。
在特定的地域中,历史的印迹总是隐含当地人的深厚情感。
特有的地域公共空间,孕育着所在地域人们的人性情感和人际脉络,具有人际、人性的磨合力。
这正是我们当今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要面对且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它寓意着人性深处祈之以盼的社会元素。
在现代园林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捕捉场地场所精神,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观语言,是场地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这样不但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而且还能弘扬和保持当地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借以提高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丰富园林意境。
二、园林设计语言框架体系
就像语言由语汇、语法构成的一样,设计语言也有对应的语言规则,只是由于设计语言的结构比普通语言更为复杂,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前人的研究中,不管是通过建筑学、符号学、象征学等各类学科对设计语言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可以将同一景观变换成不同种形式的语言,以加深对景观的理解。
一些学者就设计语言和景观设计语言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布正伟、安妮·斯帕恩和蒙小英等学者提出了系统性的语言分析框架。
1、布正伟的建筑语言框架
2000-2001年,布正伟在《新建筑》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建筑语言的文章。
他借鉴语言学的体系,由语汇、句子、语段和章节组成了建筑语言结构框架的核心部分。
语汇是最小的单位,包括诸如门、窗、窗间墙、檐口、基座、台阶、梁、柱等;当按一定顺序将某些语汇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完整的构图单元—句子;而句子按一定规则连接起来,构成语段。
然后把这一核心部分与其所具备的外延内容和特征—语义、语形、语体和语境相联系,之后再通过修辞形成建筑文本,形成建筑语言的框架。
同时对建筑语言的语法进行了详述,语法包括词法规则、语法规则和修辞规则三大部分,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较为全面的总结了语法的内容。
2、安妮·斯帕恩的景观语言框架
美国安妮·斯帕恩教授的景观框架是由景观语言的设计要素、语法规则、语用论和修辞学四方面组成的。
在《景观语言》中,她将景观语言的内容表述为景观元素、景观上下文关系、景观语法和景观的应用等几个部分,其中景观的应用分为语用学、景观的诗意和辩证法等几部分内容。
构建方法大致上按照语汇—语法—语用—修辞的模式进行。
除了强调景观实体元素外,也将声音等非实体因素融入在研究框架之中,以人为出发点,强调景观是动态的过程。她强调景观的秩序法则。
与传统语言学不同的是,提出了只有景观才适用的格网、尺度和时态、修剪的几何形、秩序的普适性景观语法原则。
斯帕恩教授将语用论和修辞构建表述为景观的应用,与布正伟的建筑语言框架不同。
斯帕恩教授跳出了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把景观的修辞概括为景观的诗意,认为除了建筑与景观在感官方面体验的区别外,还与80年代人们对景观的技术和艺术、讲究实用和追求诗意相互割裂有关。
并在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景观的技术和艺术、讲究实用和追求诗意统一的辩证关系。
3、蒙小英的园林设计语言框架
蒙小英教授在博士期间,对1920-1970年北欧园林设计、设计师和设计语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首先在参考了前人工作的基础,构建了有语汇和语法规则构成的园林设计语言的基本框架,语汇包含园林组成的客观要素,即设计组成的基本要素,其中几何形的应用等特征反映了北欧现代园林的特点。
语汇是流利阅读景观的基础。
蒙小英把语汇分为物质基本要素和对物质客观要素的提炼升华。其中客观要素主要包括:植物、土地、水体、石头和天空。
语法规则是设计方法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具有描述性而非说明性。语法规则是语汇的组合方式。
语法规则分为词法规则和语法规则,词法规则通过语汇引用、词语典型化、词组的统合进行研究,句法规则主要通过对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构成的构图、几何形间的关系等进行论述。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景观/风景园林的设计语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设计思路、设计框架都是不同的。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单一种架构方式是不足以全面表达的。
总之,景观设计语言的建构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意见,但基本构成却是不变的。
在丹麦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语言的构建中,参考蒙小英量化园林特征的手法,对景观语汇进行了整理,对设计语言规则进行了归纳,对设计语言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和语言学研究系统基本相似。
- 0006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