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不可以
1018800000020

第20章 尊重孩子的委屈 (1)

一个成人如果遭受委屈,心里就会很窝火,情绪低落,提不起来精神,有的甚至导致心理问题。而我们的孩子,承受能力弱,不谙世事,他们如果受到委屈,就更容易出问题。孩子受了委屈就相当于在思想上系了一个疙瘩,如果不解开,就会形成死结,导致问题的发生。孩子受了委屈,要加以抚慰,不要让孩子受挫就丧失信心。

57.孩子不能成为大人犯错误的借口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可我们大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不屑一顾。难道父母们在批评孩子时,就有权力粗暴吗?所以,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如何,自己有时也得检视一下自己。

父母容易犯的错误

◎ 自以为是。很多父母都有这个毛病,认为自己做的就是为孩子好,孩子的一切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如果做一件事,说话必以孩子的前途云云。

◎ 孩子是“私有财产”。怀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大多比较霸道,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任由处置。

◎ 孩子是解脱的工具。有的父母在外面不顺利了,回到家,常把孩子作为发泄对象,来换取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 孩子“违法必究”。孩子如果在外面犯了错,不分青红皂白,训斥教训一番。

学会不偏不倚地对待孩子

孩子就像小树苗,父母不可随意带着情绪教育孩子。要不偏不倚地对待孩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 端正自己。父母教育孩子时,要把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良情绪统统抛到一边,就像一个园丁,修剪苗圃时,先做好预备工作,不能带着情绪乱剪一气,否则就不是园丁。

◎ 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足。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没有不足,孩子还用得着学习吗?不足恰恰是孩子前进的必要步骤,家长应带着纠正问题的良好态度,给孩子以切实的指导。这样,孩子也会知道宽厚待人,给别人改正的机会。

◎ 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父母的态度和善中肯,孩子心里就不会存在什么障碍,就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原因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需要有清楚的思路和清晰的表达能力。

◎ 不偏不倚。父母要通过孩子的叙述,分析事情的原委,不偏不倚,给他一些处理问题的建议和意见,孩子就知道如何处理了,以后即使遇到同样的问题自己就会解决了。

总之,不论对待孩子的缺点还是优点,父母都要做到礼貌教育,做礼貌文明的大人。既让孩子戒除对长者的恐惧心理,又使其深刻意识到,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正了,就不失为好人。

58.孩子和大人有一样的心理诉求

孩子心理和阅历不成熟,一些需要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常常越过界线,做出出格的事来。孩子只是孩子,他们的内心非常敏感,非常需要家长的呵护。但很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尊重孩子,甚至在别人面前肆意批评与打骂,让孩子丢尽了面子,失去了尊严……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行不通,而且深深伤害了孩子,使孩子产生自卑、紧张等不健康的心理。

父母要的是“东”,而孩子要的是“西”

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生活中,父母的行为如果不端,也会影响到孩子,他们上行下效,将矛盾转嫁到伙伴或同学身上。对于有责任感的父母来说,在孩子面前,应该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孩子做出表率。

我们是一个讲面子的民族,大人们认为自己的面子很重要,应给予充分尊重。但无数个父母都容易犯同一个错误:认为小孩子的面子讲不得,应该更实际一些才好,对孩子应该多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其实,孩子的自尊感比大人要强,但他们的调整能力较差,一旦被伤及面子,就会感觉很受伤。孩子在伤害面前,要么情绪低落,要么将“恨”转移到其他同学或小伙伴身上。

对同一件事情而言,由于父母和孩子的目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冲突。产生了冲突,父母常常倚仗自己的优越,把孩子的目的置之度外。

案例1:有一个叫丽琴的孩子,非常活跃可爱。一次,她从同学家带回一只可爱的小狗。妈妈看见她带回了一只小狗,很生气,认为养小狗容易把家弄脏。于是没有和孩子商量,就把小狗送了人。

丽琴没有抗争,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流泪两天。后来,没有和爹妈主动说过一句话,父母叫她时,她是显得那么不耐烦,甚至有些敌意。

看着成天郁郁寡欢的丽琴,父母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们带着小丽琴去看医生。

在医院咨询室里,医生循循善诱,和孩子聊了好大一会儿,孩子说了关于小狗的事情。

医生听了,问道:“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不知怎么的,咨询里的丽琴回忆着当时的场景,哭了起来,哽咽着说:“我当时很难过,自己连一只可爱的小狗都不能拥有。”

医生接着问:“你为什么不把感受告诉爹妈呢?”

只见丽琴有些愤怒起来,说:“我敢和他们说吗?他们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

然后,医生对丽琴的爸爸妈妈说:“那天,为什么没有和孩子商量,把小狗送了人?你们知道孩子会有什么感受?”接着,医生让妈妈和丽琴做了一个角色互换游戏,医生演丽琴的妈妈,丽琴的妈妈演丽琴。游戏的结果,当小狗被送人之后,丽琴的妈妈和丽琴当时的场景一样,哭了。丽琴的妈妈这才知道,自己曾对孩子的伤害是多么大。

此后,丽琴的父母改变了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不再像以前监视她的一举一动,没有发现不对就立即加以斥责。开始懂得聆听女儿的感受,并将女儿当成大人一样给予尊重。后来,女儿在学校的小动作越来越少,不再乱动乱说话,并得到了老师越来越多的表扬。

父母是问题的策划者,而非执行者

很多父母过于苛求孩子永远正确,不允许犯一点错误。他们认为,问题是孩子自己的,自己是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他们永远是正确的,越是这样,对孩子的要求就越严格,孩子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我们的孩子从本能上知道,他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但父母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想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孩子,于是孩子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树起高高的围墙,拒绝和父母沟通感受。

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执行者,父母的过分干预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做事的结果。有时,孩子本来可以做好的事,在父母的干预下,孩子反而做不好了。对于孩子不喜欢的事物,家长不应“强按牛头喝水”。否则,其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真是为了孩子,父母就应学会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境界。

孩子叛逆,家长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父母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不去根源寻找真正的原因,结果于事无补。对孩子的叛逆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只盯着孩子叛逆本身,而不去寻找叛逆形成的原因,所以,他们的教育没有效果,而且往往还适得其反。

孩子如果叛逆了,做父母的首先要自省。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问,而不去理解孩子,不去找孩子叛逆的原因。

实际上,孩子叛逆并不是和父母对着干,他们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想老是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以证明自己的力量,这时的他们不愿意继续做父母眼中的那个“乖孩子”了。做父母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像往常一样,对孩子发号施令,期望孩子按他们设计的路线行进。

受到干涉的孩子会非常反感,既然正常的说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孩子只好用惊人的语言来表达不满,用“动了杀心”等等之类的恐惧话语。其实,他使用这种语言,只是为了让父母明白,唠叨让他多么难受,他多么想摆脱。而有的父母如临大敌,以为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于是更加纠正,把孩子引向另一个极端。孩子会感受到更加孤独,更加得不到理解,于是也会变得更叛逆,做出一些看似堕落的举动来,抽烟喝酒等等。这时,父母们应该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干涉太多了,或者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某些方式不对。

家长应该先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大人有很多解不开的疙瘩时,就会向亲朋好友大倒苦水,想找个人说说知心话,这并不是去寻找哪个人的帮助,只是希望他能够倾听,表达出对自己的理解就足够了。如果那个人在一旁,“不懂风情”,甚至来一些“添油加醋”,或许他的出发点很好,建议也是没得说,但当事人仍会感觉很孤独无助,甚至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想逃之夭夭。

孩子也和我们一样,他们不接受我们的意见,不要急,否则我们不成孩子了吗?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耐心地和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心情,然后,一起商量决定如何做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案例2:亲戚的一个儿子叫小华,今年上初一。一天亲戚给我打来电话:“孩子拒绝上学,谁劝也不行。”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小华的英语成绩很差,英语老师脾气火爆,经常当着全班的人训斥他,小华觉得自己脸上挂不住,时间一长,就不愿意去上学。就因为这,亲戚再也没有办法说服孩子去上学。

所以,打电话向我求助。我问她:“你给孩子说了吗?老师那样做全是为了他好。”

亲戚说:“说了,我也知道老师也是为了小华好。”

其实,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他说的虽然合情合理,但并没有让孩子理解,孩子因此很固执。“老师那样做全是为了你好”这是我们习惯说的话,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尊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问题本身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法都不对,老师不应常用训斥的方法对待小华,以逼他努力学习,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让他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家长呢,没有理解事情的原委,只是把思维集中在不想学这个表面现象上。

后来,我给他儿子打了一个电话:“老师是怎么训斥你的?”小华一看找到了知音,把“五脏六腑”给我倒了个遍。我接着说:你的英语成绩不好,这是你的问题。老师发脾气,那是他的问题。老师发脾气,并不是你的不对,是老师不对,你没有必要自责自己……”

听完我的一席话之后,他很快就给我说:“我知道了,我去上学。”

这个孩子在表面上不想上学,实际不是,他只是觉得自己受了羞辱而已。家长如果理解了孩子的这种感受,并帮他分清真正的是非,而不是自己的“自以为是”——大人永远是为了你好这种谬论。孩子如果感觉自己被理解时,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自己极端的行为。否则,父母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情绪,而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不理智的行为上,就很难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甚至使孩子越来越极端。因此,成熟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问题,而是在第一时间处理孩子的感受。

59.要和孩子沟通

孩子和大人有着同样的心理诉求,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孩子,就滥用我们的权力。因为孩子也有强烈的自尊心,有着自己的尊严。做家长的,不能太霸气,尊重孩子,学会和孩子沟通,孩子才可能给你做更好的沟通。

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进行沟通

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父母集中了这两方面的因素,所以,家长和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营造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在一定意义上,沟通在各种事情处理上扮演着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积极角色,而且沟通还能使双方冰释前嫌,让人感觉到受尊重,在心理上沟通使双方不再存在芥蒂。因为,受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人一旦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便会产生沮丧和失落等负面情绪。对于一个家庭也是这样,沟通好了可能使家庭矛盾得到解决,使夫妻更为亲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为融洽。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尊重孩子的原则下,家长不再独断专行,不再自以为是,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使孩子得到支持和肯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自己的人生劣势。

其实,我们的孩子非常乐意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的,只是我们的父母过于敏感,过于向不好的方向想像,感到了恐惧,认为孩子不可能把事情处理好,从而会对他们不利。父母本着爱孩子的目的,做了孩子并不乐意的干涉行动。于是,他们横加干涉,甚至对待孩子的态度粗暴。孩子也因此产生逆反心理,有问题不再和父母商量,把问题紧紧地封在心底。

一个家庭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应为此做好准备,而不要一味想当然。我们的孩子随着岁月的增长,在喜好和兴趣方面,甚至在交友等方面都会与父母产生分歧。做父母的,绝不能以自己的思维进行粗暴简单的制止。父母应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与子女商量,求得孩子的真实目的,找到共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大人之间,也最好用“建议”和“商量”,而不是直接下“命令“,这样不但能保住对方的自尊,而且还可以使别人乐以改正错误,转而采纳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