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洛阳伽蓝记
1045300000026

第26章 《洛阳伽蓝记》的空间叙述(4)

4卷五的空间叙述

卷五叙述西行线路、经过,可看作是游记。游记是以空间顺序、时间先后即游踪为线索展开,所以有人称其为"行走中"的文学,中国古代更多称呼为"纪行",包括纪行诗、纪行文、纪行赋,甚至连《穆天子传》、《西游记》,也可称为纪行小说。总之,在古代中国,纪行文学历史悠久、文类众多,是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门类,值得我们充分关注。谢灵运《归途赋·序》曾说:"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赋。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徒,或述职邦邑,或羁役戎阵,事由于外,兴不由己,虽才高可推,求怀未惬。"

记佛教圣迹圣物,记西域天竺的风俗、经济、地理、历史、志人尤其是志怪小说、民间故事传说等,形成复合型主题,中心之一为祖国之爱,另一中心为对佛教的崇敬,对异国他乡的好奇与渴望了解。

卷一至卷五开头写洛都佛寺,可算是封闭、自成一统的叙述,而卷五大部分写宋云、惠生出使西域、天竺取经,则算得上是开放式结尾。开放式结尾的象征意义:北魏王朝、洛都人对西域、天竺的佛教是推崇、向往的,以积极的、开放的心胸孜孜以求;也表现出国人对异国他乡充满好奇心和渴望了解。开放式结尾能极大地调动读者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宋云等人的记录也成为珍贵史料,为后代研究西域、天竺历史文化、佛教等提供极大帮助。

所以,戴密微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曾风趣地说:"让我们想象一下,在这个大都市郊区渭水岸上的皇家庭园中的阁子里有一位库车大师(指鸠摩罗什),环绕着数以百计的汉族合作者--由这位异域主持者亲自指挥的长安的文化菁英人物;让我们判断一下,中国人当认为自己需要向外邦人学点什么东西而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是不是一个中华中心论的民族--那是多么有意思啊!"

5结尾回到总写,以洛都郊野佛寺为结穴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三百二十里。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座。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座。北邙山上有冯王寺、齐献武王寺;京东石关有元领军寺、刘长秋寺;嵩高中有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京西瀍涧有白马寺、照乐寺。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数限,亦详载之。

这段文字,既是卷五的总结概括,又是全书正文的总结概括,是整个《洛阳伽蓝记》的大结穴,为全书作了一个有力的总结。这段总结,篇幅虽短小却十分有力,既叙述干净利落、简洁有力,高度概括,又能前后呼应,从而完整展现洛阳都城的建筑景观、人文景观。这一段,这里先总述洛都的概况,再按北、东、南、西的顺序写洛都郊野的佛寺。卷五结尾处的概括、总结,写洛阳大小,即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数、里数、管理者、佛寺数以及洛阳郊外的一些佛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洛阳都城佛寺林立,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座,洛阳远郊也有不少佛寺拱卫、环绕着都城,这样都内佛寺与都外佛寺遥相呼应,北魏洛阳真的就成为了一个佛国世界,从而完成了对洛都空间的塑造,完成了对洛阳都城作为佛国世界的塑造。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再结合自序里"今日寮廓,钟声罕闻",这样完整展现了洛都佛寺的衰败史,让人缅怀洛阳佛教、王朝的繁盛,情韵悠悠,不尽之意寓于言外。

《洛阳伽蓝记》注重空间叙述对后世的影响,这里我们从演进发展链条上来看看《洛阳伽蓝记》吧。

六朝时,地理类著述十分繁荣,记名城、名都作品不少,记洛阳的著作就有:《隋书·经籍志》有无名氏《洛阳记》4卷、《水经注》等引用陆机《洛阳记》1卷、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用《洛阳宫殿簿》等,都成书于《洛阳伽蓝记》之前;章宗源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增补无名氏《洛阳故宫名》(《水经注》谷水条引》)、戴延之撰《洛阳记》1卷(两《唐志》著录)等;不以"洛阳"为题而实际上记载洛阳地理古迹的有,晋宋之交戴延之《西征记》、齐刘澄之《山川古今志》等。

而将寺塔记、名都记合而为一的作品有:成书大约在东晋末的《南京寺记》(唐道世《法苑珠林·妖怪篇》卷31引录,记东晋立波提寺原委)、宋灵味寺昙宗《京师寺塔记》2卷(梁慧皎《高僧传》卷13本传,又卷14序录称昙宗《京师寺记》)、南齐刘俊撰《益都寺记》(《高僧传》卷14序录),尤其是梁刘璆《师寺塔记》10卷附录1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法苑珠林·传记篇》记作空乐《师塔寺记》20卷,其书已佚。成书年代与《洛阳伽蓝记》大体相当,两书记一南一北著名佛都),由此,曹虹认为:"都会州郡尤其是人文荟萃之京城的佛教设施及相关活动,从四世纪末以来,已日渐引起僧人与教外人士的关注。"

《洛阳伽蓝记》之后,隋大慈寺灵裕撰《塔寺记》1卷(《历代三宝纪》卷12著录。佚);唐代出现不少寺塔记,或记某一地区,或记某一寺塔,如弘福寺彦悰撰《大唐京寺录传》10卷(《大唐内典录》卷5著录,《法苑珠林》卷100作《西京寺记》。佚)、龙兴寺清澈撰《金陵寺塔记》36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并见于《宋高僧传》卷16本传。佚),尤为著名、可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交相辉映的是段成式《寺塔记》。段寻访长安朱雀街东西侧寺院,希望"传诸释子"。《寺塔记》偏于记纯佛教景观,其中记佛寺壁画尤其有名。

在现代著述中受《洛阳伽蓝记》的空间叙述的影响较多,表现为直接和间接影响。

受直接影响的如台湾作家、古典文学学者、翻译家林文月创作的《拟古》,其中《平泉迦蓝记》、《罗斯堡教堂》分别写日本寺院、俄国教堂遗迹,就成功效仿了《洛阳迦蓝记》以空间为经、时间为纬的结构。如在《罗斯堡教堂》叙写文字中,加入一段子注:"茶砖与发丝之存留罗斯堡内,显示清代末叶中国商人已有与俄国人通商之事实。当时有贫穷之中国男女出卖长发,以换取钱财。发丝掺入其他材料中,制出之捕鱼网,十分坚固耐用,故为渔猎之俄商所乐用。想象为区区之数而出卖受诸父母的身体发肤者,作为中国游客,怎能不为之鼻酸感慨!"借文化遗物--茶砖尤其是发丝来追忆过去,真切流露出作者的深厚情意,让人感慨不已。

朱自清早年就喜欢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曾说:"后来得见《洛阳伽蓝记》,记诸寺的繁华壮丽,令我神往;又得见《水经注》,所记奇山异水,或令我惊心动魄,或让我游目骋怀。"后来朱自清写下著名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都与《洛阳伽蓝记》有许多神似之处,是真正的文化散文、文化游记。两本杂记应该说还是受了《洛阳伽蓝记》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还间接影响到宋代一系列笔记文学,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着力写城市风情,注重空间叙述,内容丰富,而且往往是追忆昔日的繁华、热闹,这些繁华、热闹在作者写作时早已荡然无存,只能借回忆来缅怀,借文字来复活。值得注意的是,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写《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就广泛引用了《梦粱录》、《武林旧事》,当然还参照了像《癸辛杂识》、《吴船录》、《鸡肋编》、《都城纪胜》、《钱塘县志》、《直腊风土记》、《夷坚志》、《说郛》、《马可·波罗游记》等著述。所以我们说,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也一样受《洛阳伽蓝记》的影响,是毫不为过的。

既然布洛克曼说过,新的文本"是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那么,法国学者洛朗·坚尼说:"互文性的特点在于,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形地阅读文本"。我们的阅读就应该回环往复,应该充分关注文本的复杂性,尊重传统文本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历史是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