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耐住寂寞,30几岁打破沉默
1046400000032

第32章 借助别人力量,乘势而为打破沉默 (1)

30几岁的人,做事要善于借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说的都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预先写好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这更形象地说明了借取外界力量的重要性。30几岁的人,如果你相信靠着单打独斗能够成功,那么,读完这章后,相信你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学会借力的人,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事必躬亲,这种做法不可取

孔子的学生宓子贱有一次奉命去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宓子贱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乐,给人一种不管政事的印象,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他的前任官吏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贪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当地治理好。于是他请教宓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啊?”宓子贱回答说:“你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治理,所以十分辛苦却成效甚微。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的。”

30几岁的人可能已经是公司的中高层领导,衡量一个管理人员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不在于他能做多少具体的事务,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充分授权并借助下属的力量去完成团队任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古人说:“自为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群贤皆散。”其意思是说:凡事喜欢事必躬亲者,往往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而导致众多贤能的人不能往一个方向努力,进而也就失去了组织存在的意义。这一说法对现代管理学的意义在于,如果上级领导事必躬亲,那就是对下属工作的不信任。学会放权,既可以培养出得力的自己人,又不至于让自己活得太累。

小汪和小利是某公司的两个新晋生产经理。小汪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熟悉生产流程,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处事冷静果断。他的工作很忙,每天早上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首先去了解夜班的生产情况,然后去安排一下当天要做的事,紧接着是班前会议,会中他会详细地为下属安排工作。一天的生产工作正式开始后,他很少离开生产车间,总是在现场对工人进行技术上的监督与指导。即使是有事外出,他也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生产车间的人和事,经常是电话不断,因为车间出现的任何事情和突发情况,下属都要去请示他,而不敢轻易作出决定。小汪可谓是忙碌至极,但他自己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却对下属很不满,下属的无能让他很着急也很无奈,心中老是感慨没有一个人做事能让他放心!

与小汪相比,小利可以说是个聪明而高效的经理。每天工作开始前他会把车间里的各项工作授权分配下去,同时,为了防止个别人谋取私利,他规定所有的工作根据其特点在横纵方向上各有相应的监督与制约措施。比如,对成本费用的管理,生产成本由副经理掌握,并下发细化到各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组长会掌控本组的总成本,而全车间的单项材料费用又设立专门的材料员控制。在这样的网络中,每个点都处于其他点的约束下,也对其他点产生约束力,形成了“人人有权力,人人说了不算”的有效机制。因为每个人都处于其他人的监控之下,所以有困难不是找经理解决,而是要获得相关人员的认可。这样一来,该生产车间的员工都能把精力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偷懒。

而且,在工作之余,小利还经常外出学习,并不断地改进车间的管理,同时还推行车间文化,让员工对工作产生认同感;实行知识管理,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激发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员工搞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发明和创新;此外还很注意完善各项制度上的漏洞。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小利认为员工才是直接创造利润的生产力要素,因此,他还会花较多时间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工作起来也尽心尽力。

可以说,在现实中,类似小汪这样的经理并不少见。应该说他是个敬业而能干的经理,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会干的经理,严格来讲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经理。经理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他的职责是充分地发挥好下属的能力,协调整个团队进行有序、高效的工作。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小汪在工作中总是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下属却要处处请示,处处汇报,没有工作自主权,也不敢轻易作出决定,进而导致了部门工作效率的低下。

而小利的做法无疑是恰当而成功的,也是值得新晋经理去学习和借鉴的。因为首先他知道对下属进行授权,并且通过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保证了授权制度的成功。其次,他还做到了用“制度”代替“人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充分调动了下属的积极性与工作激情,进而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与战斗力。

领导亲力亲为,不仅会使工作效率低下,还会打击下属的工作热情。因此,领导事必躬亲,其实是对下属工作的不信任。由于领导不肯放权,下属在工作中感觉自己的价值不被承认,最终将导致人才流失。这是一个悲剧--有过于能干的领导,结果导致有才能的下属流失,剩下的是一群不愿使用大脑的庸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现代企业中的管理者,特别是一些30几岁的新晋经理,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所有事情都要去管,从来不放心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做,这样下去,势必会忙得焦头烂额,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成效。

其实,作为30几岁年轻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和学会充分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充分地进行授权,以便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团队很快地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与压力。

开口求助,别担心丢面子

30几岁的人,你是否知道企业在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时,还包括他是否会寻求外在帮助。因为在团队合作中,既要团结他人,帮助他人,也要懂得求助他人,这样才能把所有的资源综合利用起来,达到最佳效果。而一味考虑面子,不肯求助,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据说非洲有一种体积很大的鸟,能像鹰一样高高地飞翔。可是在无风的天气,人们却可以轻易地抓到它,因为它们飞翔时,是要借助一定的风力的,没有风的时候它们是飞不起来的。只有凭借风力,它们才能飞得又高又远。

可见,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才能完成和实现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借助外力会使事情完成得更好、更轻松。

但是,求助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因为你不能什么事都要去找别人帮助,也不能随便就去求什么人。求助也是一门学问,要在合适的时间求助合适的人。至于什么时候求助什么人才适合,那就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摸索和总结,再找准机会具体运用。

要说明一点的是,求助别人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是一种合作方式。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谁也不是独立的,都是彼此相连的,所以,求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要担心自己跑到别人的办公室请人帮助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你在工作中可能会碰到诸多的困难和麻烦,比如工作流程、资源配备、资金需求、市场因素、上级领导的风格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和困难,可能正是阻碍你继续前进的绊脚石,影响着你的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降低了你的绩效水平。这个时候,不要犹豫,要勇敢地说出你的困难,请求同事和领导的帮助。

求助别人,不仅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还能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起到相互促进和结交朋友的作用。所以,需要的时候,大胆地求助别人吧,不要害羞,不要顾虑,即使被拒绝,得到帮助的也会占多数。只要你真挚、大方、坦诚,相信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帮助。

实现理想,需借助别人的智慧

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聪明的人在善于独立思考的同时,总会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借助别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句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谓“兼听”,就是指多方面地听取;“明”就是明辨。这句话告诉我们: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是由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如果把多种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谛,自然就更公正合理。

历史上,齐威王善于倾听邹忌的意见,所以有“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唐太宗善于采纳魏征的直谏,始有“贞观之治”;假若刘邦不善听谏言,且项羽又不刚愎自用,何以有汉家邦国?如果赵奢不听许历的建议,何以能在领兵救韩中挫败秦军夜袭的阴谋而大败秦兵?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作为一代贤相,魏征在“贞观之治”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才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还时时刻刻修正着唐太宗的谬误。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籍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亡一鉴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从别人的见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减少失误,取得成绩。

我们说,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是每一个有志者必须具备的品格。江海不辞涓滴,高山不拒细石。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将受益匪浅。

在陈景润还是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的时候,便曾对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术论文《堆叠素数论》中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华罗庚得知后十分高兴。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当众宣读原信,并建议大会邀请陈景润参加学术会议。

罗兰德说:“弱者惧怕他人的意见,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见,智者分析他人的意见,巧者诱导他人的意见。”对别人意见的态度,实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胸和未来成就的大小。古往今来,有太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的人以惨败而告终,无论是政界、军界,还是商界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国有一本畅销财经小说曾经针对某知名电脑公司的破产写道:“公司的失败,是败在了古老的东方传统上;败在了其创始人不听董事成员的意见上;败在了一种刚愎自用的用人机制上。”

那家电脑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享誉世界的知名电脑公司。这样一个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技术型公司,最后不是败在了竞争对手的手里,而是败在了公司的接班人的手中,也败在了董事长不听众人意见、刚愎自用的性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