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1055400000001

第1章 蜀道遗产与区域文化 (1)

蜀道遗产与区域文化

谭继和

内容提要:"蜀道"遗产应是指它的狭义内涵,即川陕金牛道为主体的陇蜀道的统称。它包括剑门道、石牛道,翻越秦岭的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等众多线路。"蜀道"线路遗产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现在需要促进"蜀道研究"思路的转型:一是由以单纯线路的研究为重,转向以地方文化板块与蜀道历史发展的关系为重的研究。二是由线路上分布的各民族单向的研究,转向各民族凝心聚力、和谐发展与蜀道历史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三是由路线名称、线路考据、地名考据为重的研究,转向蜀道线路各个连接点,特别是生长出的城镇市场网络体系的研究为重。四是在加强物质遗产研究的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关键词:蜀道;文化遗产;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蜀道研究

四川文化线路遗产非常丰富。向北有川陕金牛道,向东有川鄂三峡路,向南有川滇五尺道,向西南有邛笮道。如果细分,每个方向还有若干条文化性的线路。西南方向的线路还通向缅甸、印度,直到大夏(阿富汗),这条秦汉时期的国际线路,在20世纪80年代被李绍明、童恩正、林向等学者取名为南方(或西南)丝绸之路。这多是指巴蜀南北纵向的通道。到唐宋时期以后,巴蜀与西向少数民族的贸易发展起来,西向横贯线路的重要性突显出来,被称为茶马古道或盐茶古道。从先秦至今,巴蜀不少地区留下了数量不小的线路遗迹遗存,留下了线路肌理和线路分布脉络,留下了因线路交通而形成的名城古镇网络体系,留下了不少自然人文胜迹,这就是我们今天保护和研究的线路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今天讨论"蜀道申遗"问题,需要在这众多线路遗产中,找出一条代表性很强、地标性很突出、历史根脉传承遗存遗迹丰富、巴蜀特色个性特别鲜明的古道,命名为"蜀道"。这条"蜀道"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均与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要求名实相符,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完成的研究任务。我以为这条线路应以金牛道(或称石牛道)为主,给它加个"蜀道"的名称,庶几符合"申遗"的要求。

一、关于"蜀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今天"蜀道"遗产一名,应是指它的狭义内涵,即川陕金牛道为主体的陇蜀道的统称。不是指它的广义外延,即四川盆地四出古道的统称。它的起点是成都,它的山川灵脉的亮点是剑门和秦岭,它的古城古镇的结晶是利州、昭化、巴中、剑南、雍邑(凤翔)、汉中、城固,直到关中长安,它包括剑门道、石牛道,翻越秦岭的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等众多线路。它的特色是"千里栈道"或曰"栈道千里"。

这样命名有它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最早最突出的称谓和特色是"蜀道难"三字。早在汉代乐府古相和曲中就有《蜀道难》一曲,证明"蜀道"一词出现在汉代,最初是同剑门关地理的险峻联系在一起的。从南朝梁简文帝到唐代李白,其间有十余首《蜀道难》诗作问世,"蜀道"一词遂广为人知。

先秦时期,蜀王与秦惠文王相会于雍,开辟石牛道,翻秦岭,过剑门,留下了秦蜀互相嘲笑、五丁力士开山、秦五妇望夫石等奇幻的神话故事。开辟这条路是非常艰辛的,经过了"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大地震,创造了"天梯(木栈)石栈相钩连"的栈道奇迹。这条道路在历史上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度是秦陇与巴蜀之间的唯一通道。所以,《史记·货殖列传》说这条线路的特点是"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隙"字,按照《史记集解》引徐广的解释:"隙者,间孔也。地居陇蜀之间要路,故曰隙。""隙"就是秦陇与巴蜀之间唯一有孔隙交通、货物交流并多商贾的要道,依赖"褒斜馆毂其口",且是唯一"以所多易所鲜"的通道。不少陇与蜀的"富商大贾"由此而"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直到汉代,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蜀地饶产卮、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其市场影响范围已扩展至整个西南以及西北部分地区。向北通过褒斜道,与长安相连接,成为以长安为中心的全国商业网的一部分。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这条路伴生的有好几条通向秦陇和中原的线路,都可算在这条蜀道内,但它的主干道路是金牛道(石牛道)。具体地说,指的是三谷四栈道。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自秦入蜀有三谷、四栈道。三谷者,其西南曰褒谷;南曰骆谷,从洋入;东南曰斜谷,从郿入。""其栈道有四出:从成、和、阶、文出者为沓中阴平道......从两当出者为故道(即陈仓道)......从褒、凤出者为今连云栈道......从城固、洋县出者为斜骆道......"这"三谷四栈"是"蜀道"的狭义概念。杜甫诗里讲的"汉北""巴西道路","汉北"指褒斜,巴西指"绵汉成都"(见《王命》一诗),也是用的这个狭义。我们今天"申遗",应该根据前人这些中心概念,使用"蜀道"概念的狭义,即指金牛道为主干的三谷四道。这条路在唐代称为"石牛道",又称为"剑阁道",又称为"飞梁阁道",这些称谓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普安县"一条中。这是线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古已有之的名称,与"南丝路"这个今人名称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文化符号学的意义显然更为深厚。

"蜀道"概念,除了上述狭义内涵以外,还有广义外延的一面,这也是交通文化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唐代以来交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杜甫诗里多次提到"蜀道",有时指狭义,如《石柜阁》、《奉汉中王手札》等诗;有时又指广义,包括江峡,如《黄草》、《赠虞十五司马》等诗。

蜀道是难,还是易?中唐以后出现了不同意见。李白《蜀道难》一诗为盛唐时期开元年间所作。到中唐时期,韦皋镇蜀,其门人陆畅反其词而作《蜀道易》,首句为"蜀道易,易如履平地",韦皋大喜,送他罗锦八百匹。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条剑阁道即石牛道的交通已有大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线路,不再只有一个唯一的孔道,也就不是那么难了。郭沫若曾引用此句诗,创作新的《蜀道奇》,指现代蜀道海陆空的发展,这是后话了。

大概因了中唐以来的社会背景,宋以后,李白的《蜀道难》是指北面石牛道陆路,还是指东面出峡的水路,就出现了争论。明人王士性《广志绎》明确否定李白《蜀道难》是指北面的栈道,而认为是指"归、巴陆路,正当峡江岸上,峻阪巉岩,行者手足如重累",特别是指秭归城外的"人鲊瓮"和夔州的"鬼门关(即瞿门关)"。这个争论,实际上是把"蜀道"的概念向外延部分扩大了,不仅指向北,而且指向东。到明清以降,就把"蜀道"这个概念逐步扩大了,延伸为四川盆地四出交通线路的泛称。特别是宋代茶马互市的发展,茶马道、盐茶道也成为"蜀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外延的扩大。

发展到今天,"蜀道"概念就自然出现了狭义和广义、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不过,从上述蜀道交通遗产发展的历史来看,"蜀道"一词应以狭义为宜。因为汉唐时期西北方向河西走廊与西南方向川滇、滇缅道这两条一南一北丝绸之路是不相交的,而金牛道(石牛道、剑阁道)正是连接这两条路的轴线,具有交通中枢的地位。再从唐宋以来西向的茶马古道的发展来看,金牛道又具有连接茶马司和盐茶司集散中心和管理中心的重要意义,因此,最好以这个狭义作为"蜀道"的内涵为宜。它的最突出的特色遗产,就是两千多年来的栈道。

二、"蜀道"线路遗产的主要特色

"蜀道"线路遗产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也是整个巴蜀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说来,有下列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