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精神
1011700000005

第5章 爱 国 篇 (5)

第二年回国后的***,任北京《晨钟报》主编,他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1917年年底,***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并开始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他在北京大学,先后任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的教授。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受到了鼓舞,率先接受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他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文章。他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和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和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年初,***和陈独秀两人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他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等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了充足准备。同时,***还多次会见了共产国际的代表,共同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11月,共产党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担任书记一职。他扩大宣传,积极活动,发展并推动了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不仅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预示着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将为之一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担任了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党在北京和北方地区的全面工作。

1922~1924年年初,***在大江南北频繁地奔走,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仅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还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与了大会宣言的起草等工作,为实现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6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的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展得生机勃勃。也是在***的呼吁下,北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坚决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与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多次开展合作。

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北京***与赵世炎等人组织了五万余人的示威活动,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但就是在这样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积极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继续坚持斗争,坚决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在北京逮捕了***等几十人。在狱中的***备受摧残,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将***等二十位革命者绞杀。

临刑前,***慷慨激昂地说道:“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是高呼着“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的,时年38岁。

【在京档案】

***的故居位于北京文华胡同24号(原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这是***1920年春至1924年1月居住的地方,也是***在家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住场所。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今五四大街)29号的北京大学红楼,是北大老校舍之一,现在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1918年以后,***、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曾在此先后任教任职。***在北京大学任职图书馆主任期间,就是在这里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发表的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是在这里完成的。五四运动之后不久,***等共产党人建立的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就是在红楼,这里也是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在一楼东南隅有两间朝向向东的屋子,便是当年***办公的地方。

蔡锷:军人之心唯有共和

【北京人物】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中华民国陆军上将。他积极响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也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1882年,蔡锷生于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在一位名士的热心帮助下,他得以免费进入私塾读书。12岁时,蔡锷不负众望考中了秀才。16岁时他考入了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深受梁启超的赏识,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他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他思想活跃,成绩优异,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7月,蔡锷调到云南,并被清廷任命为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在这里,蔡锷得到机会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军队改造和训练滇军的活动。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官兵在五华山成立了“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后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就职后,他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顿财政和军队,兴办教育和实业,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他被任命为全国经界局督办。在这段时期内,他一边领导经界局工作,一边热心于军事学术的探讨。他还多次向袁世凯上书,为军队和国防建设献计献策,表达了他创建一支强大武装军事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在政治上有勃勃野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的提议不予理睬,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的活动。

目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蔡锷非常气愤,他决心用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为了躲过袁世凯的监视,他表面上装出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样子,经常流连于北京的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在一起。他还暗中多次赶到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议讨袁计划,并初步设定了在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并以治病为借口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回到昆明。云南军队中聚集了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他们在8月中旬时就成立了“筹安会”,酝酿发动讨袁起义。9月11日以后,团以上军官以唐继尧为首,又多次举行秘密会议,明确了护国讨袁的战略决策,并着手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蔡锷到达昆明后,加速了云南反袁起义的爆发。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第二年春,他率部在四川泸州一带打败优势袁军,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7月6日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只得对川省善后事宜做了简单的处理,即于9月到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他终因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病逝,年仅34岁。

【在京档案】

青云阁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西街33号,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905年曾经翻新过一次,是一座典型的轿子型建筑。它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台球这一时尚运动在那时就已经被青云阁引进,里面还有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等多家老字号。讨袁名将蔡锷将军就是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了名妓小凤仙,从而演绎了一段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新中国成立后,青云阁受到政府的妥善保护,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轿子楼建筑。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北京人物】

陈嘉庚(1874~1961),原名陈甲庚,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都由陈嘉庚出资创办。他的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和民族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毛泽东主席曾赞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总理也高度评价他“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尽无限艰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华侨世家。他的父亲陈杞柏年轻时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17岁的时候,陈嘉庚来到父亲的米店中学习经营管理。三年后,他返回福建家乡完婚,后又读书一年。22岁时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4年,陈嘉庚父亲经营实业失败,米店关门,并欠下重债。陈嘉庚接手衰败的产业后,开始自立门户,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主要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颇丰。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是陈嘉庚还是决定将父亲所欠债务都一一还清,这件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的佳话。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短暂停留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此期间,陈嘉庚经过朋友的推荐认识了孙中山。1910年春,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陈嘉庚和弟弟一起加入同盟会。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踏上了革命征途。

陈嘉庚具有非常精准的商业眼光,当他察觉到橡胶行业的前景之后,马上涉足橡胶种植业。19世纪10年代,陈嘉庚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最富有的华侨之一。到1925年,他已拥有1.5万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开设了橡胶产品的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除此之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等十余种产业,经济势力几乎称霸整个马来半岛。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年间他就在家乡创建了多所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1921年,他拿出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并且承诺所有办学费用都由他一人承担,包括大学的经营费用300万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的心血,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国内的知名高校。有人计算过,陈嘉庚一生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当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带头为国内筹款捐物。1940年,他还亲自率领慰劳团回国访问,参观了重庆、延安等地,与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接触,并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回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10月1日,他还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看到祖国真正站起来了,他决定回国定居。随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年事已高的他仍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鼓励在外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陈嘉庚先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

在陈嘉庚撰写的《南侨回忆录弁言》中有这样的话语: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

【在京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