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精神
1011700000002

第2章 爱 国 篇 (2)

孙慧环(1975~),汉族,中共党员,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辅导员。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孙慧环同志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思考。她不追求学生的近期学习表现或成绩,而是以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为追求,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追求。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她在负责每个年级的时候,都要先认识和熟悉每一名同学,掌握班级的基本情况,对每个有特殊情况的同学都做到心中有数。

她会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很好地融入班集体中,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姬小楠同学,是她01及法律1班的学生,在高中时非常优秀,并且已经加入了党组织。但是姬小楠入学后,因为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家长非常苦恼,也多次写信、打电话,要求学校给她转专业。孙慧环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针对这个情况,同姬小楠同学进行了多次谈心,不仅化解了她的厌学情绪,还使她认同了自己的专业。在接下来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孙慧环同志时时关注她的情况并加以引导。毕业时,姬小楠同学不但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出色地完成了班级团支部书记、入党培养人等工作。

孙慧环同志在踏实工作的同时,还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新的形式,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她更是找到了自己的方法,既结合学院积极分子的情况建立“党员联系班制度”,同时,以“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学生三个代表思想学习研究会”为依托,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学生党员负责指导各班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工作,从总体上强化各班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工作,使他们的工作扎实有效,避免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

2007年4月,孙慧环借调至奥组委任奥林匹克公园北区场馆群观众服务经理。孙慧环同志为了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加班加点研习业务知识,精益求精制定赛前规划,使自己很快适应了奥组委的要求。一次,孙慧环同志为了研究人员点计划,连续在场馆工作,夜以继日,在场馆熬了三天三夜。直到两岁的儿子给她打电话时,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还没有休息过。她凭着多年的专职辅导员生涯培养出来的职业素质,很快投入到新的角色中,圆满完成了奥组委交给她的任务。

2008年8月10日,对孙慧环同志来说算是考验,因为网球开赛的第一天就因雨退票。观众们不满都聚集在场馆门口不肯离去。孙慧环同志和观众服务工作人员们一边安抚情绪激动的观众,一边冒雨为观众分发雨衣。面对观众的不满和指责,志愿者也有了一些思想起伏。但是,孙慧环同志始终微笑着,不仅亲自向不满的观众道歉,还耐心地解释着相关的政策和情况,最终安抚了观众的情绪。

接着非常紧张的工作安排,8月11日凌晨3时,最后一名网球观众满意地离开了场馆。一名志愿者在当天夜里给孙慧环同志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孙老师,谢谢您!今天我们离开场馆时候,想着今天被观众责骂的委屈,看着您淋湿的样子,我流泪了。您冒雨工作了十二个小时依然保持微笑。我今天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志愿者。孙老师,您辛苦了!”即使在场馆工作期间,孙慧环同志仍不忘自己是一名转职辅导员,她时刻爱护、关心志愿者,努力使大学生志愿者以奥运为契机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信念。正是这种艰苦奋斗、不畏辛苦、勇挑重任、以身作则的态度,才使得她能够带领观众服务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

【在京档案】

从2007年5月到2008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准备,孙慧环与8名观众服务副经理一起,带领着奥运会1608名、残奥会1320名观众服务志愿者,圆满地完成了奥运会15个比赛日53个单元425场比赛和残奥会11个比赛日33个单元365场比赛的服务工作,共接待奥运会观众31.6万人次,残奥会观众18.1万人次。成功处理了三百余起运行事件,解决了千余起观众投诉和抱怨,此外,还应对了支援11号安检大棚安检协查工作、网球比赛因雨取消、观众涨台,突降暴雨等紧急突发事件。

容国团: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

【北京人物】

容国团(1937~1968),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他所研究出来的快速抽击,打破了当时主导欧洲和日本的花巧式打球方法。1959年4月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以3∶1战胜匈牙利名将悉多,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容国团,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他从小就喜爱乒乓球运动,儿时在家乡的一所华侨学校上学,学习成绩优异,学打球非常用心。容国团的父亲容勉之是一名海员,当时还是工联会的会员,因此,容国团经常可以随父亲去工联会的康乐馆打球。后来,他的父亲失业了,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容国团只能退学到一家鱼行当童工。鱼行工作的环境非常不好,而且任务繁重,使得小小的容国团染上肺结核。后来,好心的工联会人员把容国团安排在康乐馆管理图书、陪顾客打球。

1957年2月,香港乒乓球赛举行,15岁的容国团代表工联会参加比赛。与队友夺得男团、男单和男双冠军。4月,日本乒乓球队到香港访问,容国团击败了刚获得第23届世乒赛男单冠军的秋村伊智郎。

1957年11月,20岁的容国团他随父亲回广州定居,进入广州体育学院学习。1958年4月,容国团在广东体委的一次大会上发出了“3年内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的豪言。在当时,中国体育遭遇西方封锁,西方社会对中国运动员的体育成绩并不认可,因此,容国团的这一誓言,引起了巨大轰动。

随后,容国团被选入广东省乒乓球队,同年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单打冠军。不久,又被选为国家集训队队员。在技术上,容国团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左推右攻打法,成功地创造了发转与不转球,搓转与不转球的新技术。入选国家队后,他苦心练就了直拍快攻打法,形成了“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联邦德国的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淘汰了6位名将,最终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在决赛,容国团首局失利。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拿出了长短结合、“软硬兼施”的打法,调动对手左右奔跑、前扑后撤,最终连胜三局,夺得冠军,也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回国后,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中,容国团夺冠更是被周总理称做为1959年的两件大喜事之一,当年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也因此被命名为“红双喜”,乒乓球运动由此迅速在全国掀起高潮。

1961年,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后容国团担任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在他和其他教练员的指导下,中国女队在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1958年,容国团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1961年又两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容国团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

2009年4月5日,中国乒乓球队首获世界冠军5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同一天,容国团纪念馆开馆。纪念馆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还有容国团留下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手迹。

【在京档案】

1961年4月14日,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在决赛循环赛第三场关键之战中,容国团先后负于日本的秋村和木村,中国队情况十分不利,容国团急得也流出了眼泪。这时有队友问他:“下一场你准备怎么办?”他随即激动地答道:“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随后,他振奋精神,挥拍上阵,沉着地用推、拉、搓相结合的办法钳制住素有“凶猛雄狮”之称的日本队员星野展弥。最终,中国队以5∶3击败日本队,第一次获男团世界冠军。由此,容国团“人生难得几回搏”这句名言便流传开来,这种拼搏的精神也助“国球”走上长盛不衰之路。

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北京人物】

钱学森(1911~2009),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他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23年9月,钱学森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六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公费留学生,第二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

在美留学期间,钱学森先后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28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更是让他誉满全球。在“二战”期间,他和导师一起参与了美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他在美国可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决定早日回到祖国,为祖国效力。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的知识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枪毙在美国,也不会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因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没有行动的自由。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学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也非常关心他在美国的处境,我国政府还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强行监禁了钱学森。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和相关外交人员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懈努力——甚至释放了15名在朝鲜战争中被我军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在踏上祖国领土的一刻,他无限感慨:“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1956年年初,他向国家相关机构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根据他的建议,国务院建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作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并任命他为委员。同年,他还受命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这是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在他的主持下,“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顺利完成。除此之外,他参加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研制工作,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还和同人一起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在我国得以建立。

从1958年4月起,钱学森长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等职务。

1991年10月,国务院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一直是钱学森做人为学的信条。由于钱学森的效力,我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