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1055400000031

第31章 寄情教育事业的昌圆法师

寄情教育事业的昌圆法师

冯修齐

内容提要:昌圆法师作为出生于四川郫县的高僧,一生致力于护持佛教,戒律精严,忘身殉法,业伟功高。同时,法师还倾力僧俗教育,在四川创办佛学院、佛学社、念佛会等佛教团体百余处,鼎力支持在其住持的金龙寺中办新式学堂,其重道乐善,宽厚大义的助学精神,被誉为"尊佛崇儒"的典范。昌圆法师之一生,群情向往,眷恋依附,法化之隆,为百余年间四川佛教界所少有者。

关键词:昌圆法师;尊佛崇儒;僧俗教育;忘情护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王朝实施新政,下令"废科举,办学堂"。要求各省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四川省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当时,州县乡村办学困难,大多借用佛教寺院为校址。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及一些寺院住持有感于此,也积极倡导佛学,兴办教育,培养僧伽人才。成都市郫县籍僧人昌圆法师(1880-1945),即是其中之领军人物。

一、出家金龙受戒宝光

昌圆法师法号道静,俗姓武,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府郫县三元场沙墩堰武家林巷子(今郫县友爱镇积善村八组)。武家世代业农,生活清贫,勤劳所获,仅足自给。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很贤惠,明白事理,对孩子的教育和督促十分严格。她把这个儿子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又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儿子才十五岁时,便到郫县花园场竹隐寺当长工。由于他淳朴勤劳,为寺中住持僧所看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瞻佛像僧仪,听僧人念经,虔诚向往,渐生出家之心。于是在三元场金龙寺觉成和尚座下披剃为沙弥,师父为他取法名"昌圆"。

昌圆尊师重道,侍奉师父体贴入微,常以小车推载师父往返于城镇与寺院之间。他出寺总是随带小锄,见道路桥梁有损坏之处,立即进行修补。其后,他建修桥梁多至40余座,这都是起于他携锄培路的初衷。宣统二年(1910),觉成和尚圆寂,昌圆以沙弥身份主持金龙寺事务。他把师父遗下的白银7000余两,全部作为布施,以济贫穷。

按照佛门规制,年满20岁的沙弥,即可在佛教丛林受具足戒,以成就威仪。这时,恰逢新都宝光寺退隐方丈宗兴老和尚(?-1914)讲经来郫县,在金龙寺见到已经"而立之年"的昌圆。因昌圆行为仪表殊异,非同凡辈,遂劝他到宝光寺受具足戒,以求佛法圆满。宣统三年(1911)春,昌圆在宝光寺应明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又入戒堂学戒三个月。他虽然常听禅师的开示,由于过去读书太少,对高深的佛教教义禅理理解不多,但只觉得身心清静,口齿馨芬,因此追求佛理的信心更加坚定。

二、入读华严助学桑梓

1915年,宝光寺为僧伽创办华严学校,昌圆入校执经受业。当时,普殊法师主讲《华严经·起信论》,昌圆蒙然不解其意,好像坐在云雾之中,但他专心虔听,从不缺席。听讲之余,每天坚持静坐念佛,礼拜忏悔,历一年半,不曾稍懈。一日阅《华严经》,至"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句,豁然开悟,顿契深理。于是经论妙义,逐渐通晓。1918年,昌圆从华严学校毕业,成绩优异。开校时同学者四十人,毕业时仅有他及传印两位学僧而已。

在此三年中,昌圆兼任金龙寺住持,每逢假期和沐浴日,则返寺料理,风尘仆仆,往来不辍。新都郫县之间,途程100余里,他都是徒步而行,学校上课前必定到达,从未耽误过学业。他这种守约好学的精神,乃是常人难以办到的。华严学校办学经费困难,无力购置桌凳等教具,昌圆独任捐购,而供养法师,更极其能力为之。

民国初年,四川地方兴办学校,多借寺庙为校址。不少寺庙僧人考虑自身的利益,常加阻挠,昌圆法师则鼎力支持在金龙寺中办学。学校无教室,法师为之修葺;教室无用具,法师为之制备;师生伙食差,法师为之补给。他把学校的教师当成是自己所聘的教师,把学子当成是自己的儿子。数年之间,郫县各小学学生的成绩,以金龙寺小学为第一。县中主管教育者,为褒扬昌圆法师重道乐善,宽厚大义的助学精神,特赠送"尊佛崇儒"金匾,悬挂于金龙寺。

昌圆法师从宝光寺华严学校毕业后,仍然常住宝光寺,向高僧请益。1919年,法师在寺中闭关百日。经行打坐,昼夜不绝,其功夫绵密,已得所谓"心一境性"的境界了。出关后,法师任宝光寺华严学校监学。年底,他代表宝光寺出席在成都草堂寺召开的佛教会议。席间,有一位颇具名望的居士批评省内佛教界僧人不重视兴办教育,培养僧才。昌圆法师惭愧不已,遂发心思变,以创办僧伽教育为己任。

三、办佛学院建佛学社

1922年,龚缉熙居士(即能海法师,1887-1967)等人,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创立成都佛学社,昌圆法师代表宝光寺赴会。众请讲演,法师登座说偈,众皆信服。同年,成都文殊院开办教经室,请法师任监学,遂移住成都。1924年,四川省佛教会创办四川佛学院,也请法师任监学。他三年与学僧同起居,共甘苦,身教肃然,群情悦服,道风既播,四众敬礼,求三皈、受五戒者络绎不绝。

从1925年起,昌圆法师弘法于川西一带,组建罗江佛教社、崇庆怀远佛学社。1926年成立郫县佛教会,四众推举昌圆法师为会长。同年继方玉法师就任成都大慈寺方丈,又成立成都东郊净名佛学社。1927年成立成都宝慈佛学社。随后赴上海、返重庆,为四川佛教事业奔忙。1928年,四川省佛教会开办教务传学所,法师任监学。1929年任爱道念佛堂堂长,建两廊、修四院,由是念佛之风日盛。这时,法师深得四川省主席刘湘及川大教授林山腴等人的推重,开始在成都主讲《金刚经》。省垣党政军及社会上层人物与家属纷纷前来听讲,法师一时威望大振,誉满锦城。1930年昌圆法师弘法于郫县、灌县、崇庆各地,创立郫县佛学社、犀浦觉觉佛学社、崇庆普净佛学社,创办成都爱道学校、成都地藏庵尼僧学校、温江爱道学校等,法师亲理其事,讲经说法,为四川尼众教育的开始。

此间,四川省佛教会改组,昌圆法师任常务委员。这时四川第28军军部在所辖川西南各县,强提各寺庙田产以充军饷,佛教面临严重困难。法师不辞辛劳,奔走于郫、彭(今彭州市)、灌(今都江堰市)、崇宁(今属郫县)、温江、新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都等县,聚集川西僧尼,善巧应付,苦心措置,庙产得以保全者不少。法师更组织"川西南被害僧尼赴蓉请愿团",向当局请愿,竭力抗争。几经周折,当局终于允留部分田产,为僧尼争取了一线生机。

1931年昌圆法师到南京参谒海内著名高僧、佛教教育家太虚法师(1889-1947)。太虚以昌圆学识精深,举荐其任中国佛教会副会长。同年,著名佛教学者、南充王恩洋居士到成都讲经,昌圆法师曾对他说:"昌圆幼读儒书,尊崇孔圣,长而学佛,皈依三宝,闭关既久,悟解《华严》,兴寺兴学,劳而不倦,每当功成之日,众共称贺,皆谓此事为昌圆之功,昌圆则思此实百家众姓共同之业,归之一人不敢受也。更念梁柱瓦石,合以为室;五蕴四大,合以成人。因缘生法,宁有实我;诸法性空,此其义也。用是不敢自是矜慢,唯力行佛道而已矣。"王恩洋回答说:"师诚得缘生性空之理,布施不住之行者也。"1933年秋,王恩洋的父母避乱来到成都,在昌圆法师座下皈依受戒。

1936年,昌圆法师继成都文殊院方丈禅安和尚任四川省佛教会主席,更加重视四川的僧伽教育和地方佛学社的发展。7月,郫县佛学社举办盂兰盆会,法师回郫县讲《盂兰盆经》。他在讲经中指出,佛门中人可分三等:"在各州府县讲经说法、普度众生者为上等;在文殊院、宝光寺等大寺院参禅打坐者为中等;生活无着、靠念经吃饭者为下等。"意在提倡和鼓励僧人努力深研佛经,弘宣佛法。9月,省佛教会建四川佛学院于成都武胜街十方堂,学僧40余人,法师任院长。同年,法师复往资阳、资中、内江、富顺、泸州、宜宾等处弘法,化度甚众。

1937年,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任编译的游永康(1909-2006)小姐在成都爱道堂皈依昌圆法师,并受居士菩萨戒。她后来又在昌圆法师座下披剃,昌圆法师为其取法名"隆莲"。隆莲法师后来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荣誉会长,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四川省尼众佛学院,成为僧俗敬仰的当代世界第一比丘尼。

1939年,四川佛学院学僧毕业,学院因抗日战争战事紧张而停办。1940年国家征兵,昌圆法师以省佛教会名义呈文省府当局,请求沿蒙藏僧伽先例,免除四川僧人的兵役。面对省府要员,法师慷慨陈词,词尽而继之以泣。最后终如所请,全案通过,并将此经验推广到全国。

四、办学兴善死而后已

1942年,时任四川佛教会会长的佛源法师、成都大慈寺方丈圣钦法师(1869-1964)和昌圆法师等人,响应太虚法师兴办教育、培养僧材、革新佛教的号召,在成都文殊院恢复四川佛学院。由佛源法师任院长,圣钦法师任院护,昌圆法师任监学。同年,昌圆法师在成都十方堂创办四川莲宗院,并担任院长;昌圆法师又办莲宗女众院,聘请隆莲法师担任女众院的教务长。

1943年春,禅门尊宿虚云老和尚(1840-1959)莅临重庆,为抗日战争举办护国息灾法会。成都佛教界共推昌圆法师及袁焕仙居士(1887-1966)为代表,往重庆礼请虚云老和尚,在护国息灾法会圆满后来成都弘法。法师因病未能成行,袁焕仙居士携高徒南怀瑾赴渝。同年,郫县兴办"慈善事业委员会",法师为主任委员。此会对城乡贫苦大众开展了施粮、施药、岁末济贫等项善事。冬,法师赴新津弘法,上流人士皈信者尤众。

1944年春,著名高僧能海法师倡议重建彭县龙兴塔,成立了以法光老和尚为主任委员,能海法师、昌圆法师为副主任委员的"重建益州(彭县古属益州)龙兴舍利宝塔筹备委员会"。同年秋,昌圆法师赴灌县灵岩寺,对寺宇培补修葺,不辞辛劳,面貌一新,僧俗敬仰。而法师以终日劳顿,饥饱不顾,乃致胃病。拖延年余,直至卧榻不起。临终前说偈示徒曰:

参禅念佛悟真空,三世诸佛在其中;

慈悲喜舍离五欲,普利冤亲畅宗风。

这时,法师见卧毯上有艳色花纹,不符合出家人的要求,遂说:"此非我所宜,速易素毯。"徒众回答:"已经给师父准备了,等待明晨再换。"法师又说:"不能再等了!"于是强命徒众将花毯更换成素毯。法师静卧片刻,继而起身,盘腿趺坐,安详入灭。时在1945年12月12日(农历乙酉年冬月初八),著名佛教教育家、一代宗师昌圆老法师示寂于成都十方堂莲宗院,世寿66岁,僧腊46夏。四众弟子同声哀悼,如失去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法师灵前,每日来虔诚礼拜、念佛诵经以资回向者达千余人,匝月不绝。应其弟子广文、仁宽、隆溥等所请,王恩洋居士撰写了《昌圆老法师行状》。昌圆老法师荼毗后,建塔于他受戒、学法、任教的新都宝光寺,其弟子隆莲法师为撰《昌公老人塔赞》六首,下录其中一首:

卜云其吉,塔于新都。丽日属车,香云载途。

武乡归葬,仕女空闾。二千年来,无此壮夫。

法师之学佛,以《华严》、《弥陀》为宗,晚年专修净土,持戒精严,而待人慈悲,信众供养,还用布施,自奉俭约,老犹不改。法师常教人少欲知足,敦崇伦常,力行善道,中正通达。老师硕儒,亦见而生敬。法师事佛虔诚,前后出资出力,培修德阳孝泉舍利塔、新都宝光舍利塔、彭县龙兴舍利塔等,有不可思议功德。其临终说偈,佛理从容,万众哀悼,岂为偶然。

法师之一生,护持佛教,戒律精严,忘身殉法,业伟功高。法师总计收皈依弟子男女十数万人,剃度比丘三十余人、比丘尼四十余人,得法弟子有定九、普坤、广文、仁宽、隆溥、隆光等数十人;法师任文殊、宝光两寺羯磨阿阇黎历二十余年,得戒弟子七千余人;法师致力僧伽教育,在四川创办佛学院、佛学社、念佛会等佛教团体百余处。法师之一生,群情向往,眷恋依附,法化之隆,为百余年间四川佛教界所少有者也。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