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精神
1011700000003

第3章 爱 国 篇 (3)

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榜样和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周恩来总理,将他与钱伟长、钱三强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合称为“三钱”。

【在京档案】

已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中学母校。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宣武区和平门南新华街,成立于1901年,前身是五城学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学,也是我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钱学森于1923年9月来到这所学校学习。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北京人物】

钱三强(1913~1992),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他的父亲钱玄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居里夫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人们称他领导的研究所为“满门忠烈”。

1913年,钱三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钱玄同曾在北京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而且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钱三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进步思想的熏陶。为培养钱三强,在他7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入了孔德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由蔡元培、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采取开明、全面的教学方针,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大学教学工作。可以说,钱三强童年时代受到的教育是非常优越的。

钱三强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1929年,他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取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学习了本科的课程。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以及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吸引着钱三强。

1936年,钱三强的毕业论文取得了90分的优异成绩。在吴有训教授的引荐下,他得以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更荣幸的是,他担任了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手下的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能够和这样的专家一起工作,钱三强感到无比兴奋。

一年之后,钱三强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严济慈所长的推荐下,他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这个实验室由居里夫人创建,居里夫人逝世后,实际由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莱纳主持。在导师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引领下,钱三强于194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继续跟着导师工作。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妇二人在铀核三裂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在法国十一年的勤奋努力让钱三强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和荣誉。在这样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他还是坚持要回到祖国。钱三强向导师约里奥—居里夫人辞行。导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经常说,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希望你把这两句话带到你的祖国去!”导师的这两句话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1948年夏天,钱三强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祖国。1949年3月的一天,他忽然接到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的邀请,要他作为代表去法国巴黎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财政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拨出五万美元,要他在法国订购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对于发展科学事业的支持,他心里非常激动。他还受到邀请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便全心致力于祖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现在的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的职务,并于1954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他又成为发展我国核力量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与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许多核专家,其中包括他的夫人和以后为发展我国核力量作出突出贡献的邓稼先。

为了研究一种扩散分离膜,钱三强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四年的刻苦专研,终于取得了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四个能制造扩散分离膜的国家。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但他仍然担任了很多重要职务,兢兢业业地工作着。1992年6月28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我国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浸透着钱三强的无数的智慧与心血。他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为在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京档案】

钱三强墓位于福田公墓沟北六组,墓碑很不起眼。没有豪华上乘的用料、没有任何墓志铭,但这里留有无数扫墓者的敬仰和追思。

赵登禹:血洒南苑的抗日名将

【北京人物】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陆军上将,民族英雄。自幼练习武术的他于1914年参军。1937年,在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是为抗日战争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赵登禹幼年时因家境困难,没有机会进入私塾读书,因此在家做农活并跟从武术名家朱凤军练习武术。1914年他参加了冯玉祥的军队,并担任了冯玉祥的随身护卫。后来他相继担任了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6年,他随军参加北伐,表现英勇。1930年,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玉祥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3年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侵袭热河省,占领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沿线发动进攻,企图侵占整个华北。国民党被迫应战,赵登禹奉命把守喜峰口阵地。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赵登禹率领部下多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他经常激励战士:“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在一次战斗中,赵登禹利用日军在警戒上的疏忽,率军队从两翼迂回到日军侧后,进行包抄,让日军措手不及,死伤众多。激战数日,日军的多次攻击都失败了,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了这次战役(喜峰口战役)胜利。这次战役一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抗战全面爆发后,数以万计的日军于1937年7月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重地发动大举进攻。当时,因战功卓著擢升为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奉命率部调到北平南苑地区驻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进攻宛平城。在敌人飞机和炮火的狂轰滥炸下,孤军作战的部队损失惨重,但是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拼死抗击。

7月28日,日军调集重兵并动用三十多架飞机向29军阵地发起猛攻。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在敌人猛烈的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孤军作战的赵登禹部队损失惨重,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赵登禹临危不惧,亲自率军卫队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厮杀,他们不畏强敌,誓死坚守在阵地。

这时,赵登禹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所有部队撤退到大红门一带,为激励将士,赵登禹乘坐在车子上,指挥部队向大红门方向撤退。日军看出了赵登禹的意图,率先在大红门公路附近架起了机枪,以火力封锁道路,赵登禹的车子不幸被炸毁,本人也身受重伤。警卫员劝其立即撤退到安全地带,赵登禹不肯,仍顽强率领部队阻击日军。这时,一枚榴弹飞来,炸断了赵登禹的双腿。昏迷后醒来的赵登禹含着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北平城里的我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说完他就停止了呼吸,年仅39岁。

赵登禹牺牲后,国民政府颁布嘉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赵登禹将军和29军抗日烈士的骸骨被迁葬在卢沟桥畔。1946年,北平各界举行公祭赵登禹将军的仪式。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是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代表”。赵登禹将军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怀念。

【在京档案】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北部的赵登禹路,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这条路原名北沟沿,抗战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而命名。1980年,赵登禹墓重建于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

梅兰芳:绝代风华艺术人生

【北京人物】

梅兰芳(1894~1961),著名京剧大师,其曲风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很早就名扬海外,但他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出生于京剧世家的梅兰芳,祖父是清朝末期著名旦角演员梅巧玲,伯父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雨田。他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8岁即开始学艺,11岁登台,他做事刻苦钻研并坚持不断实践,所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梅派”,是四大名旦之首。

抗日战争期间,刚返回上海不久的梅兰芳,因拒绝为日本人唱戏,在香港银行的存款被日本人冻结了,无法取出,他只能依靠利息过日子,全家生活举步维艰,如何维持眼下的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和夫人商量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刊登了何香凝女士卖画的消息,我们为什么不学她呢?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来谋生如何?”

其实这个想法梅兰芳早就有了,只是怕夫人不同意,所以没有说出,现在夫人先提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没几天,市民便看到了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购买。二十多幅画不到两天便售完了。此事在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很多知名人士都站出来,要为梅兰芳举办个人画展,梅兰芳知道后非常高兴,画了几十幅作品,交付主办者安排。

主办者打算在重阳节的时候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二人参加剪彩仪式。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被日伪汉奸获知。他们互相勾结,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肆意捣乱,前来参加展览的群众不得不离开。

等梅兰芳来的时候,他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十分奇怪。当他走近一看,才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好了纸条,分别注明了“冈村宁次长官订购”、“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见到这样的场景,十分愤怒。梅兰芳马上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划向一幅幅画作。“哗!哗!哗!”几幅画作瞬间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举动,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也向大江南北传去。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等闻讯,纷纷发表声援讲话,称赞其为世人所敬仰的民族气节凛然。梅兰芳的爱国行动,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他们纷纷寄来书信。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梅兰芳看到书信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兴奋地对夫人说:“从此,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愈发拮据,梅兰芳只好挥泪将北京的房子出售,随着又将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出售。即使这样,梅兰芳一家还是不得不举债度日。得知梅兰芳一家陷入困境的老朋友纷纷来解囊相助。其中就有老画家叶誉虎,他向梅兰芳提议,要与他合作,一起办一个国画展览,为扩大社会的影响,主题主要突出梅、竹。

此时已经沦陷的上海,正处在一片混乱恐慌之中,上海市民生活不是停水便是停电,时不时还有空袭警报,所有人生活提心吊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梅兰芳坚持作画,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