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不可以
1018800000019

第19章 大人,请不要滥用你的权力 (3)

孩子有时不乖,令做父母的很头疼。有的父母只好采用“恐吓”战术,说诸如“狼来了”、“鬼来了”等等之类的话题,还别说,这一招有时挺管用,把孩子轻易给“镇”住了。其实,这种恐吓式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很不利。

不营造恐惧的家庭气氛

有的年轻父母不弄清自己的问题,往往对孩子指责过多,甚至大加训斥和虐待孩子,认为批评和责备才是教育孩子。其实不然,这种管教方式造成的紧张气氛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和精神创伤是长久的。孩子如果长时间在这种恐惧和忧虑中生活,紧张的家庭环境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充满忧伤,这样的家庭对他们会失去亲和力和吸引力。

恐吓孩子的不良后果

幼教专家们很早就对此告诫说,“狼来了”这种教育方式要不得,否则,很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文静的孩子而言,恐吓式教育会使其性格更加内向,造成交往障碍。

孩子在以后受到外来威胁或伤害时,害怕得不敢说。如果让其描述罪犯特征时,孩子多半会吓得瑟瑟发抖。这是因为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平时如果多交流,孩子遇到不快或受人骚扰时,就会尽力向家长倾诉。因此,父母平时不应恐吓孩子,应多注意关心孩子,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孩子在目击父母的粗暴行为之后,其情绪反应要比成人激烈得多。开始,他们可能表现为紧张、害怕进而导致哭泣和烦躁不安,有的甚至常在晚上做噩梦、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长期以往,造成心灵创伤的孩子可能会慢慢忘掉那刺激性的场面,但心中的创伤很难消除。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导致情景再现的引子,所以,他们常常害怕接触陌生人,害怕与别人交往,甚至出现一些精神分裂的症状。

生活中,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成人的话是千真万确而没有任何争议的。一个小孩如果听他妈妈说不要他了,他会信以为真,绝不认为那是一句戏言。因为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如果不要他了,意味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多余的。这种意识一旦在其脑海里形成,就会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阴影。他会经常不自觉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对孩子的性格也是具有损害的,因为恐吓常令孩子变得胆小、拘束、说谎,甚至成年后给其造成心理障碍。

专家观点

紧张环境影响孩子的智商。心理学家们认为,紧张的环境对儿童智商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美国心理学家不久前对4000名7岁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比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智力商数高。国内亦有人作过专门研究:家庭气氛和睦、教育方式得当的孩子,其智力发展状况、学习兴趣以及对挫折的忍受力、耐受性都比紧张环境中的孩子强;而经常忧虑、惊恐的孩子,不仅性格冷漠、消极且智商语言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都较低下。

某男三十多岁,是一位有家有事业的成功男士。但他到了封闭的电梯等环境里,都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感,甚至不敢一个人开车到郊外去,也不敢一个人到外地出差。

其实,这缘于爷爷奶奶对他小时候的教育。上小学时,他是一个留守儿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孩子的活泼淘气,在他身上也有。懒于活动的老人为了管住他,便经常对他说:“你要是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为了让他顺利睡觉,就对他说:“再不睡觉,鬼就会来抓你……”就这样,吓得他赶快闭上眼睛,心里不断恐惧地想,鬼是那么那么的恐怖狰狞。

长大成人了,童年的事情忘了,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却无法抹去,每每遇到挫折,便会被激发出来,出现前面提及的那些症状。

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能够乖乖的,常用恐吓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幸的,无异于受到了精神暴力,内心深处等于承受了一阵拳打脚踢,在心底留下了难以克服的恐惧感。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之后,遇到一些特定的场景,心里照样会产生恐惧感。

做父母的要经常自省,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否过于偏激,是否常以愤怒或焦躁的情绪训斥孩子?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子,才能清楚如何消除孩子眼里的尘埃。

如何防止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需要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恐吓或吓唬是一种笨办法。

◎ 不压制有情绪的孩子。孩子对外界有着自己的反应方式,情绪烦躁时,说明他们处于某种不安之中。做父母的,不要压制他。

◎ 批评孩子,自己先静下来。批评孩子时,父母察看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平静、祥和。如果发现自己内心很烦乱,就不要忙着教训孩子,请等自己平静之后再跟孩子对话。父母的心平气和就是一针镇静剂,具有安抚孩子情绪的力量。

◎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这时要想办法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渐渐忘掉令他们恐惧的事情。

◎ 不要对孩子说恐怖事件。父母们遇到自己的可怕遭遇,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强化创伤记忆。

◎ 孩子紧张怎么办?父母们对于孩子的紧张情绪应尽力放松心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给孩子讲解,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放松缓解。

◎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其实,害怕是人的一种情志反应,没有对什么都不害怕、都无所畏惧的人。年幼的孩子受到惊吓就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不健康心理。所以,做父母的要弄清孩子恐惧的症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

◎ 给孩子关爱。孩子害怕不可怕,怕的是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和帮助。孩子如果受到心灵伤害,家长应多抚摸他们,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平时要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兴趣,使孩子不断淡化创伤,忘掉不愉快的恐惧经历。

56.别让孩子离家出走

一个人物质上的要求是有限的,而精神上的欲望是无限的。现在,父母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对他们的爱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对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同样越来越多。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这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束缚的陷阱,牢牢地困住了他们,为了自由他们不得不进行反抗。所以,很多孩子铤而走险离家出走。

2008年12月7日,2653次列车从宁夏青铜峡站开出后,乘警在检查车厢时,发现硬座车厢出口处蜷缩着一名不满14岁的小孩,经过仔细询问,这个小孩是银川市某小学的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独自离家,在此次车上靠捡垃圾为生。

这是一名由于父母离异,感觉缺乏家庭温暖而离家的不幸儿。因此,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积极进取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不要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拳脚相向,不要因为孩子暂时犯错而对其过于责难,也不要父母不和而失去家庭的温暖,平时更不要无端地给孩子施加一些不必要的压力而使孩子离家出走。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但在现在,似乎不那么灵验了。在学习压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的压力有多么大,他们的孤独和苦恼又是家长所不知道的。所以,仅用金钱来平衡对孩子的责任是远远不够的。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方式的不当,使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拉长。

孩子的年龄稍大一些,就会在精神上有自己的诉求。家长如果过于对孩子行使自己的意志,给孩子施以高压,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其实,即使家境不怎么富裕,如果老师和家长比较开明的话,孩子也不会选择出走。相反,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刻板、枯燥和过于严肃的环境中,压抑久了,自然向往外面自由的天地。在四川某地,一个班曾有14名小学生集体出走,理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孩子已经厌烦了家内管教过于严厉和压力很大的生活,这是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

生活在哪些环境中的孩子容易离家出走

◎ 管教粗暴的父母容易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对待孩子常用粗暴的态度,轻则骂,重则打,使孩子不堪忍受。

◎ 缺乏家庭温暖、父母离异的孩子容易离家出走。有的父母离异后,顾不上管理孩子,任由孩子放任自流,感觉不到家庭温暖的孩子往往选择离家出走。

◎ 本身存在不良个性的孩子容易离家出走。这与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有关。父母由于溺爱孩子,很少管教,使其养成了固执任性、情绪变化无常、对自己认识不清和缺乏自制力的性格,容易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比如,当孩子的要求家长不能满足时,孩子为了要挟父母而选择离家出走等等。

◎ 受武侠小说或电视剧的影响。一些孩子由于看了某些武侠小说或电视剧,产生了盲目崇拜之情,非常向往那些武艺高强和浪迹天涯的英雄人物。这类离家出走是由于孩子不成熟,去模仿心中的偶像“闯荡江湖”。

父母知道孩子有离家出走的倾向怎么办

◎ 做孩子的知己。就像成人一样,我们对自己的知己往往无话不谈,如果和子女交朋友,做知己,就会使孩子放下心里的武装,从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孩子。孩子也愿意把父母视为知己而无话不谈,无话不说。这样,孩子的一些烦恼和困惑也在父母的开导下,得到缓解和消除。

◎ 让孩子有自己的小天地。有时,父母并不一定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孩子往往喜欢和自己的朋友无话不谈,所以,应放心让孩子交一些比较上进的同龄朋友。注意,父母不要告诉孩子世间有多险恶,人有多丑陋,否则,锁住了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渠道。有的孩子人际关系不顺,对周围环境不适应,也容易离家出走。

◎ 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做父母的应主动和孩子交谈,安抚他们的失落和紧张的情绪,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否则,孩子不愿意向你“交底”了,只能使孩子更加郁闷。

◎ 正确对待离家出走的孩子。孩子离家出走找回来后,家长不能打骂,也不能恐吓孩子,以防孩子再次离家出走。当然也不能不敢说,不敢问,甚至更加溺爱。这样做可能助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导致孩子以再次离家出走为要挟。

◎ 和老师及同学沟通。家长应多与老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能及时采取措施。当然,家长与教师孩子同学的接触应自然、坦诚,保证获得信息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