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城内有一位儒生姓苏名序。他为人坦荡,正直不阿,看破考场腐败,隐居家乡,相妻教子,培养出苏涣、苏澹、苏洵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在眉州名声大噪。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冬的早晨,眉州城西南角的一间瓦屋里,一个中年产妇正躺在床上与生命顽强斗争。这位产妇就是苏序的妻子。随着一阵阵产前阵痛,她咬紧牙一次又一次地挣扎,半小时以后,孩子呱呱落地,这时她才松了一口气。
苏序听到孩子的哭声后,立刻走了进去。妻子有气无力地叫丈夫拿来剪刀,剪断脐带,然后又叫丈夫打来热水,帮她洗孩子和包裹孩子。妻子已经生了两个男孩,苏序希望第三个孩子是女儿。因此,当他伸手抱起孩子时,自言自语地说:"又是一个男孩。"
他无意责怪妻子,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妻子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苏序发现了这一表情,立刻补充说:"男儿志在四方,女儿陪上嫁妆。好呀,又给我生了一个儿子。"
她知道那不是丈夫的真心话,苦笑着回应丈夫的安慰。
"孩子取什么名字呢?"妻子问。
苏序想了想说:"就叫他苏洵吧!"
"是什么意思?"妻子不解地问。
"是实实在在地做人的意思。"苏序解释说。
苏洵少年时虽然天资聪颖,但他喜欢观山望景,沉醉于大自然的景色。为了帮助苏洵上进,苏序夫妇给儿子选了个大他两岁的"姐姐"做老婆。这个姑娘姓程,是眉州官宦世家程之邵的侄孙女。她貌若天仙,聪明能干,精通诗文。
苏洵知道父母给他娶妻的目的是想用老婆来拴住他的心,他开始并不愿意。程氏明白这点以后,既不想违背公婆"收回丈夫的心"的命令,又不想约束丈夫让他反感。因此,在公婆面前,她守着丈夫读书;公婆不在时,她就和丈夫一起出去游山玩水。
婚后不久的一天,程氏看到公公在窗外走来走去监视苏洵学习。她故意对丈夫说:"相公,我们已不是小孩子了,不能成天想到玩,你要安心读书求取功名。"
苏洵听到暗示后回答说:"我这不是在读书吗!你还要叫我怎样?"
父亲一走,苏洵立刻加上一句:"读什么书,求什么功名!现在的世道都是官官相护,凭学问哪能当官!"
程氏接着说:"就是嘛,还不如让我们及时行乐,等到清平世界,再努力读书求取功名也不迟!"
新婚燕尔哪有不贪玩的。他们经常借口回娘家,探亲访友,出去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有一次,苏洵玩得特别高兴,灵感一来,诗到嘴边,随意吟咏道:
少年善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返。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程氏在一旁拍手称赞道:"好呀,好呀!"接着她也咏道:
山中鹦鹉来家中,餐得几年嘴渐红。
姑恐思归先剪翅,郎来嬉戏暂开笼。
公婆期待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雄鹰展翅恨天低,何须终日闭庭中。
宋代巴蜀交通不便,再好耍的少爷小姐,也没有多少去处。苏洵夫妻快活了几年,玩够了就想到生子传家。巴蜀是道教的发源地,到处都有占卦、算命的道士。
庚午年(1030)重阳节,苏洵夫妻进玉局观找无碍子真人占卦。苏洵看到无碍子的卦室里挂着一张画像,其貌英俊,笔法清奇。他问无碍子:"请问道长,这画上的人是谁?你为何将他挂在室内。"
无碍子说:"他叫张仙,是求子的神仙!"
"你能卖给我吗?"苏洵问。
"施主若是想要,我就将它卖给你!"无碍子说。
苏洵立刻解下腰带上的玉环交给无碍子,将张仙的画像买了下来。
夫妻俩常祈求张仙保佑他们生出聪明能干的儿子。说也奇怪,后来程氏生了苏轼和苏辙两个聪明儿子。
孩子出生以后苏洵夫妻耍心渐收。一来程氏要抚养孩子,不能再陪苏洵四处游玩;二来入学中举重新成为青年的追求。1037年,儿子苏轼出生后,苏洵对妻子说:"吾自视,今犹可学。"于是他发愤图强,闭门谢客,日夜苦读。
1039年,第二个儿子苏辙降临后,苏洵东出三峡赴汴京(河南开封)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只得翻秦岭,过剑门,怏怏而回。
这次科考挫败,使苏洵认识到了做人应名留千古,不可游手好闲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苏洵考试失败回家后将大儿子改名苏轼。后来苏轼问他:"爸爸,你为何给我取名苏轼?"
苏洵回答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接着他解释说:"'轼'是车前的扶手,竖立于车前,既出人头地,又具有保护乘人安全的作用。"他希望儿子将来既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又要有真本事,不浪得虚名。
宋庆历六年(1046)三十七岁的苏洵再次赴京考试。由于他的文章不合政见,又落第而归。这次科考挫败使苏洵认识到政治的可怕。所以他又将二儿子的名字改为苏辙。后来苏辙问他:"爸爸,'辙'是什么意思?"
苏洵解释说:"'辙'者,车过留之迹也。它既无载物之功,也无覆车之患!我既要你名留青史,又要一生平安无患。"
后来苏洵夫妻又生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同样聪明能干,精通诗词歌赋。根据《淮海集》记载,两个女儿长大后,一个嫁给了柳子玉,另一个嫁给了程濬之子程之才。
考试挫败使苏洵对科考丧失信心转向自学成才。儿子逐渐长大,家庭文化教育的重担自然会落在苏洵身上。苏洵带着儿子们共同学习。通过近十年努力,父子三人的文才震撼巴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成都太守张万年、雷简夫等人向朝廷枢密史欧阳修举荐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洵父子到汴京后将他们所写的22篇文章送给枢密史韩琦与欧阳修看,他们看后大加赞赏。朝中士大夫知道后,争相借来传读。"三苏"的文章震动京师文人,一些学人、举子争相效仿。于是苏洵被举荐为枢密院校书,参加编写《太常因革礼》。第二年,苏轼和苏辙参加殿式,同中进士。
正当父子三人苦尽甘来的时候,家乡传来噩耗,苏洵的妻子程氏不幸因病去世。父子三人不得不返回眉州奔丧。办完丧事后的第二年,朝廷再次召苏洵父子入京。苏洵只得在妻子墓前挥泪而别,带着儿子和媳妇一家老小迁往汴京。
(史料来自《苏老泉先生全集》和各类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